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主题阅读空间(自然人文卷)小博士讲陵墓
15638600000003

第3章 马克思墓

在英国首都伦敦北部有一个叫“海格特”(Highgate,意为“高门”)的住宅区,据说14世纪时,这里原是森林和猎场,设有税卡,税卡处有一座高门,故而得名。海格特跨卡姆登、伊斯灵顿和哈林盖3个自治市,当地曾居住过许多名人,当地的公墓——海格特公墓中也安葬着很多知名人士,如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米歇尔·法拉第,著名小说家乔治·艾略特、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等等。在公墓内有一块墓地,每天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成为公墓中一个绝无仅有的现象,这块墓地就是马克思墓。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利尔城,大学毕业后迁居波恩。从1842年10月开始,马克思几次被驱逐出普鲁士、法国和比利时,过着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1849年,31岁的马克思移居当时欧洲最繁华的城市,观察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的理想窗口——伦敦,从此在这滞留下来,直至1883年与世长辞。

马克思曾说:“我是世界公民,我到哪儿就在哪儿工作。”尽管寄寓伦敦的生活异常艰苦,但他从未停止过工作和战斗,他同恩格斯一起,以满腔的热忱关注并指导当时欧洲的革命运动。在他和恩格斯的领导下,1864年在伦敦成立了“第一国际”,把欧洲工人运动推向新的阶段。同时,马克思还以惊人的毅力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写作。他的理论巨著《资本论》就是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里辛勤研读25年结出的献给工人阶级、献给全人类的最伟大的科学硕果。

马克思在伦敦期间的生活极端困苦。正如列宁所说:“贫困简直要置马克思和他的一家于死地。”由于生活所迫,马克思先后搬过好几次家:先是在伦敦切尔西区安德森街4号住了几个月,因为付不起每周1个半英镑的房租,被房东撵出门;又搬到伦敦闹市中心的索霍区第恩街28号。当时的索霍区是伦敦最穷的居民区之一,住着许多像马克思这样的政治流亡者。马克思住在这幢4层旧式楼房的3楼,全家7口人只有两个房间,小的一间是马克思一家的卧室和更衣的地方,大的一间则权充马克思的会客室、书房,又兼饭厅和孩子们的娱乐室。

当年监视马克思的一个普鲁士警察如实地记下了马克思的生活:“马克思住的是伦敦最次、也最便宜的房子……整套公寓里没有一件干净、结实的家具,连个旧货商人都不好意思出售这类什物。”贫困和疾病始终困扰着马克思,以至他的大衣在1853年一年内两度被送进当铺,使他有时几天不能出门;因为没钱给孩子治病,他有3个孩子在这里夭折。然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等名著却正是在这样难以言说的艰难和恶劣的条件下诞生的。

后来,马克思又搬了3次家。1881年冬,马克思失去了终身伴侣燕妮,1883年1月又失去了他最钟爱的长女。这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使马克思早已透支的精力和体力再也难以恢复,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梅特立公园路41号书房的安乐椅上,静静地长眠了。在他逝世前两分钟,恩格斯还去看望了他。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距寓所不远的海格特山坡上的墓地里。不过,当时马克思的墓地位于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旁,那是公墓内一个偏僻荒凉的角落,而且马克思的墓太朴素了,甚至有点寒碜,墓上只有一块普通的石碑。1956年3月14日,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集资在公墓东端购买了一块较大的墓地,并将马克思亲属的遗骨迁来葬在一起。马克思墓上是一块花岗石的墓碑,呈方柱形,高2.44米,碑顶安放着一座1.22米高的马克思青铜头像。头像呈沉思的表情,目光深远,凝视着前方;墓碑东西两侧,镶嵌着两个青铜花环。

这是英国著名雕刻家劳伦斯·布雷德肖的杰作。墓碑正面上方刻着金光闪闪的大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方镌有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墓碑中央镶嵌着一块白色的大理石,上面刻着:“卡尔·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卒于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同马克思合葬,女儿爱琳娜、外孙哈里、龙格和女佣人海伦而安葬在附近,墓碑的中央也刻着他们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日。

马克思墓的四周肃穆整洁,苍松翠柏,傲然挺立,终年常青,墓前常有人敬献的鲜花和花环。特别是德国的劳动人民,几乎每次到伦敦,都要来此谒陵,以表达故乡人民对这位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崇敬和深挚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