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课外雅致生活-中国建筑
15641300000004

第4章 中国古代建筑(2)

天坛建筑群所运用的全部艺术手法,都在于要突出“天”的肃穆崇高。天坛的大部分面积都是静穆苍劲的青松翠柏,森严隐邃,有很强的纪念性。纵轴向东偏移约200米,用意是为了加长从西门而来的距离,深化人从环境中获得的感受,渲染出远人近天、超凡入圣的氛围。

圜丘通体晶莹洁白,台上空无一物,象征着“天”

的圣洁空灵。两重围墙都很低,仅高1米许,对比天坛的高大,而且不致遮挡人立台上四向瞭望的视线,感到境界辽阔,似已与天相近。墙上的8座石门和圜丘取得呼应,也打破了平整墙头的单调。

丹陛桥高出于左右林地之上,宽阔直平,大道上没有绿化,用意也同于圜丘。祈年殿院内也不见树木,白石台顶高出院外地面约10米,视野更为辽阔。青色屋顶与天空色调相近,圆顶攒尖,似已融入蓝天。这些都在于造成人天相近的感受。

在建筑的形式美处理上,天坛有很高的成就。皇穹宇圆院的封闭与圜丘的开朗适成对比,皇乾殿小方院与祈年殿之间也存在这种对比。祈年殿和皇穹宇一大一小,但都是圆殿青色攒尖顶,形象相近,居于轴线两端,遥相呼应,它们本身的比例权衡和尺度以及色彩都经过精心的推敲,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品。如祈年殿的3层石台,每层石栏望柱头呈放射对位,并与圆殿的12根外檐柱也取得对位。透过皇穹宇圆院的券门洞看皇穹宇和透过祈年门的柱枋看祈年殿都有十分完美的构图。

天坛还广泛运用了象征和联想的手法来隐喻主题。

如建筑和院墙多用圆形平面,使人联想到天。又如使用某些有象征意义的数字,天属阳,圜丘就大量使用阳数(奇数)之极——9或9的倍数等,如台面围绕中心圆石铺石为9圈,每圈石数是9、18、27等;3层石台各围以4段石栏,每段栏板数目由上至下为9、18、27;此外如台阶步数、各层石台的直径和高度也是如此。祈年殿为祈求丰年,广泛采用与农业节历有关的数字,如支承下檐的12根檐柱象征十二时辰,支承中檐的12根内柱象征十二月,这24柱又象征二十四节气,最内的4根龙柱支承上檐,代表四季。

(第五节)曲阜孔庙

一、曲阜孔庙的构成

中国祭祀儒学创立者孔子的祠庙建筑。在今山东省曲阜市。据传系建于孔子生前居住过的三间宅屋原址上,宋时规模已很大,现存建筑少数是金元所建,多数是明清的规划和清雍正时的遗物。明正德八年至嘉靖年间,曾将曲阜城移来(原城址在今曲阜城东约4.5公里处),孔庙大致位居县城正中,其南门与县城南门相对。庙址纵长,东西宽约150米,南北长达600余米,约占全城南北深度2/3,县城的东西干道穿过孔庙中部。在孔庙东北有面积甚大的衍圣公府,是历代衍圣公(即孔门长房后裔)

的衙门和府第。

孔庙由南而北分为八进,前三进院落或为横长或为正方,中轴线上建有两座门屋,四座牌坊和1座石桥,院内广植柏树,是全序列的前奏。前两进的东、西墙上都有门通向庙外南北向街道。第四进的大门称大中门,由此至全庙北界周围有高大围墙,四角建角楼,表明自此以后才是孔庙的主体。大中门内隔同文门是高大的奎文阁。阁两层三檐歇山顶,左右各连一掖门,再以围墙转折向前包成凹形,然后向左右伸去,类似北京(明清)明清宫城紫禁城正门午门的布局。此墙内与奎文阁平行的东小院是皇帝驻跸之所,西小院是斋宿房屋。第五进横向,列历代碑亭13座,其东西横路出毓粹门、观德门连通城市东西干道,东干道上有鼓楼,楼北即衍圣公府。由此院往北分东、中、西三路,中路最宽,以廊庑围成纵长大院,院门大成门内建重檐十字脊顶的杏坛,院后部为全庙主殿大成殿。

大成殿建在白石台上,前连月台,殿面阔七间,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檐柱全为石柱,正面十柱且满雕盘龙。殿内供孔子牌位,殿后有寝殿供孔妻牌位。左右廊庑列孔门弟子及历代贤哲共156人的牌位。东西两路各串连两进院落,为乐器库、礼品库及举行次要祭祀的场所。寝殿后的小院是第八进,中为圣迹殿,东西为神庖、神厨。

二、孔庙的建筑风格

总观孔庙形制,颇似宫殿的缩小,又像宅第的放大,若以北京明清宫城紫禁城相比,大中门、同文门和奎文阁好似天安门、端门和午门,大成门近似太和门,门前横路也相当于太和门前东西通连东华、西华两门的横路,其后大成殿院庭及东西两路小院也与宫殿的主要殿庭和东西宫院的配置相似。

全部布局强调均齐对称的规整格律,以造成隆重庄严的气氛。主殿大成殿设在轴线后部,前面由南至北的几重院落节奏层层加紧,为高潮的到来作了充分的铺垫。

各院落栽种松柏,加强了纪念性质。

曲阜孔庙是皇帝经常拜谒的地方,其建设由皇家主持,它的总体布局及单体建筑都属明清官式建筑方式。

(第六节)北京国子监和辟雍

一、北京国子监

中国清代太学国子监的主体建筑。位于北京(明清)

城内东北部国子监的中心,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成。

中国历代王朝都在京城设太学,又名国子监。北京国子监按照“左庙右学”的制度建在文庙西侧,它们都始建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明代重修,清乾隆三十四年全部大修,至四十九年又在院子中部增建了辟雍。

汉代儒生曾经推断西周的太学名辟雍,同时又解释明堂外环水为辟雍。但历代王朝都没有真正建过一座明堂形式的太学,乾隆时的北京国子监辟雍是惟一的一座。

二、辟雍

辟雍为方形,重檐攒尖顶,面阔每面3间带周围廊,另加一周擎檐柱,廊柱间通面阔66.6尺(222米)。它建在一个圆形的水池正中,中心正对四座石桥。水池周长603

尺(201米)。辟雍实际上是一座没有什么实用功能的象征性建筑,所以很注意象、数的涵义。圆水在外,外为上,上为天;方殿在内,内为下,下为地。圆水方殿涵盖了天地宇宙。十字轴线正中设皇帝宝座,屋顶用攒尖形,表示皇帝位于天地中心之极。天为阳,水池周长为阳数9的倍数(9×67);地为阴,方殿边长为阴数6的倍数(6×111)。

天九地六,也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数字观念。在建筑艺术上,整个建筑造型庄重,比例严谨,装饰精致,色彩典丽,是盛清建筑的典型代表。殿前置琉璃牌坊,它的造型、尺度和辟雍殿都很谐调,特别是作为辟雍的前导部分,更加丰富了空间艺术的效果。大殿室内面积约290平方米,巨大的空间内没有内柱,气派很大。

(第七节)晋祠

一、晋祠建筑构成

中国古代富有园林气息的祭祀建筑群。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郊,现存主要建筑为宋金所建。晋地古称为唐,西周初,成王之弟叔虞被封至唐,称唐叔虞。据《水经注》记载,至迟到北魏时就有唐叔虞祠,现存的晋祠以圣母殿为中心建筑,祀叔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南向,殿前由南至北中轴线上排列有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和飞梁。献殿、对越坊之间左右有钟楼和鼓楼。中轴线东西分布着许多其他较小的祠庙,分祀叔虞、关帝、文昌、水母、东岳、三圣等,都是明清建筑。有一条小河从基地西沿流入,向东南过会仙桥后再向南流出。还有许多亭、桥以及周柏隋槐、晋水三泉散布在各组建筑之间,浓荫四布,曲水回合,很有园林风味。

二、晋祠建筑特点

圣母殿重建于北宋天圣年间,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九脊顶,四周是围廊,前廊深达两间,十分宽敞。此殿角柱升高很显著,上檐更甚,使檐端曲线柔合,整体造型轻巧开朗。殿内有著名的宋塑精品侍女和女官像。

殿前的飞梁是架在一座名为鱼沼的

方形小池上的十字平面石桥,十字中心为方形平台,由平台通向前后为平桥,通向左右则斜下,形如大鸟展翅欲飞,可能这就是它得名的原因。飞梁为梁式桥,桥下立于水中的石柱、斗拱和梁木还都是宋代原物。殿前有水池,池心架立平台,四向通桥,类似的布局在敦煌唐宋壁画大型经变画中所见甚多,但实物仅此一例。献殿重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阔三间,单檐九脊顶。献殿是宋、金寺院祠庙中常见的露台(或称路台),即舞台和献物台的转变,系于台上建层。它仍保持了露台的一些痕迹,四面无墙,仅以栅栏区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