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戏曲
15642300000015

第15章 京剧(2)

在表演艺术方面,京剧继承、发扬了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以唱、念、做、打作为艺术手段,经多年舞台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京剧的唱念做打,具有严格的程式性,不同的角色行当有不同的规范和路数。角色之间密切配合,演员与乐队之间相互默契,才能做到场面紧张而有条不紊,战斗激烈却具有美感。唱念做打还具有难度很高的技术性,高水平的演员大多能运用娴熟、精确的技巧为塑造人物服务。京剧传统的道具、服装、化装,以及舞台装置(布景),往往具有象征性、装饰性,并有助于歌舞表演。舞台上一般规制是:台后挂彩绣底幕作为背景,名叫“守旧”。台上一桌二椅,从而扩大了表演区,给演员以充分发挥艺术的用武之地;同时,少用实物,更便于观众驰骋想像。舞台上的环境,主要靠演员唱、念、表演来交代。通过演唱,把观众的想像力调动起来。演员的形体动作,还可使台上环境不断变换。

有些布景装置,只是暗加点染而其意自明,比如山石片、布城等等,都属此类。演员所持道具,既表明剧中人的生活状态,又帮助演员歌舞表演。比如,马鞭在手表明骑在马上或手牵马匹。手执船桨表示水上行舟。马鞭、船桨都能帮助演员做出优美身段。各种刀枪把子拿在演员手里,既可有助于表现炽烈的战斗气氛,又可显示演员卓绝的武功技艺,使观众得到艺术享受。各种道具都以生活中实物原型为基础而加以装饰、夸张和美化,显示出装饰美,并帮助演员动作的舞蹈化。

京剧传统剧目的服装,基本上都以明代衣冠为皈依。主要有以下几类:蟒,帝王及高级官员的穿着,以不同颜色标志品级高低,黄色最尊,皇帝专用,以下依次为绛、白、红、蓝、黑。官衣,中、下级官员的穿着,也按等级分为不同颜色,红色高,黑色低。帔,官员平时的穿着,有时依年龄分,老者绛色,少年红色粉色。褶子,日常便服,有素色、花色。年长者用青、蓝,年少者用红、粉,书生用素蓝,贫士用素黑,落魄者用黑褶子,上缀杂色绸块(又称“富贵衣”)。铠靠,武将的铠甲。胸前置护心镜,腹部及两肩绣虎头,背插四旗,以显示大将威武庄严。这些服饰,男女大致相同,女装尺寸略小。此外,女性专用者有宫衣、云肩、裙、旗装等。

化装方面,最有特点的是净角画脸谱。即用浓墨彩来勾画面部的眉毛、眼窝、鼻窝、嘴角、脸纹,形成五颜六色的各种图案。“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赋以丑型”,这是中国美学评价的传统,脸谱是这种传统美学原则的体现。大体说来,红脸表示赤胆忠心,气性耿直;紫脸表示有血性而较沉稳;蓝脸表示凶猛剽悍,性情暴烈;黄脸表示胸有城府,工于心计;黑脸表示勇武鲁莽或铁面无私;白脸则表示虚伪奸诈,阴险狠毒。在杰出演员身上,脸谱也是帮助他塑造各种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的重要手段。脸谱也有不同流派,这与整个流派的艺术风格是协调、统一的。京剧脸谱较著名的流派有钱(金福)派、郝(寿臣)派、侯(喜瑞)派、刘(奎官)派等。

京剧舞台美术工作中还有一项叫做检场。作用是在台上为演员传送小道具、搬动桌椅;帮助演员在台上增减、改换衣服;当剧中需要演员做危险动作时,起安全保护作用;检场还撒火彩,即用松香末撒出各种各样火彩,如“月亮门”、“过桥”、“连珠炮”、“托塔”等,以表现烈焰冲天的场景或神仙奇幻的气氛。建国以来,为保持舞台艺术的完整性,检场活动已采用幕布或灯光予以掩蔽。

京剧音乐属皮黄系统,而又吸收并融合昆曲、梆子等声腔的音乐因素。由唱腔、打击乐、曲牌三个部分组成。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为主。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状物。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摇板、二六、流水、快板。另有反西皮,是京剧传统唱腔中出现较晚(据传是谭鑫培所创)的唱腔,板式仅二六、散板、摇板。二黄是一种较舒缓、深沉的曲调,适合表现忧郁、哀伤的情绪。多用于悲剧型的剧情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增加的二六、流水、快板等。二黄降低四度是反二黄。与二黄相较,降低了调门,扩展了音区,曲调起伏更大,旋律性更强,更适于表现悲壮、凄怆的情绪。反二黄的板式与二黄相同。另有四平调,也叫“二黄平板”,由吹腔演变而来。板式只有原板、慢板两种,但曲调灵活,能适应不同句式,可表现多种感情。不论委婉缠绵、轻松明快或沉郁苍凉,都可使用吹腔,旋律与四平调相近,伴奏用笛子,它原是曲牌体,逐渐演变为板腔体,唱腔中伴有过门。吹腔的板式不多,基本上是一板一眼,也有少量的一板三眼及流水板。高拨子,亦称“拨子”,是徽班的主要腔调之一。原用弹拨乐器伴奏,后改用胡琴。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散板、摇板。曲调昂扬激越,适合于表现悲愤的情绪。以上诸腔为各行角色所通用,仅在发声、音区、唱法上有所不同。另有一些唱腔属于特殊角色行当通用。如南梆子从梆子演变而来,仅旦角、小生唱,曲调委婉绮丽,适于表达细腻,柔美的感情,板式只有导板、原板。娃娃调(西皮、二黄都有),主要由生角使用,旦角、老生、老旦偶一用之。南锣及其他杂腔、小调,为丑角、花旦专用。

京剧伴奏分“武场”和“文场”两种,武场使用打击乐器演奏,文场则用管乐和弦乐演奏。武场的打击乐主要乐器是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水镲、撞钟等。鼓师是整个音乐的指挥。掌握并调节全剧节奏、渲染、烘托场上的情调、气氛,有时还描绘环境,如风声、雷声、水声等。京剧打击乐有一定的程式、套子,俗称“锣经”或“锣鼓经”。其中最基本的是:〔冲间〕(“仓七”),〔长锤〕(“仓七台七”),〔闪锤〕(“仓台才台”),〔马腿〕(“仓另七乙台”)。以这四者为基础,经过扩展,紧压,变换节奏等,发展成常用的五、六十种锣鼓点。文场演奏的曲牌,主要来自昆曲,也有少量来自地方戏曲或民间乐曲。来自昆曲的曲牌,有些无唱词,也有些原来有唱词,后来不唱,成了纯器乐演奏。曲牌主要由管乐器(如唢呐、笛子、海笛),演奏,也有些曲牌,原由管乐演奏,在长期发展中,代之以弦乐了。大多数管乐曲牌用于宏大场面,如升帐、点将、行军、演阵、宴饮、迎送等,起烘染环境气氛的作用。有些曲牌则用来配合哑剧式的舞蹈化表演。如《拾玉锣》中孙玉姣的一大段表演(刺绣、喂鸡等)就是在胡琴曲牌〔柳青娘〕、〔海青歌〕、〔东方赞〕的伴奏下完成。有的曲牌可以代表剧中人的叙述性念白。在不少戏中,探子报军情都用〔急三枪〕曲牌一带而过,手法经济,使剧情进展明快、简洁。

京剧唱腔因字行腔。由于京剧前身徽、汉二调,也由于原籍湖北的谭鑫培的巨大影响。京剧唱、念以“中州韵、湖广音”为规范。讲究字的四声(平声分阴阳而无入声字),尖团。唱词要求按“十三辙”押韵,比较严格。十三辙(韵)是中东、人臣、江洋、发花、梭波、遥条、由求、怀来、乜斜、言前、衣欺、姑苏、灰堆。

三、京剧的角色行当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不同而异。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京剧最早分为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十行。后来末行、外行归入生行,副行归入净行和丑行;杂行,即俗称之“底包零碎”,京剧后台行话又管它叫“捞杂”;学习武行要先从“上下手”入门,再任武戏中的配角;流行(又称文堂行),专任龙套、青袍等角色。

京剧班社组织旧有“七行七科”之说。七科为音乐科、剧装科、容妆科、盔箱科、剧通科、交通科、经励科;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后三行现已不立专行。生行中有老生(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红生、娃娃生(例由童伶担任);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净行中有正净(铜锤、黑头,重唱功)、架子花(重工架,并任“奸白脸”戏)、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丑行中有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茶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各行均有本工(本行)、应工(应当兼演的行当)之说。不少艺术家在实践中为了塑造多种人物,不拘一格,广收博采,从而创造和发展了新的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