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海顿生平与作品鉴赏
15639800000005

第5章 大师轶事

海顿做歌童

一天,城里来了一位要人——维也纳圣·斯塔芬大教堂的乐长。他听了小海顿唱歌,并面试了海顿的音乐才能,他说要把海顿带到维也纳大教堂去当歌童。就这样,海顿8岁便到了维也纳。在维也纳,他追随名师学习唱歌,学习拨弦古钢琴和小提琴。

海顿不仅要唱歌弹琴还想作曲,但是,伤脑筋的是老师们不教他作曲。没人教,他就自学,他把手边的谱纸写得密密麻麻,他想:写满了就好!一天,大教堂乐长发现小海顿试图写一首12个声部的大型宗教乐曲,便建议他先写两个声部的,但却不告诉海顿如何写,小海顿努力求索,终于写成了。

不久后,海顿的弟弟米夏伊尔也入了大教堂的唱诗班,哥俩都很高兴。但后来海顿嗓子变声,此后每逢在皇帝和皇后面前唱诗时,乐长便让他弟弟担任独唱,这使海顿感到沮丧而屈辱。

后来,乐长想找机会辞退海顿。当时的歌童都留有发辫。一天,海顿调皮捣蛋,拿了把新剪刀,跃跃欲试,咔嚓一声剪下了一个男孩的辫子,乐长便给了他一顿好揍,并把他辞退了。

忠君爱国的心声

1791至1795年间,海顿两次去英国伦敦。他受英国国歌《天佑吾王》的启发,很想写一首奥地利国歌,以表达他对王室和祖国的忠心。1796年奥地利对法作战,更激发了他写作国歌豪情。海顿的朋友斯维吞把他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沙劳,沙劳命诗人豪什卡写了“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的歌词。海顿在1797年1月把它谱成了四部合唱的歌曲,其旋律是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的。1797年2月12日是奥地利国王弗朗茨的生日,这首国歌在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海顿在这一年晚些时候所作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中,又把这首国歌的曲调用作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为《皇帝四重奏》。海顿在他的垂暮之年,特别是在法国军队炮轰维也纳城的日子里,常常满怀深情地在钢琴上演奏这首歌曲,从中得到安慰,可见他对这首国歌的挚爱。如今,这首庄严的国歌已不再属于奥地利了,而成为德国的国歌。

剃刀换得四重奏

1787年11月,伦敦出版商勃兰德到维也纳拜访海顿。那时海顿还住在埃斯特哈奇,勃兰德就赶到那里去见他。当时海顿正在刮胡子,因为剃刀不好用而大发牢骚,声言愿意用自己最好的四重奏换一把好剃刀。勃兰德闻言,当即赶回寓所,取来他自己的剃刀送给海顿,换得了海顿新写的一部弦乐四重奏——f小调,世称《剃刀四重奏曲》。

白发老人

1806年,74岁的海顿还写了一部未完成的弦乐四重奏。写完行板和小步舞曲两个乐章后,他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写完这部四重奏,于是就用他的合唱曲《白发老人》开头几小节的曲调作为结束:“精力一去不复返,我已经衰老!”他对友人说:“这是我最后的儿子,和我还是很相像的。”

海顿的故事

海顿18岁时在一个合唱团里唱歌,但不久他的嗓子坏了,便开始在维也纳街头拉小提琴,并自己创作乐曲。

一天,海顿的几个朋友决定在名叫伯纳登·柯茨的著名丑角的窗前奏小夜曲,要海顿写个曲子。演奏时,柯茨刚好在家,他非常喜欢这个曲调,就走到阳台,问道:“谁写的这样优美的曲子?”

“我写的。”海顿说。

“你写的!那就请上楼来,”柯茨说,“我有句话对你说。”

当海顿走进柯茨的房间时,柯茨给了他一些诗稿,请他写一个歌剧。

“我从未写过这样的乐曲,”海顿担心地说,“不过我可以试试。”

于是他就开始写起来。但写到海上风暴那节就卡住了。

“我从来未见过海,我怎么能把海上风暴写进乐曲呢?”海顿说。他去找柯茨,但柯茨也没有办法,因为他自己也没有见过海。

海顿走到钢琴那里,开始试着用各种曲调来表现,但都不成功。最后他失去了信心,两手猛地向钢琴一砸,喊道“见鬼去吧!风暴。”

“就是它!就是它!”柯茨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喊道,“就这样弹下去。”

自从海顿的名字闻名于世界之后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他为许多歌剧谱写了美妙的乐曲,但他始终忘不了第一个歌剧的风暴。

“诀别”和“惊愕”

1760年,海顿接受匈牙利埃斯特哈惹亲王的聘请,任副乐长之职,称心如意地指挥着一个有规模的乐队和合唱队。1766年,正乐长维纳逝世时,发现他的日记里夸誉海顿是“国家的至宝”,海顿遂被擢升为乐队的正乐长,连续在乐队里工作了30年,把全部精力和才华献给交响曲的建设,并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当时,有些乐队队员因故想请假,遭到了亲王的拒绝,海顿为此创作了“诀别交响乐”。在第一乐章里所用乐器众多,次第减少,按乐谱规定,队员奏完自己的声部后,即可吹熄谱架上的白烛,悄然退场回家,不必等乐曲终止才散队。因此演奏到第四乐章时,台下乐器已寥寥无几,最后,台上只剩一个小提琴独自拉奏着寂寞的旋律而闭幕。聪明的亲王明白其中的意思,此后队员有事请假,亲王就准允了。

海顿指挥乐队演出时,常有些故作风雅的贵族前来参加音乐会,可是他们根本不懂音乐,常在乐曲进行中打瞌睡,海顿就特意创作了“惊愕交响乐”。开始,乐曲在极为柔和的声调中进行着,正当那些贵族们酣睡时,突然,乐队中发出惊雷闪电般的曲调,伴着还有大炮式的大鼓声,顿时把睡梦中的贵族们吓醒。他们口张目瞪,睡意全失,不知所以,乐曲也即此告终。

海顿和贝多芬

贝多芬在他的家乡日益窘迫,于是决定到维也纳去寻求他的幸运。此时莫扎特已经去逝了,但是海顿刚刚获得他第一次在伦敦的胜利,正处于盛名的高峰。在经过波恩的时候,海顿已经听过并且大加赞赏贝多芬的大合唱之一,因此贝多芬决定首先转向海顿学习。

海顿这时早已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并且在创作和指挥自己最伟大的作品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勤奋。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卷子。而且他要求学生们每一堂课只交两毛钱,他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练习稿纸上。贝多芬常常发现他的练习中有些未改正的错误,很生气。

当海顿出发到伦敦进行第二次访问时,贝多芬转向一位天才较低但很严格的教师学习。后来贝多芬常常大声宣告他从海顿那里什么也没有学到。不过,不久后,贝多芬就感到,假如他没有从改正练习方面得到什么话,但却从海顿哪里获得了灵感,因为他把他最初的几首钢琴奏鸣曲献给了海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