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肖邦生平与作品鉴赏
15643300000012

第12章 《bA大调波兰舞曲》赏析

作品简介

《bA大调波兰舞曲》(作品五十三号),约作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1842年修订,1843年12月正式发表。波兰钢琴家克莱兹依斯基称其是“典型的战歌”,美国近代钢琴家赫涅柯尔在介绍这部作品时写道:“这是一部使人震惊的富于想像力的壮丽作品,那雷鸣般的马蹄声和猛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战火、烽烟、人喊马叫、百刃相拼的生死搏斗。这不是思想或心理活动的描述,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的真实写照,那热血沸腾的队列在辉煌地挺进!”这部作品也正是流落异国多年的肖邦表达了他对蒙受苦难的祖国的悲恸心情和渴望祖国胜利光复的信念。

欣赏提示

《bA大调波兰舞曲》,34拍子、中速、复三部曲式结构。乐曲开始有十六小节的引子,其前四小节是引子音乐的基本素材。

紧接着将音域提高小二度变化重奏一次,情绪开始高涨,随之将上例之乐汇不断提高音域并连续出现两次,再接以上例之变奏展开,十六分音符滚滚而来,情绪十分激昂。

第一部分为三部曲式结构。第一段落共十六小节一气呵成。第一乐句前四小节是全段音乐的基本素材,具有坚忍不拔的性格。

经过提高小二度变化重复后,第二乐句音乐由低向高盘旋发展。在快速自由节奏的上行音阶后,音乐结束于属七和弦上。第一段落又移高八度变化重复一次而结束于主和弦。中段转人f小调,由两个八小节的乐句构成,音乐的律动性十分强烈,给人以振奋的感受。通过向上移位模仿,变化重复,构成第一乐句的后四小节。第二乐句系深沉的音乐共八小节,前四小节旋律又提高八度变化重复而结束第二段落;第三段落为第一段落在高音区上的再现。

乐曲的中间部分相当庞大,为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第一段落转入E大调,有四小节的引子,连续六个四分音符的柱式主和弦后,进入两小节模仿马蹄音响的八度节奏音型。这个音型贯穿在整个第一段落的伴奏中,其主旋律像进军号般的雄壮有力:这八小节在变化重复时,改变了结尾的节奏,并提高了音域,显得更加雄伟激烈。中间段落转入f小调,其开始的两小节为间奏性的短句。

这里,伴奏音型全部是节奏,动力性较强,而旋律则较富于歌唱性,与第一段落形成对比。第三段落共二十六小节,主旋律几乎全部是十六分音符构成的音阶或琶音相间(偶尔出现大跳)的曲调。音乐开始在G大调上出现。其调性虽然频繁转换,但音调却清晰淡雅,流畅动听,体现了肖邦所特有的抒情韵味。

再现部只将第一部分中提高了八度的第一段落进行变化再现,而省略了其他部分,从而更突出了它那刚劲有力、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雄伟气魄。结尾部分以引子音乐中的主要乐汇和第一部分中的开始动机为素材发展构成。这两个素材先后重复发展出现,尤其第二个素材动机的连续相接再一次将音乐推向高潮。最后在急促的节奏中以八个扣人心弦的和弦有力地结束全曲。

bA大调波兰舞曲以《英雄》这支曲子最著名。肖邦的波兰舞曲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两类,其一是以强壮的、雄赳赳的节奏,叙述波兰往昔封建时代的繁华;另一类则为忧郁的情绪,反映在沙皇俄国压制之下苦难的波兰。《英雄》波兰舞曲为前一类中的杰出代表。《英雄》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简直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诗。因此有人认为《英雄》是作者用来描述十七世纪的一位波兰民族英雄抵抗外敌入侵的光辉史诗。肖邦的作品中有各式各样的英雄形象,本曲的主人公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肖邦在这一形象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国热情。下面对《英雄》稍作欣赏提示。

《英雄》的构成为复三段体:

第一段:降A大调。在音量逐渐增强的序奏之后,无比辉煌的英雄主题进入,充满着信心与力量,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体现。

第二段:从E大调起经过各种转调又回到降A大调。肖邦利用钢琴描绘出一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左手在低音部以十六分音符八度双音奏出均匀而清脆的马蹄声,越来越快、越来越强,仿佛革命力量汇集成为千军万马之势;右手则在高音部奏出雄壮的进军号声,表现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第三段:降A大调。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通过变化使整体气势更加宏伟,最后在胜利凯歌中结束全曲。一位钢琴家评价道:“这是肖邦钢琴作品中的顶峰,发挥出了最为壮大的气势,具有最为完美的结构。这首优美的作品最先打动我们的是:宏大的构想,高扬的乐念,强壮的效果灵感。正如所有赞美着过去的辉煌作品一般,肖邦使人们听到了穿戴铠甲的波兰祖先们的脚步声,看到了波兰先辈们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