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巴赫生平与作品鉴赏
15640200000016

第16章 爱上巴赫

说起巴赫,我们最初了解到的恐怕是诸如“音乐之父”等等的名号。但是,这样的名声很容易让我们对于巴赫的音乐敬而远之。长久以来,由于太多的音乐家、作曲家以及其他的爱好音乐的人对于巴赫的热爱,使我们从他们那里了解到的是:巴赫的音乐是宗教的、是高尚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殊不知这样的赞美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巴赫作品中人性的光辉消失殆尽。正是由于这种长时间的误会,使我们误以为巴赫的音乐是不能倾听的,至少以我这样阅历的人是不能轻易接近的。他的音乐是给阅尽人生百味、大彻大悟的人准备的。所以,在饱尝了贝多芬的“温柔与粗暴共存、敏感与唐突交错、理想与现实齐头并进” ,饱尝了莫扎特的自然、清纯、和谐,饱尝了柴科夫斯基优美、忧伤、幽情之后,才会想起我们身边居然还矗立着巴赫这样一位慈祥而渊博的巨人。 初识巴赫是通过他的《戈德堡变奏曲》。版本当然是古尔德(Gould)的81年版(93070)。说来也偶然,这张唱片是我在一次买片时为了补齐余款而拿来凑数的。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它放进了唱机。令我惊讶的是,巴赫的音乐并不像我以前认为的那样高深莫测。乐曲平易近人,充满了温暖。音响自然、清澈,音质透明,声音就像一股清泉流进我的心坎。从古尔德手中弹奏出来的每一个音符就像是蹦出来的一般,颗粒感十足,这可能就是白居易所感到的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吧”。随即我就将这张唱片奉为珍宝。我一次又一次的按下repeat,那股清泉真是让我尝不尽、尝不够。相传这部作品是为了治疗伯爵的失眠而作,我实在是愿意相信这种浪漫的解释,不必去追究它的真实性。就像我相信贝多芬的《月光》的故事一样。

就这样,古尔德把我带进了巴赫的音乐世界。

可能是因为热爱小提琴的缘故吧,我是听着《梁祝》长大的。当然,对于巴赫是决不能少了小提琴的,这次也是慕名而来。《恰空》,对于小提琴爱好者来说,这是必收的曲目。为版本问题我请教了唱片店老板,他极力推荐了米尔斯坦(Milstein)在DG的录音:“你就去听吧,可以听一辈子!”于是,请来了沉稳内敛的米尔斯坦。关于《恰空》,Schweizer曾经说过“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一个世界” 。《恰空》节选(用这个词不知道是否合适)自《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第塔》,是第三首的终乐章。演奏这部作品有三个难点:“一是完成技巧难” 。这部作品运用了小提琴这件乐器所能表达的一切和弦,演奏难度(技术上)可想而知。巴赫筑起了无伴奏小提琴曲的一个巅峰,自巴赫以后,就极少有著名作曲家创作过同样题材的作品了。“二是控制气魄难”。用一把小提琴制造出管风琴式的音响给演奏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三是掌握其戏剧性难” 。米尔斯坦——演奏生涯一直被海飞兹所笼罩的,为人低调的音乐教授式的人物,居然成为了这首作品的优秀诠释者。这样一首高难度的乐曲,他拉来似乎轻描淡写、一蹴而就,丝毫没有吃力之感,而且速度飞快。尤其是在前三首,流畅程度无可比拟。至于气魄方面,一曲《恰空》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在这里,我似乎听到了管风琴的呼啸。 这里还想提一下谢林在(Szeryng)的DG录音。他的严肃性、学究气,使得他的演奏在速度上没有米氏那么快,但仍然不失流畅、自然,这是他一生致力于巴赫的成果,值得倾听。有人更推崇他先前在CBS的录音。可惜的是这版录音过于老旧,在国内市场上难觅踪迹。 巴赫的另一部弦乐SOLO就是《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了,恐怕这首组曲的名声更胜过他的小提琴组曲。提起这部作品,唯一不能避而不谈的就是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尔斯(Casals)。正是他使这部在故纸堆中埋藏了太久的作品重见天日,并且放射出它应有的光芒。自从卡萨尔斯以来,所有的大提琴家都把这部作品归入自己的保留曲目。这部作品也自自然然成为了大提琴家的试金石。我在第一时间拥有的并不是卡萨尔斯的版本(Naxos 8110915),而是大提琴家斯塔克(Starker)在Mercury的录音(32756)。由于受到了TAS的诱惑,我选择了这个音效出众的版本。这是我听到的第一部大提琴SOLO,个人对于大提琴的欣赏水准还是太低,只能说对于斯塔克的演绎我非常喜欢(或许大部分是出于音效)。只是认为他的琴音有些清冷,这可能也是巴赫的一种诠释方式(我不想说这里应该怎样诠释巴赫,我一向是赞同每一位演奏家的方式的,这样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太久、太乏味了,此时已经显得毫无意义)。晚年的斯塔克在RCA还有一版录音存世。如果方便买到RCA的唱片,不妨试一试。这是演奏家毕生的心血,听来令人感动。 卡萨尔斯的演绎是公认的权威,古朴、苍劲、力量,这些形容词我们已经听的太多。卡萨尔斯的巴赫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听便知。只是这个版本唯一的遗憾就是单声道录音。 最后想说的,就是这部重头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了。提起平均律,这部作品的重要性恐怕连从来不听严肃音乐的门外汉也能说上几句吧。平均律作为复调音乐的文献级作品,仅仅就演奏技巧而言就是难以驾驭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复调音乐,可以说是现代音乐的鼻祖。而这套钢琴曲集则是这个时期音乐的一个样板、一种浓缩、一阕典范,是集大成者。巴赫的平均律真正是“包罗万象,一部令人惊叹的百科全书!所有的情感,欢乐与痛苦,平和与焦虑,光明与阴暗,清新与晦涩在这整部钢琴曲中都有最为深刻与详尽的描述”。 我的平均律自然始于古尔德。单就这套唱片的装帧而言,我就非常喜欢。两大盒四张唱片,分上下两集,拿在手中非常舒服。个人认为CBS自从被SONY收购之后就没有再没有推出过什么好的录音。这套录音(52600)仍然是古尔德为CBS录制的,由SONY转成CD,效果非常不错。都说SONY的唱片数码味太重。这套唱片可以说是个例外,录音师把握得恰到好处。古尔德的巴赫充满了个性的光辉。都说古尔德的巴赫是他自己的巴赫,这话一点不错。快速的指法、清晰的层次感、极具个性的触键方式,无一不显示出钢琴家对巴赫独到的理解。还有那出了名的哼唱,恐怕再没有一个钢琴家会在录音中做到如此程度了。古尔德曾经说过:“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巴赫”。有人说古尔德的演绎最偏离巴赫的本意。我反而认为这正是应和了巴赫的原意。因为巴赫在自己的乐谱上很少标记速度或表情记号等限制条件。这正是给了演奏者以最大的自由空间,任由他们去演奏自己心目中的巴赫。对于巴赫的钢琴作品,波格雷利奇这样说过:“他的乐曲是最高的典范和最优秀的样板;巴赫的作品对一般音乐家始终是最难的,因为它既要哲学上的造诣又需要所谓的硬知识,这在艺术中是很难再创造的”。贝多芬把巴赫比做大海,他说巴赫不是小溪而是整个大海。而人们常常把古尔德的巴赫比作小溪,它是大海的一部分,终归是要汇入大海的。古尔德的巴赫向来争议颇多。其实对于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不必去理会这些争论。充其量这些争论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只要有自己的判断,自己认为是最好的,那就是最好的。 据说很多人写文章谈到巴赫大多不谈他的平均律,因为不敢谈。这是有道理的。当然,除去古尔德的演奏,还有很多值得聆听的优秀版本,这里我只能大概提一下。不知道英国人为什么不喜欢古尔德。在他们的权威《企鹅唱片指南》里对于古尔德只字未提,而是对席夫(Schiff)的版本(Deeca 17236)推崇备至,给了他三星戴花的桂冠。这恐怕是乐评人欣赏口味的问题。我想,席夫的演义更具绅士风度,这可能是英国人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还有一个版本不得不提,那就是李赫特(Richter)的巴赫(我指的是他在RCA的录音)。李氏的巴赫极具人性化,在他的演奏中加入了更多的情感,更多的起伏变化。这个版本平易近人,是平民的巴赫,也是最讨好听众的巴赫(这里我没有丝毫的贬低的意思)。这样可能会比较远离巴赫的宗教精神。不过从欣赏角度来说,效果绝对一流。 巴赫的独奏作品实在太多太深邃。我只是对其中最“流行”的几首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感悟罢了。要全面地了解巴赫其人,仅仅欣赏这几部还是远远不够的。巴赫浩如烟海的宗教音乐作品,更能充分地显现出他作品中的神性和那种温暖的人文关怀。巴赫是笃信上帝的,他属于上帝,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献给上帝的。伯恩斯坦(Bernstein)说过:“对于巴赫,所有音乐都是宗教,创作音乐是虔诚的表示。每一个音符都是奉献给上帝的,再没有其他。这在他的一切音乐上都是如此,不管他原来的目的多么世俗”。愿巴赫的音乐艺术在人们心中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