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巴赫生平与作品鉴赏
15640200000008

第8章 康塔塔》赏析

康塔塔

康塔塔 (Cantata,亦作Kantata,德文) 是一种供独唱、重唱、合唱及管弦乐队演出的作品,常包含规模不大的几个乐章,1600年前后与歌剧同时在意大利发展起来。巴洛克时期的康塔塔有宗教和世俗两种类型,无论是宗教内容的,还是世俗的,都是由巴赫写出了它们最优秀的篇章。

宗教康塔塔代表——康塔塔“宗教改革”

巴赫的宗教康塔塔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宗教康塔塔的内容与当日宣讲的福音书有关,每个礼拜日都需要一部新作。巴赫每年为莱比锡的几个教堂提供约58部康塔塔,为此共创作4~5套,总数近300部,有200部左右流传至今。这些宗教康塔塔的格式基本相同,以一首规模较大的合唱曲开始,中间是一系列独唱或重唱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最后用四部合唱的众赞歌结束。

《“宗教改革”康塔塔》为1723年6月31日的宗教改革纪念日而作。16世纪发端于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由反对天主教的腐败现象开始,宗教歌唱起到了团结群众、鼓舞斗志的作用。此间在德国产生的一种新的宗教歌曲体裁——众赞歌,就是这样的歌曲。这场运动的领导者,马丁·路德金亲自创作的众赞歌“我们的主是坚固堡垒”被恩格斯称为“16世纪的马赛曲”。

巴赫正是将这首众赞歌作为他的第80康塔塔的核心,把原歌曲的4段歌词分别置于第一、二、五、八曲,处于起始、中间和结尾的地位,众赞歌因此成为康塔塔的支柱。其余4首是两组宣叙调与咏叹调。

第一曲是一首众赞歌幻想曲,由合唱队和3只小号、2只双簧管、定音鼓、弦乐组和管风琴演出,这在当时属规模较大的编制,能发出明亮辉煌的音响。巴赫把原众赞歌的旋律重新组织,合唱队的4个声部按男高音、女低音、女高音、男低音的顺序逐步进入,在每一句结束时歌声拖长,小号和双簧管插进断断续续的众赞歌旋律,歌声和乐声交融,构成一个气势宏大的乐章。

第二曲,咏叹调,是女高音和男低音的二重唱。女高音演出原众赞歌的第二段歌词,男低音用花腔式的歌唱予以支持。

第五曲由合唱队以齐唱的方式演唱众赞歌第三段歌词,乐队衬以急速而热烈的音乐流动。与第一曲一样,每到歌声拖长的空隙,小号华丽明亮的声音就突现出来。

第八曲返回到众赞歌简明清晰的四部合唱形态。

巴赫恰当的运用了这首象征宗教改革运动的歌曲,使他的康塔塔富于英雄气概,并打下了鲜明的历史印记。

世俗康塔塔代表——康塔塔“咖啡”

巴赫的世俗康塔塔更加接近歌剧,某些世俗康塔塔还加上了“音乐剧”的称呼,它们是巴赫音乐中最生动活泼的部分。

《“咖啡”康塔塔》是1732年为莱比锡的“音乐学会”而作。在巴赫时代,德国各城市流行喝咖啡,咖啡店成了社交场所,不仅热闹非凡,还提供音乐演出。然而咖啡价格昂贵,普通市民往往限制自家的青年人对咖啡的嗜好。巴赫就以这一社会风尚为背景,写成了这曲《“咖啡“康塔塔》。全曲共3个角色,没有合唱。

第一曲,男高音独唱担任叙事人的角色,他唱的宣叙调向听众介绍故事的人物及情节的开端:“安静,别说话。看,施伦德兰来了,他的女儿丽茜也在。施伦德兰看上去无精打采,让我们来告诉你是怎么回事儿……”

第二曲,男低音担任父亲施伦德兰,他唱起咏叹调:“现在的孩子真不听话,我们天天都要教训她,可她从来不听。”

第三曲,女高音丽茜,咏叹调:“喝咖啡是最大的快乐,咖啡,咖啡,它比葡萄酒更甜美!”在这一段里,弦乐与羽管键琴织成活泼的背景,支持着女高音的歌唱,长笛的助奏更为音乐增添了光彩。

第五、七曲是父女二人的对话。父亲说,如果女儿坚持要喝咖啡就不许女儿出门,不给她买漂亮衣裳和织毛衣的针,但女儿什么也不要,就要喝咖啡。第六段是施伦德兰无法说服丽茜而唱的一段咏叹调。第七曲的末尾,父亲拿出最后一个办法:如果女儿不放弃喝咖啡,就不让她出嫁!

第八曲,丽茜的咏叹调。她屈服了,要爸爸赶快给她找一个如意郎君。

第九曲,由叙事人讲述故事的结局:丽茜对未来丈夫的惟一要求就是每当她需要时,立即给她端上一杯可口的咖啡!(这是屈服吗?)

第十曲,终曲的三重唱:“就像猫要捉老鼠,人人都要喝咖啡。既然父亲母亲喜欢喝,祖母也喜欢,为什么不让女儿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