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烧出一本瓦辉煌
15643100000002

第2章 陶器发明的意义

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安居乐业后,人们的审美要求也随之强烈。而足以代表我们先民审美能力和灵巧制作能力的,便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和后期龙山文化的黑陶。

古人不会挖井取水,只有沿河而居,因此黄河两岸的人们在这里劳动生活,我们今天发现的陶器残片便是沿着黄河上游而下获得的。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陶器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利用火的威力改变事物的化学性质的第一次创举。它加速了生产的发展,从而使人类的定居生活更加稳固,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偶然与必然的结果。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中说:“一些考古学和民俗学的材料直接或间接地说明,人类在陶器出现以前,曾以人或兽的脑壳、竹筒或编织物等作为盛水的器皿。这些球形或半球形的感受,奠定了他们制作陶器的心理基础……”

陶质材料的发展最初发现,也可能不是从制作器皿开始的。人们推断在原始人开始用泥巴填充筐篮后,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比如在一场大火之后,人们眷恋地来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意外地发现除石器之外,其他日用品几乎都烧焦了,惟独那些原来的泥制品却意外地变得坚硬起来,从而启发了人类开始制陶。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陶器的产生不可能只是因为一次偶发事件。实际上制陶工艺的成功是原始人数万年探索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火种的保留与火的利用对早期工艺美术来说至关重要。

陶器是人类利用自然物为原料,通过高温化学反应而制造出来的一种最有用的器皿。在此以前,人类制造石器、针器、木器等等,都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形态,而没有改变它们的本质。然而,用黏土烧制陶器,不但改变了自然物的形态,而且也改变了它们的本质。黏土是某些矿物风化的产物,如云母、石英、长石、高岭石、多水高岭石、方解石以及铁质有机物等。在800℃以上的温度下烧结时,黏土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包括失去结晶水,晶形转变,固相反应以及低共熔玻璃相的产生等。松散的黏土颗粒团聚在一起,使制品变得更加致密,并具有一定的强度。

与其他由自然物制成的容器比较起来,陶器具有耐火、抗氧化、不易腐蚀等一系列突出的优点。此外,还能随心所欲地制成各种形状和不同的规格,这比加工一件石器或木器要容易得多。再说,制陶原料地面上比比皆是,取材方便,资源丰富。这一系列优点,赋予陶器以无限的生命力。它一经出现,就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制陶技术的出现,是古代设计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性的突破。通过火的运用,人们把松软的黏土变成了坚硬的陶器;通过水的运用,人们把以适当成分配料的陶土变成各种随心所欲的新形态和新用具。它改变了物质的本来属性,扩大了人的设计领域,使人在设计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