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肖邦生平与作品鉴赏
15643300000016

第16章 其他作品简介

一、《一分钟圆舞曲》

肖邦共创作十五首钢琴圆舞曲,1846年创作的《一分钟圆舞曲》是其中最通俗、最流行的一首。

《一分钟圆舞曲》是《降D大调圆舞曲》(作品六十四第一首)的别名。因其篇幅短小、简练而被后人名以此名。作品演奏的时间,实际上已超过一分钟。这首圆舞曲的主题是一段快速的旋转式音型,据说是描写一只爱着咬自己尾巴急速打转玩耍的小狗。因此,该曲也被后人称为《小狗圆舞曲》。

圆舞曲分为三段,其中前后两段遥相呼应,构成作品的主要形象。

第一段的速度极快,音乐流畅、旋转,而且活泼可爱。它包括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曲调简单、节奏明快,象一只天真烂漫的小狗在旋转作嬉。第二主题的音乐性质与第一主题完全一样,但它比第一主题更有生气。就象是描写小狗在旋转的同时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

第二段是一个抒情的乐段。从它的音乐发展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深情而富有歌唱性,好像是一支短小的抒情曲,清新爽朗。沁人心脾。第二阶段是一个经过性的段落,虽然只有四小节,但音乐性格鲜明,表现力丰富。第三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发展变化。它主要通过装饰音来加强旋律的表现力,使原来的歌唱性的音乐更加谐谑、生动。

《一分钟圆舞曲》虽然短小、通俗,但它包含的音乐形象却十分丰富。它不仅有小狗作嬉的外在形象,而且也包含着温柔、文雅的内在表情。这一点恰恰是肖邦音乐的独到之处,它能以简练的音响来表现细致的音乐内容。

二、降G大调练习曲

演奏这首练习曲,右手接触的全是黑键,因此,通常称为“黑键练习曲”。这首练习曲在演奏热核上有着相当的难度,音乐充满迷人的光彩,由快速闪动的三连音一气呵成,就像一长串晶莹的珍珠在轻盈地跳跃和滚动,其中隐约可见的主旋律也流露出活泼、嬉戏的孩子气,使人从中感受到无比生动的情趣。

三、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

前奏曲源于十五、十六世纪,最初是一种为风琴、诗琴而作的即兴小品。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它发展成教会颂歌、赋格(复调音乐的一种)、组曲等器乐作品的引子。德国作曲家巴赫为赋格音乐所写的前奏曲,是这一时期前奏曲的代表作品。十九世纪,随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前奏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器乐形式,它的音乐也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和幻想的风格。肖邦是浪漫主义钢琴前奏曲的创始人,他所创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在整个浪漫主义音乐中产生重要的影响。肖邦的前奏曲虽然篇幅短小,但形象鲜明、含意深刻。每一首前奏曲都被后人添上标题。虽然这些标题有牵强附会的一面,但从作品的音乐形象来看,也有几分道理。比如:流行甚广的《雨滴》前奏曲,它始终反复着一个单音,并伴随着单调的节奏,的确有雨水滴答之感。

这首前奏曲,创作于一八三八年。当时肖邦正在地中海马尔岛疗养。关于这首前奏曲的创作,有这样一段传闻:一八三八年,活跃在巴黎乐坛上的肖邦,由于肺病的恶化,经女友乔治·桑的安排,千里迢迢地来到四季如春的地中海马尔岛。由于肖邦的病情和乔治·桑的衣着打扮,使他们在租房问题上发生了困难。后来经乔治·桑四处奔走,勉强借到一座山殿之中的古老寺院。寺院中不但毫无设备,而且漏雨,简直不能住人。因为寺院十分寒冷,买东西也很不方便,所以,肖邦的养病得到了相反的效果。有一天,乔治·桑上街买东西,恰巧下了大雨,迟迟不能回来。肖邦躺在家里即寂寞又惧怕。正在这时候,房间又漏雨,滴滴答答令人心烦。肖邦在不耐烦之中,起身写作,一口气完成了这首著名的前奏曲。

肖邦在这首前奏曲中,形象化地使用了一个固定的单音,它伴以单调的节奏型,好象是对有节奏的雨滴声的描绘。这首前奏曲的音乐形象虽然比较单一,但它仍然有许多细腻的变化。乐曲的开始部分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悠悠自如的“雨滴”声,仿佛是从朦胧的雨中传来的田园牧歌:

这段“牧歌”的情绪也微微地起伏变化。开始是沉醉在大自然的的悠闲,慢慢地变得有些激动,好象是作者对大自然发出的感叹:

中间部分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段落,它把人们引进神秘的境界。低声部缓缓行进的旋律伴随着单调而神奇的“雨滴”音型,显得十分深沉、威严。有人把这段音乐看作是一幅富有浪漫气息的图画:夜间,一列人群在庄严而阴郁的众赞歌中神秘地缓步而行:

中间部分的音乐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庄严的众赞歌中,夹杂着各种情绪变化。第一个对比的形象,是出现在十二小节的众赞歌以后,低声部的八度双音,在五度的跳进中起伏,加上很强的力度,使这一部分的音乐形象显得十分强烈、鲜明:

中间部分的第二个对比形象,是在它的末尾。这是一段十分抒情的音乐,优美的旋律和歌唱性的低音线条综合在中声部隐约可见的“雨滴”声中,显得十分静谧:

前奏曲的再现部分比较简练,它只再现了一个乐句。但它的尾声比较完整,并且意味深长:音乐渐渐远去,“雨滴”声慢慢消失,留给人们的是无比丰富的想象。

四、升F大调夜曲

夜曲最初源于意大利,它是一种室内乐合奏的器乐形式,分为数个乐章。十九世纪初叶,英国作曲家菲尔德对夜曲加以革新,创立了一种小型、抒情的钢琴夜曲,使它成为后来浪漫主义器乐作品的一种体裁,肖邦继承了菲尔德夜曲的传统,井以天才的创造力使夜曲这种体裁获得巨大的发展。肖邦的夜曲是他全部创作中最富于诗意的作品。几乎在每一首夜曲的开头,肖邦都标上慢板或行板的速度记号。可见,抒情和幻想是肖邦夜曲的基本特点。但是,肖邦并没有照搬菲尔德夜曲中抒情和幻想的风格,他创作的夜曲,在感情的充实、思想的丰富以及形式上的织体多彩等方面,都是菲尔德夜曲所不能比及的。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一首夜曲。其中有明朗的、田园风味的抒情小品,也有歌唱、抒情与戏剧性相结合的“幻想曲”。还有一些夜曲,其音乐的戏剧性和内容的深刻性,已使它远远超出夜由原有的表现范围,成为大规模的、叙事性的音诗。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夜曲中,数量最多也最能代表肖邦夜曲风格的,是抒情性和戏剧性相结合的夜曲。

肖邦于1830年至1831年创作的。升F大调夜曲。(作品十五第二首)是其中最优秀的夜曲之一。《升F大调夜曲》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一首非常温柔的抒情曲,它象是静夜中从远处飘来的歌声。这歌声带有几分伤感,仿佛是一个孤独的少年在异乡思念着亲人。当时,肖邦正流亡在维也纳,而祖国波兰又处在战火弥漫的动荡中。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和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常常成为肖邦创作的感情基础。夜曲第一段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正是由于肖邦思乡念国引起的。第一段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的曲调委婉曲折、含情脉脉,很容易使人想到肖邦独自一人坐在钢琴旁边思念亲人的情景;第一主题第二次陈述时,肖邦把它作了许多装饰变化,使原来的曲调变得华丽雅致,并且更富有幻想性。它为进人第二主题明朗的遐想作了准备。第二主题是一个直线上升的曲调,它和装饰性的走句相结合,构成一幅幻想的彩图。它好象是呈现在作者幻想中的家乡美好的生活图景;第二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音乐片断。高声部是一连串均匀的附点音符,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低声部是持续的切分节奏,有推波助澜的效果,中声部则是一组快速跳动的分解和弦,犹如滚滚的波涛。三者相辅相成,混为一体。音乐由弱到强,好象是从远处而来的海潮,不断向前逼近。这段音乐也可以理解为肖邦内心翻滚的波涛:第二段集中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它造成了音乐情绪的高度紧张化。特别是出现在高潮处尖锐的二度进行,仿佛是在绝望中痛苦的呼声。这分明是肖邦对祖国命运发出的呼叫;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虽然它的篇幅比第一段简炼,但音乐的表现仍然十分充分。比第一段更丰富的装饰变化使第三段的音乐富有光彩。音乐在下行模进中渐渐消失,象是幻想未尽,余音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