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平面设计漫谈
15640600000011

第11章 关于装帧设计的整体性

书籍作为信息的载体,伴随着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在将知识传播给读者的同时,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因此,好的书籍不仅仅提供静止的阅读,更应该是一部可供欣赏、品味、收藏的流动的静态戏剧。书籍的装帧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造型艺术,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不仅要突出书籍本身的知识源,更要巧妙利用装帧设计特有的艺术语言,为读者构筑丰富的审美空间,通过读者眼观、手触、味觉、心会,在领略书籍精华神韵的同时,得到连续畅快的精神享受。这正是书籍装帧设计整体性原则的根本宗旨。

书籍装帧设计要重视整体性原则,源于这一基本设计理念:装帧设计应为书稿服务,并且以完美体现书稿的整体面貌为任务。因此,设计者面对书稿时,首先就必须有实现这一目标的整体设计构思。在这方面,有这样两层涵义:第一,设计者对已经达到“齐清定”的书稿,特别是书稿的特定题材及主题,要有足够的了解;第二,对书稿的题材及主题,还要尽可能有广泛深入的理解;有人把这个阶段称作“案头时期”。这样的工作越充分,设计者就越可能尽快进入并形成整体构思。而设计师的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以及审美情趣,都会影响整体构思的面貌。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编撰出版了大型画册《华夏之路》。该书以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讲述中国历史发展。博物馆历时一年半,请摄影家将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末期的文物2000余件,精心拍摄,由馆长、考古学家俞伟超主编审定,博物馆研究各个朝代的专家撰写文字,可谓权威之作。博物馆文物大多是田野考古发掘出来的,如果还是以传统的设计模式将文物罗列出来,设计就未免呆板,于是,如何将文物和原考古发掘现场结合起来,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现场感,成为设计画册内页的主要构思。考虑到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设计者选用了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上的人的形象,作为每册护封以及招贴的主体设计元素。因为画册分4册,5种文版,一套共有20本,为了在视觉上起到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风格,设计者还选择和归纳了标志“太阳神”,分别在每册的封面、书脊和小扉、大扉重复出现,进一步强化了全书的整体性。此套画册1997年陆续出齐,1999年10月荣获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整体设计银奖,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在准确和艺术地把握书稿主体内涵的同时,注重并突出设计语言的民族性也是十分必要的。1999年至2000年间,大型画册《珍宝——历世达赖班禅敬献中央政府礼品精粹、历代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史料文物》和《十一世班禅——确吉杰布》出版了,由于对雪域高原藏民族文化及宗教的陌生,画册的总体定位及风格一时难以确定。最终,《珍宝》确定以体现达赖班禅同中央政府紧密关系的吉祥金刚结纹样贯穿画册,以突出表现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而《十一世班禅——确吉杰布》则以体现藏传佛教特色的黄色为基调,封面除以黄色布面压凹仲丝花卉和云海图案外,还用西藏人民喜爱的堑刻有精美缠枝花卉图案的外龛来装饰十一世班禅的照片。文字及封底的夔龙纹则一律烫金。内文以西藏地区特有的吉祥八宝纹,作为贯穿画册各个开章的基本要素。这样,画册的整体设计在强调了内容和形式相和谐的同时,更突出了民族特色民族风格。1999年,《珍宝》荣获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整体设计优秀奖。

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人类的智慧积淀、流传与延续,依靠书籍。书籍给人们知识与力量。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而面目可憎也。”足见书籍作为精神食粮有多大的教育启迪作用。书籍作为文字、图形的一个载体的存在是不能没有装帧的。书籍的装帧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应该说有什么样的书就有什么样的装帧与它相适应。因而在我国,通常把书籍装帧设计叫做书的整体设计或书的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