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音乐
15642800000011

第11章 明清时期的民歌、小曲与说唱

一、明清时期的民歌

明清时期出现多种体裁形式的民歌。如北京郊区的“插秧歌”、四川邛州的“秧歌”、江南吴地的“山歌”、“棹歌”、湖南、江西的“采茶歌”、西南少数民族的“踏月歌”、“月歌”、“琵琶歌”等。明·冯梦龙辑《山歌》、清·李调元辑《粤风》都是重要的民歌歌词集。“薅草锣鼓”是山歌的一种,至今仍在各地流传,在湖北、湖南称“薅草锣鼓”,江西称“锄山鼓”、四川、贵州、甘肃称“薅秧歌”、陕西称“锣鼓草”、江苏称“栽秧山歌”或“打鼓唱唱”等。农民在插秧、锄草的田间劳动中击鼓唱歌,已有悠久的历史。《唐诗纪事》:“……耕者,曝背烈日中耘田,击腰鼓以适倦”。明王圻《三才图会》中有“薅鼓图”,是四川地区的“薅秧歌”,画面上数人在田中插秧,田边树杈上系挂扁鼓,一人执槌敲击。此图文字注解:“薅田有鼓,自入蜀见之,始则集其来,既来则节其作,既作则防其所以笑语而妨务也。其声促烈清壮,有缓急抑扬而无律吕”。击鼓唱歌者起了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的作用,所唱可能是粗犷的山歌调。

二、明清时期的俗曲

明代的俗曲,种类繁多,流传广泛。明代中叶,颜自德选辑、王廷绍编订的《霓裳续谱》,选录了当时流行于北京、天津的俗曲唱词。华广生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编纂的《白雪遗音》,选录了遍及南北各地的俗曲和满族子弟演唱的岔曲唱词。明清俗曲曲谱流传较少,目前所知,明徐会瀛辑《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中有用工尺谱记写的箫笛谱,由《傍妆台》、《耍孩儿》、《苏州歌》与尾声《清江引》四个曲牌连缀组成,它们原来都是明代的俗曲曲调。清华秋苹编《借云馆曲谱》,刊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又名《借云馆小唱》,用工尺谱记写了十首俗曲曲谱。谱中所收《三阳开泰》、《五瓣梅》、《马头调》等都是较大型的俗曲,有的是由数支小曲联成的套曲结构,有的用帮腔形式演唱。清代贮香主人辑《小慧集》(有1821年序)收有俗曲《纱窗调》、《绣荷包》、《叹五更》、《杨柳青》、《红绣鞋》、《鲜花调》等曲调。《鲜花调》,又名《茉莉花》,原有十余段唱词,叙述传统剧目《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其第一段的《茉莉花》比喻爱情,借以抒情,流传最广,至今江浙一带和河北地区都有此曲流行,但曲调形态变化较大。《小慧集》所收曲调是目前所知最早谱本。俗曲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多种变体,演化出数量繁多的新曲调,其思想性、艺术性好的,朴实地反映了人民的情感。清同治、光绪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阖家欢乐》,是民间演唱俗曲的画面。

清光绪年间杨柳青年画“代唱三国叹十声”,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有关戏曲剧目,画中有《蒋干盗书》、《单骑救主》、《草船借箭》、《连环计》、《讨荆州》、《东吴招亲》、《张松献地图》、《失街亭》、《铁龙山》等十个场面。在每一场面上附刻一段根据故事内容编写的唱词,卖画人用流行的俗曲曲调演唱叫卖。它把俗曲和年画结合在一起,演唱人们熟悉的戏曲人物和情节,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三、明清时期的说唱艺术

明人绘《皇都积胜图卷》中的城市说唱表演。图卷后有礼部侍郎翁正春万历十三年(1585年)跋。图卷是十六世纪七、八十年代作品。它以明代北京正阳桥至承天门(今天安门)一带为中心,描绘了当时都城的风貌和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此画面为正阳门(今前门)内外的街道。这里是一片闹市,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百货摊棚,比比皆是。城门楼下两侧各有一人站在长方形矮凳上,持琵琶或拍板演唱,周围有观众。反映了城市民间说唱的演出场面。清人绘《妙峰山进香图》中也有一民间说唱场面。

鼓词、弹词、莲花落、什不闲等都是明清以来广泛流行于城镇乡村的曲种。现存明代鼓词作品,有上海嘉定发现的明刻本《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明诸圣邻(署名淡圃主人)撰写的《大唐秦王词话》等。后者系明万历天启间刻本,内容描写唐太宗李世民征伐群雄,统一天下的故事。它有十字句和七字句的唱词和说白,是后世有说有唱的成套“大书”的早期作品。清代南方鼓词用板鼓、拍板伴奏,后来加用三弦。乾隆五年(1740年)金昆、陈枚等绘《庆丰图》中有说唱场面,一人坐长凳上弹三弦,一人表演,周围众人观看。清代画家华岩曾描绘农村的说唱场面,画中大树下搭起凉棚,一人坐于长桌前,一手持板,一手握槌击桌上的小扁鼓,正在演唱。旁边有一人裸露上身,席地而坐,似是主要听者,另有老人和小孩围观。左上方题诗:“早稻登场农事罢,闲听父老说前朝”,画中人物生动传神。清末画家任熊曾为当时著名文学家姚燮画《大梅山馆诗意图册》一百二十幅,其中有《盲歌图》一幅,描绘夏日江南的风俗和景色。画中一群老人和妇孺聚集于豆棚架下,听盲艺人说唱。演唱者端坐,手持鼓签敲击带支架的小扁鼓,另有一人弹三弦伴奏。人物神态逼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1.北方鼓词

北方鼓词更为盛行,清代杨柳青木版年画有“词演取长沙”。画中一妇女右手持签击书鼓,左手夹梨花片演唱,左右两人用四胡、三弦伴奏,是典型的北方鼓词演唱情景。清人绘《北京民间风俗百图》,有唱大鼓书图,附文字说明:“此中国唱大鼓书之图也。其人或在大街‘摆档’,或富户叫去说书唱曲,以度日也”。近代鼓词曲调各异,形成种类繁多的鼓书类说唱曲种。

2.弹词

弹词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词话,演唱时用琵琶伴奏,后加用三弦。明末崇祯年间刊行的《八公游戏丛谈》中有一幅《春社图》,绘一瞽目老妇人,身背琵琶,由一个手持拍板的儿童牵手步于石桥上。画出艺人社日演唱完毕,在夕阳将下之际,凄然归去的景况,表现了琵琶弹唱艺人的生活。

清代弹词继续发展,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当时在苏州,弹词流传普遍,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徐扬绘《盛世滋生图》,图中苏州斜桥下临河的厅堂内,有二人手持三弦,相对而坐,似在演唱弹词以消遣自娱。江浙地区的著名艺人有乾隆年间苏州人王周士和嘉道年间的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家。陶贞怀的《天雨花》、陈端生的《再生缘》、陈遇乾改编,陈士奇、俞秀山评定的《义妖传》、《珍珠塔》(作者佚名)、《描金凤》(作者佚名,现存竹亭居士重编本)等,都是清代重要的弹词创作。清代同光以来又出现很多著名弹词艺人,如马如飞、姚士璋、赵湘舟、王石泉等。马如飞主要在江阴、无锡、常熟等地农村演唱,唱腔质朴、豪放,以弹唱《珍珠塔》著称,曾创作很多脍炙人口的开篇。一般弹词艺人多在书场、茶园中演唱。吴友如《申江胜景图》中有“女书场”的画面,台上有两位女艺人各持琵琶、三弦演唱弹词。光绪十年(1884年)刊行的“漱芳馆素卿歌俞调”,原为管可寿斋《申江名胜图说》之一景。图中有三位女艺人,两人弹琵琶,一人弹三弦,正在演唱。原图说明:“……漱芳馆开设最久,其中名重一时者,以朱素卿为巨擘。素卿夙善‘俞调’,其声宛转抑扬,如聆出谷雏莺,花间低啭,视昔年程黛香、陈芝香辈无多让焉”。此画反映了清代末年上海书馆演出弹词的情况,也说明俞秀山所创“俞调”唱腔在当时流传之广。

苏州桃花坞陈同盛画店所绘年画《小广寒弹唱图》,系光绪宣统年间刻印,反映上海“小广寒”书馆演唱弹词的场面。画中一方桌后面有五位女演员,三人弹琵琶,一人拉二胡,一人持拍板并敲击书鼓。桌前有两位女演员,一人手持琵琶,等待上场,一人作演唱状。台口两柱上挂有长牌,书写对联一副,右侧:“时请姑苏回申清客吴倍卿、朱文兰会唱”,左侧:“今日清客串准唱一捧雪、二度梅、三疑计、四美图”。画中人物眉目清秀、表情生动,其中一位演员背向观众演唱,颇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书场演唱的情况。长牌对联写明演唱的有京剧剧目唱段。据邹韬《游沪笔记》:“名曰书寓,实不能讲说诸书,且于昆曲无谙晓,惟京腔数阕,俞调一篇而已”,也反映了弹词艺人迎合时尚,演唱皮簧的真实情景。

3.莲花落

莲花落是明清以来北方流行的说唱曲种。它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宋元明时期多为乞丐演唱,明徐霖(1462-1538年)所作《绣襦记》(一说薛近衮作,见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传奇,卷首有插图“教唱莲花”一幅。画中有乞丐十人表演“莲花落”,用横笛、锣和拍掌击节伴奏。剧情描写唐代妓女李亚仙与书生郑元和的爱情故事。此图描绘郑元和因金钱荡尽,流落街头,伦为乞丐,正与众人学唱莲花落的情景。清乾隆以后出现演唱莲花落的职业艺人,多由二三人演唱,有《四喜》、《八掌》、《云里翻》、《海底捞月》等曲调,称为“小口莲花落”,以区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莲花落”。据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清康熙年间所作)载,当时北京有唱莲花落者,是用四块竹板敲击伴奏,这种乐器名为“四块玉”。

4.什不闲

什不闲也是清代流行北方的说唱曲种,可由二三人表演,边唱边舞。它与莲花落合在一起,则称“什不闲莲花落”。所用主要伴奏乐器是将扁鼓、锣、钹等固定在木架上,由一人用手拉绳或脚踏踏板,使各种乐器同时作响,其他表演者另持其他乐器演唱。乾隆五年(1740年)金昆、陈枚等绘《庆丰图》中有什不闲演唱场面,一人击奏支于木架上的各种乐器,另一女子站立旁边,似在演唱,围观者甚众。清代杨柳青年画《什不闲》是以儿童画的形式描绘的什不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