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主题阅读空间(自然人文卷)小博士讲陵墓
15638600000020

第20章 马赫迪陵墓

恩图曼是座苏丹名城,它位于白尼罗河左岸同青尼罗河汇合处,隔河与首都喀土穆相望,构成首都“三镇”,河上有三桥飞架,将三镇连成一片。它是通向埃及的公路起点和水陆转运站,也是苏丹的经济与贸易中心,同时也是一座风光秀丽的旅游城市。恩图曼城内绿意荡漾,那繁茂的柠檬树、挺拔的椰枣树、高大的棕榈树和宛如绿色大伞的阿拉伯橡胶树,鳞次栉比,使游人触目所及都是丰沛的绿色,心境格外明朗与欣喜。在这座城市的东南隅,有一座伊斯兰教风格的雄伟建筑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马赫迪陵墓,它是苏丹人民为纪念民族英雄马赫迪而修建的纪念馆。这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使每一位到苏丹的游客都要来此参观,在赞叹建筑本身的魅力时,引发对历史的思索,并献上对英雄的敬佩与悼念。马赫迪陵墓是一座银灰色与淡黄色相间的石砌建筑,高达40多米,直径20多米。座基是淡黄色的立方体,座基的每面墙壁上凿有9个拱形窗洞,顶部有银灰色的彩陶贴面。宫室是八面体,也呈淡黄色,每面墙上各开一座银灰色的拱形双扇窗。陵墓上部是一座银灰色的锥形圆顶,顶部中央是一座银灰色金属小塔。主圆顶周围有4座凉亭相护,它们坐落在座基的四角上,底部是四根银灰色柱子,中间是淡黄色拱形门洞,顶部则是银灰色的锥形小圆顶,式样与主圆顶相同,犹如众星捧月,星月增辉。整座建筑外观均衡、协调,色调纯净明丽又富含变化,尤其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雄伟壮丽。马赫迪的棺椁停放在宫室的大厅中央,雕刻得非常精致,四周围以栏杆。栏杆外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马赫迪的家谱。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赫迪(1840—1885)出生于一个造船工人家庭,这个家庭很久以来就以先知的后裔而闻名。艾哈迈德从儿童时起,就不想像父兄一样学习造船手艺,而是想读书,当个学者。他从小到大所接受的都是传统回教教育,并最终成为神秘主义者及禁欲苦修者。在与他的宗教导师发生冲突之后的几年里,艾哈迈德声誉日隆,吸引了日渐增多的虔诚苏丹随从者。在去科尔多瓦的旅行中,他获得了宗教权贵们的广泛支持,这使他增强了斗争的信心。1881年6月,他在阿巴岛的僻静处所,宣称自己是“久被期待的救世主”,也就是前来恢复回教原有纯净的末世救赎人物。此后,他对总督的劝导毫不理会,庄严宣布:除了受命于神的权威之外,不承认任何权威。”此举迎合了当时苏丹人在不满久受埃及压迫与亲西方统治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期待。面对总督的讨伐,艾哈迈德率领用刀剑、长矛和棍棒装备起来的300多名信徒,在阿巴岛严阵以待,并在这一天——1881年8月12日,亮出自己的旗帜:“先知的哈里发——穆罕默德·马赫迪“马赫迪”在阿拉伯文里意为“被神正确引导的人”,引申为救世主。在伊斯兰教国家里,常有人以此作为反封建、反侵略的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穆罕默德·马赫迪的名字从那时起就成了苏丹人民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的旗帜。起义者把这个名字刻在印章上,用它来发布命令。马赫迪起义军旗开得胜,再战告捷,三战凯旋,如有神助,马赫迪的声望倍增。连英国政府官员在给政府的报告里也说:“一个完全拥有充分武器、弹药、金钱和士兵的政府,却被一个卑微的普通苦修僧完全打败而陷于瘫痪。要不是有神的直接干预,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支持埃及当局的英国政府唯恐马赫迪起义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决定调兵遣将去镇压马赫迪运动。然而,他们所派去的“名人良将”,全部无济于事。无奈,英国远征军只好撤退。马赫迪军队取得了对英帝国主义战争的辉煌胜利。然而,就在苏丹独立武装斗争正在发展壮大的关键时刻,马赫迪却于1885年6月22日病逝在恩图曼堡。他的最亲密的战友阿卜杜拉·马赫迪接过他未竟的事业,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定都恩图曼。1896年,不甘失败的英国殖民者卷土重来,于1898年9月2日攻陷恩图曼。英军入城后,烧杀抢掠,并悍然挖开了马赫迪的陵墓,把马赫迪的遗体抛入河中。在马赫迪陵墓中,还陈列着马赫迪起义的珍贵文物、资料和图片,其中有书写着“先知的哈里发——穆罕默德·马赫迪”的殷红色的起义军战旗,起义军战士穿戴的白袍、白头巾、腰带、斗篷和使用过的剑、矛、棍棒等。在陈列品中,有一杆亮铮铮的长矛和一件黄袍马褂特别引人注目。长矛是刺死英国殖民者戈登的锐利武器,而黄袍马褂则是中国清朝皇帝赐给戈登的,以嘉奖他配合李鸿章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功劳”。戈登不仅是剿灭中国农民起义的帮凶,而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还是抢掠和焚毁中国圆明园的强盗。1874年,戈登又成为英国派驻苏丹的殖民总督,以镇压马赫迪运动,从埃及手中夺取苏丹,建立一个形式上独立而实际上属于英国的殖民地。

1885年1月底,马赫迪起义军攻陷喀土穆,粉碎了戈登的迷梦。在总督府的楼梯口,起义军战士用锋利的长矛刺死了这个殖民主义的刽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