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建筑设计漫谈
15641200000002

第2章 中国建筑名作

一、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当年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发现承德这片地方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是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于是选定在这里建行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在此大兴土木,疏浚湖泊,修路造宫,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成36景,并建好山庄的围墙。雍正朝代暂停修建。乾隆六年(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又继续修建直至完工,建成的避暑山庄新增加乾隆36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形成界墙内约占地564公顷,其规模壮观,是别具一格的皇家园林,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古代园林建筑杰作。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包括洲岛约占43公顷,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东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热河泉。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风光。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4/5,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平原区西部绿草如茵,一派草原风光;东部古木参天,具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景象。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这就是外八庙,其名称分别为:溥仁寺、溥善寺(已毁)、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的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

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与其他园林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山庄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山庄融南北建筑艺术精华,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故宫的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避暑山庄不同于其他的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二、最大的建筑群——末代王宫

故宫

明朝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这里原是一片荒野,到13世纪60年代,元世祖忽必烈征服金国后,才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构筑都城,命名为大都,同时在今紫禁城一带建造大内宫殿。

明朝原定都南京。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防御蒙古南扰,把首都迁到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营建北京宫殿。曾一度停止,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规模宏大的北京紫禁宫殿就基本上建成了。第二年明朝正式迁都于北京。

故宫在明朝初建时,是参照南京宫殿的规制,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周礼·考工记》所载“左祖、后社前朝、后市”的布局原则建造的,面积比现在的紫禁城大八倍多。紫禁城前部东侧(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西侧(右面)是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交易市场。景山矗立在紫禁城北,犹如天然屏障。紫禁城西部为皇家园林,东部是南内和诸多为宫廷服务的衙署。

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墙高10米,外层用澄浆砖包砌,里面夯土。它共有四门:正南是午门;向东的名东华门;向西的名西华门;向北的,明朝叫玄武门,清康熙年间因避康熙帝名字玄烨之讳,改称神武门,沿用至今。紫禁城周围环有52米宽的护城河,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结构精巧,造型秀丽。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000多间,多是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沿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严格对称布置。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体现了帝王权力的设计思想。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内廷是帝、后居住的地方。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称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典礼的大殿,为展示皇权至高无上,所以规格最高,殿高26.92米,下面的三重台基高8.13米,通面阔63.93米,通进深37.17米,殿座面积2370多平方米,内外装修都十分豪华,一切构件规格均属最高级。上檐十一踩斗拱,下檐九踩斗拱,二样琉璃(头样从未使用),3.4米高正吻,殿内镂空金漆宝座和屏风设在七层台阶的高台之上。室内外梁、枋等,全是沥粉贴金和玺彩画。宝座上方的金漆蟠龙吊珠藻井,制作更为精美。靠近宝座的六根沥粉龙金柱,直抵殿顶,上下左右连成一片金光灿灿的境界。

殿外丹陛上,东面陈列的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西面陈列的嘉量,是乾隆九年仿照唐朝嘉量制造的象征性量器。另在丹陛上下陈列的鼎式炉、铜龟、铜鹤,是举行典礼时点燃松柏枝和檀香的用具,也是象征江山永固的陈设品。

明清两朝在这里举行盛大典礼,主要包括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受文武百官朝贺及赐宴等。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北京宫殿建成后第一次正式使用,永乐皇帝就在奉天殿受朝贺,并大宴群臣、各族代表和外国来使。

中和殿明初称华盖殿,后称中极殿,清称中和殿,是皇帝在大朝前的休息处,三开间正方形殿,单檐攒尖顶,体量甚小。

保和殿明初称谨身殿,后称建极殿,清称保和殿。为重檐歇山九间殿,是殿试进士场所。保和殿后,向北的石阶中道下层的一块云龙石雕,是故宫中最大的一块。石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200多吨,原为明代雕制,清乾隆时重雕。据明《两宫鼎建记》记载:有一次运这样一块大石,动用了顺天府(包括北京和周围很多州县)民夫2万人,用旱船拽运,自房山至北京约为100多华里,走了28天,耗银11万两。

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乾清宫的“乾”代表天,坤宁宫的“坤”代表地,乾清、坤宁,表达了历代皇帝的愿望。

乾清宫是明朝皇帝的寝宫,皇后在此同住,其他妃嫔,可以按照皇帝的召唤进御;后来,皇帝有时也在此召见臣工。乾清宫为重檐庑殿七间殿,嘉庆二年(1797年)重建。其尺度较太和殿一组减小甚多,然较接近人体比例尺度,增加生活气氛。

清朝入关以后,乾清宫重修,还是做皇帝的寝宫,但使用上有了很多改变。顺治、康熙年间,皇帝在此临朝听政、召对臣工、引见庶僚、接见外国使臣以及读书学习、披阅奏章等。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寝宫移至养心殿,这里就主要用于内廷典礼活动、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等。

乾清宫在清朝还用于皇帝死后停灵。

交泰殿始建于明朝。清朝时用于皇后在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节日里受朝贺。

乾隆及以后,交泰殿亦用于存放二十五宝(即乾隆皇帝规定的皇帝行使各方面权力的宝玺)。殿中还陈设有古代计时用的铜壶滴漏和大自鸣钟,都高约五米多。

坤宁宫是明朝皇后住的正宫,明初时与乾清宫之间连以长廊,呈工字殿形;嘉靖时改建交泰殿,但地位局促逼仄,很不相称。清朝按规定也是皇后正宫,但皇后实际并不住在这里。坤宁宫的装置不同于共他大型宫殿。如正门开在偏东一间,直条窗格,殿内西部南、西、北三面是环形大炕,这是清朝重修坤宁宫时,按照满族习惯改建的。

三、最早的西藏寺庙——大昭寺

大昭寺

数千年发展形式的社会组织形式造就了寺庙文化,同时也使寺庙文化成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经典。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西藏寺庙是建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至唐永徽六年(650年)之间的大昭寺。七世纪中叶,吐蕃王在天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影响下,像许多统治者一样出于多种原因而开始信奉佛教,并营造了大、小昭寺。大昭寺作为平川式寺院建筑的代表,其周围环绕经堂、佛殿、回廊、院落的整体结构形式,以其不对称的排列,明显区别于汉式寺院的整体结构。虽然大昭寺的主殿位于寺院整体结构的中轴线上,但是其高于汉式寺庙的建筑空间及其空间结构和构造方式,都表明了藏族寺院建筑的特色。而主殿外观中的单檐歇山式绝对对称的屋顶又反映了藏式建筑从一开始就受到汉族建筑传统的影响。建造大昭寺的缘由已经表明了初期即已存在的汉、藏、印度建筑风格的相互融合,同时也表明了藏式寺院的风格在公元7世纪中叶即已基本确立。

在过去的岁月里,西藏寺庙具有多功能的中心作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集中于此,因此其建筑通常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由许多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筑构成的建筑群。

这些建筑单元在西藏的寺庙建筑中有着多样的建筑样式和组合形式,因此就形成了众多的建筑格局和建筑风格。

西藏寺庙的建筑常见的是一种用灌木柽柳做成的“边玛墙”,它一般位于女儿墙的外侧,以木钉固定,刷深赭红色。边玛墙不仅以这种自重较轻的材料为墙体减轻了上部的压力,还具有较好的装饰作用,特别是在边玛墙上镶嵌的铜制鎏金的“七政”、“八宝”图案,和边玛墙上口的檐下以短木做成一排象征星辰的白色圈点,既装饰了寺庙建筑的外墙平面,又突出了建筑宗教特色,成为西藏建筑最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重要外部特征。另一具有这种性质的外部特征就是金顶。西藏的寺庙举凡重要的佛殿和灵塔都要修建四坡形顶盖屋架结构、上辅鎏金铜瓦的金顶,它在太阳的照射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伴随着和风送去阵阵的金顶铃声,承接着人们吉祥的愿望。金顶之上有着丰富的局部装饰。

西藏寺庙比照汉式寺庙更注重内部的装饰,而且这种装饰更加强化了西藏寺庙的地方特色,也丰富了建筑自身的艺术内涵。占据寺庙内部最大装饰空间的是壁画,其次是触目可见的柱幡法幢,在一些大寺庙的佛殿中,几乎每一个空间位置都可以发现工匠的劳绩,而设计者正是利用这种“密不透风”的创意,营造一个辉煌的佛的世界,以期引导信徒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

影响寺庙建筑的还有其建筑的环境,特别是在西藏这样的高原地区,山体连绵,像大昭寺这样的平川式建筑并不多见,比较多的是依山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一种是以山为背屏,寺庙建筑由下而上依次展开,如扎什伦布寺、哲蚌寺等;还有一种形式是一所寺庙就建在一座独立的小山头上,形成所谓的“屋包山”如布达拉宫等。与平川式寺庙不同的是,依山式寺庙借助于山的整体气势,错落有致,更能表现宗教建筑所应具有的那种特殊的宇宙观念和美学意境,而且遥远可望。

四、皇帝冬至祭天之所——天坛

天坛

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所谓坛庙,主要指的就是天坛、社稷坛、太庙,还有其他一些祭祀建筑。它们都各有自己的型制演变,今天所见,为明代制定。

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例于每年冬至祭天;皇帝登位也例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祭天起源很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但是采取周制祭天,其实是很晚以后魏晋时的事。

北京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同时修建,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明初建都南京,实行天地合祭,建大祀殿,而不是露祭,这是不合于古制的。明迁都北京,仍建合祭大祀殿;但南京大祀殿为矩形平面,北京则为圆形。天坛面积约270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5米、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

祈年殿

大祀殿初为三重檐,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黄色表示地,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嘉靖时,改大祀殿称祈谷坛,降为雩祭(求雨、求丰年)之所,另设圜丘为祭天之坛,形成今天所见的平面布置。在城北增设地坛,实行天地分祭。嘉靖时,并建朝日坛及夕月坛分别位于北京东郊和西郊。清乾隆时,改建天坛,加大圜丘尺寸,重新雕琢全部地面、台基、栏干石作;祈谷坛易名祈年殿,三重檐不同色改为一律青色。这一改使祈年殿获得纯净统一的色调,更为庄重鲜明。现存祈年殿是雷火焚毁后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大殿的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巨大的楠木柱支撑着。殿内地面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中央的盘龙藻井遥遥相对。

皇穹宇

皇穹宇原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高19米多,直径15.6米。结构与祈年殿基本相同,是单檐蓝瓦,殿顶也有鎏金宝顶,殿下也有台基和汉白玉的栏杆。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这就是回音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