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舒伯特生平与作品鉴赏
15642400000002

第2章 生平(2)

奥地利皇帝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需要天才,我们只要忠于职守的臣仆”。像舒伯特这样一位艺术家,当然不是皇帝的忠诚“臣仆”,也就当然不会受到当局者的重视和欢迎。在国家警察的档案中,舒伯特被记录为是一个“鲁莽的人”;而当他的一个具有自由思想的朋友被警察逮捕时,他也因受牵连而被拘留。虽然,舒伯特的歌曲和音乐作品当时在维也纳的市民中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了。但却因得不到官方的赏识而难于出版和演出。舒伯特在生前,甚至还没能听到过自己创作的交响曲的演出。1815年,他写出了不朽的名曲《魔王》,但是一直过了5年,出版商才勉强答应为他出版这首歌曲,其条件是不付给他稿费。他写的《流浪者》一歌出版后,只拿到两盾钱(盾Gulden:奥地利钱币名。值美金48.2分),而出版商却从这个作品中总共赚取了2.7万盾。他逝世前病在床上没钱买药时,朋友们把他写的《冬之旅》送到出版商那里去,但出版商仅给其中的《菩提树》一歌付了1盾钱。

在出版商的残酷剥削下,靠出卖自己的作品为生的舒伯特,经常处在饥寒交迫之中,赚来的钱,往往连用来租乐器都不够。他常常住在一间不生火的屋子里。当他和穷苦朋友迈尔霍弗同住在一起时,两人只能合穿一件外衣,当迈尔霍弗出去上班时,舒伯特只得躲在家里写作。由于舒伯特太穷,他所爱的姑娘离开了他,和一个富商结了婚。后来,舒伯特想谋得一个固定的职位,使生活有所保障,但他的民主思想和爱自由的性格,却妨碍了他在政府的机构找到事做。他曾想谋取师范学校音乐教师的职位,但未能如愿。1827年,维也纳第二宫廷乐队队长的位置空出来了,按舒伯特的音乐才能来说,他完全有资格得到这个职位,但是皇帝和官员们却把它赏赐给了另外一个比舒伯特更合他们心意的人。第二年又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舒伯特并不是一个天性忧郁的人。他曾幻想过得到自由创作的艺术环境,温暖的生活,幸福的爱情。在他许多的作品中,也曾热情歌唱过美好的理想。但是,令人窒息的社会空气,长期遭受的物质穷困和精神折磨,加上曾给他无限温暖的友谊小组因种种社会原因而逐渐瓦解,这一切都给舒伯特以极大的痛苦,他渐渐陷入了忧伤和失望之中。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你想一想我这个人吧,灿烂的希望化为乌有,爱情和友谊也只带给我痛苦;我的安宁时代已经过去了……我的心是痛苦的,我永远、永远也不能使它恢复了。”他也曾哀叹道:“我,一个穷音乐家将怎样呢?在我去卖稿的时候,大概便不得不像歌德笔下的鉴琴家似的沿门挨户去乞讨买面包的钱吧!”这种忧伤、失望的情绪,也鲜明地反映在他晚期所创作的一些作品中。

1828年11月19日,年仅31岁的舒伯特因患病得不到充分治疗而离开了人间。亲友们按照舒伯特临终时的嘱托,把他安葬在贝多芬墓的近旁。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字句:“死亡把丰富的宝藏,把更加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了。”

10年以后,德国音乐家舒曼在舒伯特的弟弟的家里,发现了舒伯特的许多珍贵手稿。这些手稿一直以来根本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予以出版。

这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在反动的封建统治下所遭受到的悲惨命运!

(三)歌曲之王

舒伯特是十八九世纪以来第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当他写出那首动人心弦的歌曲《纺车旁的马格丽塔》时,才只有17岁;而《魔王》《野玫瑰》等至今仍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优秀歌曲,是他18岁那年写成的。据说,贝多芬临死前在病床上读了几首舒伯特的歌曲后,曾惊叹地说道;“真的,在这个舒伯特身上闪耀着神奇的火花!”

舒伯特的歌曲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词、曲、钢琴伴奏三者密切配合、水乳交融。他的歌曲创作既继承了前人的艺术成果,又把歌曲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所以,人们把舒伯特誉称为“歌曲之王”。

除了大量的歌曲外,舒伯特还创作了许多器乐作品。他的创作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813年~1817年。在这个时期中,舒伯特首先在歌曲领域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歌曲的半数是在这几年内写出来的。这个时期他也创作了一些交响曲,但这些作品还不够成熟。1818年~1827年是舒伯特创作的中心时期。在这十年中,他除了继续写作歌曲外,还创作了声乐套曲、交响曲、室内乐、钢琴奏鸣曲等比较大型的作品,并写了《音乐瞬间》和《即兴曲》等钢琴小品。这一时期他的大型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

19世纪初叶,随着社会状况的急剧变化,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浪漫主义的潮流。这种新的文艺潮流,也对舒伯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使他的音乐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形式结构上以及艺术手法上,都形成了一种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乐派作曲家迥然不同的新风格——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如果说,贝多芬是西欧古典乐派的登峰造极者,那么舒伯特就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是在19世纪20年代,它的奠基者是舒伯持和德国音乐家威柏。浪漫主义音乐具有自己的一些风格特点。如侧重个人感情的表现、重视音乐和音乐艺术的结合、吸收民间音乐的特点等,另外在创作手法、体裁、形式上也有许多革新、创造。浪漫主义音乐是19世纪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感情在音乐上的一种反映,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浪漫主义音乐的评价,须根据不同作家的作品、艺术观、世界观来进行具体剖析)。和贝多芬那些充满英雄性、斗争性以及结构极其严谨的音乐不同,舒伯特的音乐作品形式自由,富有抒情性,着重于对人的心理的细腻刻画,并往往从“我”的角度出发来倾诉感情。他的音乐听起来就像是作曲家本人的日记的一页,又像是作曲家和听众在娓娓交谈。他的作品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遭遇。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但是,这美好理想往往只局限在个人幸福的圈子里;温暖的家庭、甜蜜的爱情、恬静的生活等等。他还常常在作品中描写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阻挠人们去获得幸福,把人们引向黑暗、死亡,而人们虽然痛恨它却无力抗拒它(如《少女与死神》《魔王》等)。在舒伯特后期的作品中,孤独、苦闷、心灰意冷的情绪越来越强烈,甚至成为一些作品的基调(如《冬之旅》);这反映出饱经生活风霜的舒伯特,已逐渐失去了对现实的天真的幻想,而对严酷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舒伯特在作品中所表现的这种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遭遇,在当时的奥地利社会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19世纪初叶的封建复辟,使德奥一部分有进步要求的青年知识分子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之中。当1789年法国大革命处于高潮时,他们还未出世,他们未能看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们为理想而斗争的英雄气概和人民革命力量的伟大,他们眼前看到的只是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的破灭,四周一片黑暗。他们不满于德奥一般市民阶层对统治者的奴颜婢膝和苟且偷生的庸俗习气,但又找不到真正的理想和政治出路在哪里;他们的理想只能停留在蒙眬的幻想和个人的小天地之中,而这些蒙眬的幻想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又往往落空。最后,他们只有堕入悲观、失望、彷徨之中。因此,舒伯特作品中的主人公(无论是以青年的磨工或是孤独的流浪者的身份出现),正是当时奥地利这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缩影。

舒伯特的音乐还和民间文艺、民间音乐以及风俗性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奥地利、德意志、匈牙利等地的民间音乐、民间舞曲的音调;他的朋友们常常把他叫做“艺人”,这说明了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很深的了解。他的有些朋友,也曾向他提意见,说他的音乐“乡土风味太浓了”“太奥国式的了”,但舒伯特不同意这些意见,他回答说:“就应该是这样的”。这一点,也正是舒伯特的音乐之所以深受奥地利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舒伯特没有像某些消极浪漫主义艺术家那样,以自己的创作去美化中世纪的社会,以乔装打扮的古代亡灵来引导人们逃避现实;也没有像某些受统治者支持的音乐家那样,用粉饰太平、醉生梦死的音乐去麻醉人们的精神;而是面对着严酷的现实,用自己的音乐作品,道出了压抑在心中的悲愤、唱出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求、控诉了命运的不平。虽然,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还不可能找到造成这不平命运的社会根源,更不可能看到光明的出路在何处。但是,通过他那一首首曲诉衷肠的音乐作品,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他所处的社会的黑暗和当时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矛盾。这一点,正是舒伯特的音乐作品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