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平面设计漫谈
15640600000005

第5章 平面设计色彩技法(2)

黄色最不能承受黑色或白色的侵蚀,这两个色只要稍微的渗入,黄色即刻失去光辉。

4.绿色

鲜艳的绿色非常美丽、优雅,特别是用现代化学技术创造的最纯的绿色,是很漂亮的色。绿色很宽容、大度,无论蓝色还是黄色的渗入,仍旧十分美丽。黄绿色单纯,年青;蓝绿色清秀、豁达。含灰的绿色,也是一种宁静、平和的色彩,就像暮色中的森林或晨雾中的田野那样。

5.蓝色

蓝色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大海最辽阔的景色都呈蔚蓝色,无论深蓝色还是淡蓝色,都会使我们联想到无垠的宇宙或流动的大气,因此,蓝色也是永恒的象征。蓝色是最冷的色,使人们联想到冰川上的蓝色投影。蓝色在纯净的情况下并不代表感情上的冷漠,它只不过代表一种平静、理智与纯净而已。真正令人的情感缩到冷酷悲哀的色,是那些被弄混浊的蓝色。

6.紫色

波长最短的可见光是紫色波。通常,我们会觉得有很多紫色,因为红色加少许蓝色或蓝色加少许红色都会明显地呈紫味。所以很难确定标准的紫色。约翰·伊顿对紫色做过这样的描述:紫色是非知觉的色,神秘,给人印象深刻,有时给人以压迫感,并且因对比的不同,时而富有威胁性,时而又富有鼓舞性。当紫色以色域出现时,便可能明显产生恐怖感,在倾向于紫红色时更是如此。歌德说:“这类色光投射到一副景色上,就暗示着世界末日的恐怖。”

紫色是象征虔诚的色相,当紫色深化暗化时,又是蒙昧迷信的象征。潜伏的大灾难就常从暗紫色中突然爆发出来,一旦紫色被淡化,当光明与理解照亮了蒙昧的虔诚之色时,优美可爱的晕色就会使我们心醉。

用紫色表现混乱、死亡和兴奋,用蓝紫色表现孤独与献身,用红紫色表现神圣的爱和精神的统辖领域——简而言之,这就是紫色色带的一些表现价值。

伊顿教授的对紫色的描述,的确能给我们以启示,它似乎是色环上最消极的色彩。尽管它不想蓝色那样冷,但红色的渗入使它显得复杂、矛盾。它处于冷暖之间游离不定的状态,加上它的低明度的性质,也许就构成了这一色彩在心理上引起的消极感。与黄色不同,紫色可以容纳许多淡化的层次,一个暗的纯紫色只要加入少量的白色,就会成为一种十分优美、柔和的色彩。随着白色的不断加入,也就不断的产生出许多层次的淡紫色,而每一层次的淡紫色,都显得很柔美、动人。

7.黑、白、灰色

我们曾经说过,无彩色的在心理上与有彩色具有同样的价值。黑色与白色时对色彩的最后抽象,代表色彩世界的阴极和阳极。太极图案就是黑白两色的循环形式来表现宇宙永恒的运动的。黑白所具有的抽象表现力以及神秘感,似乎能超越任何色彩的深度。康丁斯基认为,黑色意味着空无,像太阳的毁灭,像永恒的沉默,没有未来,失去希望。而白色的沉默不是死亡,而是有无尽的可能性。黑白两色是极端对立的色,然而有时候又令我们感到它们之间有着令人难以言状的共性。白色与黑色都可以表达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都具有不可超越的虚幻和无限的精神,黑白又总是以对方的存在显示自身的力量。它们似乎是整个色彩世界的主宰。

在色彩世界中,灰色恐怕是最被动的色彩了,它是彻底的中性色,依靠邻近的色彩获得生命,灰色一旦靠近鲜艳的暖色,就会显出冷静的品格;若靠近冷色,则变为温和的暖灰色。与其用“休止符”这样的字眼来称呼黑色,不如把它用在灰色上,因为无论黑白的混合、不色的混合、全色的混合,最终都导致中性灰色。灰色意味着一切色彩对比的消失,是视觉上最安稳的休息点。然而,人眼是不能长久地、无线扩大地注视着灰色的,因为无休止的休息意味着死亡。

色彩的表情在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对比来表达的,有时色彩的对比五彩斑斓、耀眼夺目,显得华丽,有时对比在纯度上含蓄、明度上稳重,又显得朴实无华。创造什么样的色彩才能表达所需要的感情,完全依赖于自己的感觉、经验以及想像力,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

七、色彩的协调

色彩对比是使色彩差别明显、强烈,以取得突出的效果;而协调是为了获得色彩间的和谐统一。从人的视觉特性来讲,每看到一种颜色,便会产生这一色彩的补色残象,从而寻求这一补色,以取得视觉上的平衡,这一生理特性也就成了色彩“协调”的基本需求。因此,色彩和谐包含着视觉力的平衡和对称。

色彩协调分两大类:同类色、邻近色协调;对比色、互补色协调。

1.同类色、邻近色协调

色相相同或色环中色距相近的色彩秩序感较强,容易取得和谐统一。色彩的种类在一幅画中用得愈少,愈容易取得协调。

2.对比色、互补色协调冷暖色性对比和三组补色对比,是强对比,十分刺激,尤其是红绿两色对比最强。为了取得协调,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用同一色相的线条或用中性色相的线条加以勾勒,使之相互既连贯又隔离,以取得协调。在两种色彩中调入同一种颜色,使之调和;或提高双方的明度,也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提高色彩的明度,使色彩的纯度降低,可以减弱相互的对比度而取得协调。用调入同一种黑色或灰色的办法,使之降低明度和纯度,来取得协调。在两块相互对比的色彩中,点缀以同一的小块色彩,或者在两色中点缀以相互的色彩,也能起到调和作用。如果一幅画面全部由不同的冷暖对比或补色对比所组成,由于这些不同程度的对比所起的作用相互抵消,也能取得协调。我国民间作品的色彩常常使用这种对比色调。为了取得协调,方法可以综合使用,以获取理想的色彩效果,但取得协调最普通的方法是使画面的色彩中含有一种共同的色彩成分,以取得调和统一。

八、色彩混合

1.色光混合

我们见到的颜色,如苹果红色,其实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的色彩。这些条件,主要可归纳为三项,就是光线、物体反射和眼睛。光和色是并存的,没有光,就没有颜色,可以说,色彩就是物体反射光线到我们眼内产生的知觉。很早以前科学家已经发现光的色彩强弱变化,是可以通过数据来描述,这种数据叫波长。我们能见到的光的波长,范围在380毫米至780毫米之间,随着波长由短到长,出现的色彩是由紫到红。不同波长的光所反射的强度是不同的,因此,测量物体所反射的波长分布,便可以确定该物体是什么颜色,例如一个物体在700纳米至760纳米这段波长内有较多的反射,则该物体倾向红色,如果在500纳米至700纳米这段波长内有较多的反射,则该物体便倾向绿色。通过测量物体反射光量的方法,科学家可以很精确地推定两件物体的颜色是否相同。

测量光量反射的方法固然很精确,但不好用,因为眼睛并非以波长来认知颜色。人类眼睛的网膜内分布着两种细胞,杆状细胞作椎状细胞,这些细胞对光线做出反应,便形成色彩的知觉。杆状细胞是一种灵敏度很高的接收系统,能够分别极微小的亮度差别,协助我们辨识物体的层次,但是却不能分辨颜色。椎状细胞较不灵敏,但是有分辨颜色的能力。所以在亮度很弱的情况下,物体看起来都是灰灰白白,因为椎状细胞在这时已不能发挥作用,只有杆状细胞在工作。

椎状细胞对光量的反应不是一样的。当一束光线射到眼睛网膜上,椎状细胞灵敏度最大的值分别位于波长为红色、绿色及蓝色的三个区域。即是说,眼睛只需以不同强度和比例的红绿蓝三色组合起来,便能产生任何色彩的知觉,因而红绿蓝可说是人眼的三基色。利用三基色色光的相加叠合,我们基本上能够模拟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色彩,这就是著名的光学三色原理。以这种方法产生色彩亦叫做加法混色。屏幕显像和摄影就是这种混色方法的具体应用。

2.印刷四色:减法呈色

印刷的呈色原理和加法混色不同。印刷是以一些微细的网点,把透明的油墨按一定规律分布于纸上来呈现色彩。网点分布较多的部分色彩较浓,分布较少的地方色彩便淡。透明油墨的选择也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最能够吸收绿蓝三色光的份量来决定。因此,洋红、青和黄便成为印刷的三基色。原因是洋红吸收吸收大部分的绿,青吸收大部分的红,黄吸收大部分的蓝。洋红与绿,青与红,黄与蓝这样的组合称作互补关系,或叫补色关系。印在纸上的网点,如果不与其他网点接触,则见到的颜色便是印刷三基色。倘若其中两个基色网点重叠在一起,例如青与黄,由于黄墨吸收了光线中的蓝,青吸收了光线中的红,只有光线中的绿反射到眼内,因此我们便会见到绿色。如果三色网点全部重叠在一起,由于所有光均被吸收,我们便见到黑色。印刷就是采用这种色光递减的方法来产生万千色彩,因此亦叫沽法呈色。喷墨打印、热升华打印和水彩绘画等都是这个原理的具体应用。

同等分量的洋红、青及黄印在一起,能产生灰黑色的,可是由于油墨生产未臻完美,青墨的纯度不及洋红的纯度,这样做出来的灰色总是偏红的。为了弥补油墨工艺的不足,于是便引入黑墨来加强灰色的效果,使印刷品能表现较佳的层次感,这就是我们现在印刷采用四色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有人甚至以黑墨完全替代同等的洋红、青、黄墨出现的地方,这种技术,分色上称为非彩色结构,早期的FreeHand软件,把RGB图像转换为CMYK,就是利用这种技术。以专色油墨替换色彩不够理想的地方,除了应用于灰色上,亦可应用于其他颜色。Pantone的HexChome就是向这个方向出发,在传统四色之外加入专绿及专橙,以加强印刷中绿色及橙色不够理想的部分。

3.协调屏幕与印刷色彩的方法

虽然印刷能够复制千万种色彩,但由于采用减法呈色的缘故,在色彩的亮度上便有所减弱,一些较鲜艳的色彩便很难以印刷的方式表达。另一方面,屏幕由于采用加法呈色的技术,在色彩表达的范围上,确实较印刷丰富。这就是为什么在屏幕上看来漂亮的色彩,无法用印刷复制出来,导致屏幕与印刷在色彩上产生差异。解决的方法,要么就是改良油墨和纸张成分,使能够复制较鲜、较纯的颜色,不过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另一种方法就是缩窄屏幕的色域来迎合印刷,使屏幕所见的即为印刷所得的。

所谓色域,就是一种设备能够记录或复制色彩的最大范围。人眼的色域为全部的可见光,在380纳米至780纳米这个波长范围之内,印刷的色域则由纸张和油墨共同构成,不同的纸张油墨配搭,便有不同的印刷色域,粉约的色域就不同于书纸,Pantone的色域也不同于DIC。其他如屏幕、扫描机、打印机等亦各有各的色域,掌握一种设备的色域是有实际意义的,因为一种设备无法记录或复制在色域以外的色彩。例如,正常的情况下,人眼无法见到在红外线或X光下的色彩,而一些人眼很容易辨别的色彩,像各种金属色,在扫描机上却不容易记录本。 我们能优质到的最多是由一种设备的色域,模拟另一种设备的域。怎样在模拟过程中,使人眼觉得两种设备的色域较相近,便是色彩生产的重要主题。

4.进行色彩管理,建立色彩标准

要生产色彩,必须为色彩的表示和传递建立一套标准。目前较流行的色彩管理系统如LinoColor、Agfa的Phototone等,都是向着这个方向发展,透过一套描述设备色域的标准规格(ICC对照档),利用颜色计算软件来进行色域的统一转换运算,以减少色彩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因色域和规格不同而产生的色彩偏差和失真。实施这些色彩管理系统,首先要找出设备的色域特质。而描述色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CIELab 是国际照明协会,根据人眼视觉特性,把光线波长转换为亮度和色相的一套描述色彩数据,其中L是描述色彩的亮度,a代表描述色彩偏红偏绿的程度,b则代表描述色彩偏黄偏蓝的程度。在CIELab色彩空间内,每一个人眼可见的颜色,都有一个属于该颜色的位置,通过比较两种颜色位置的远近,我们便可以判定两面三刀种颜色的近似程度。由于可见光线光谱是这套数据的基础,因而能够涵盖由屏幕和印刷所产生的色彩,亦可用来代表团人眼的色域。

例如,要描述一台打印机的色域,首先从打印机打印一些测试色条,这些色条包括各种主要色及较难复制的颜色,然后用光谱仪量度色条上的CIELab数据,再以软件把数据写成ICC格式的对照档,对照档内除了包括设备的色域资料外,同时亦可包括设备的生产特性,如黑版特性、网点扩大值等等。有了设备的对照档,色彩运算软件便可参考两台设备的特性资料,把设备的色域置于CIELab色彩空间内进行比较和转换,从而获得较理想的模拟效果。这种技术目前已达致生产应用的阶段其中应用最多的,是以屏幕模拟印刷色域,及以打印机模拟印刷色域。由于屏幕的色域较印刷的色域为大,这种情况下的模拟又叫色域压缩模拟。整个模拟过程都是根据对照档内的数据作为运算基础,因而对照档的产生和管理便成为最要重要的工作。

5.色彩管理系统的假设

是否实施了色彩管理系统,即可以使生产的色彩获得理想的效果?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色彩管理系统背后的假设。色彩管理系统的主要工作,在于根据一个已知色域的数据资料,在CIELab空间上,模拟另一个已知色域的数据,因而,必须假定两个色域,仍保持在记录色域资料时的状态。即是说,建立设备对照档的生产状态,和计算色域时的生产状态,必须是相同的。倘若昨天建立的对照档,不能和今天的设备对照,生产状态不断浮动,色彩管理系统是不能发挥减少偏差的作用的。一个不稳定的生产流程,甚至可能使色彩管理系统把色彩偏差扩大。因此,色彩管理系统较适合同时具备设计、分色、打样和印刷的厂户,因为在同一间厂内较容易控制生产流程中的各项变数。

色彩不但是设计的要素,而且也是生产的收货标准,即使客户勉强收下一份色彩不满意的印品,下次可能就不再光顾。很多公司就是因为色彩品质方面的问题,而流失重要的客户。可见,掌握色彩呈现的规律,控制色彩品质,是生产制作必须精通的技术。单单拥有先进的器材而没有良好的技术配合,在剧烈的行业竞争下,免不了遭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