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雕琢一方玉洁
15643400000001

第1章 玉石之路

石之美者。《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教授曾经说过:“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中国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从三千多年前开始,就有一条“玉石之路”。“玉石之路”大致是由和田出发,向东一支经罗布庄、罗布卓尔、敦煌;另一支经喀什、库车、吐鲁番、哈密,在今玉门关、酒泉一带会合,再继续向东延伸,经兰州、西安、洛阳而到达安阳。同时,这条古道向西经喀布尔、巴格达而至地中海。库车曾经是“玉石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站。唐朝时期苏巴什寺曾经是库车最著名的寺院,规模庞大,佛事兴盛。相传玄奘西行取经时,就曾在苏巴什佛寺研习讲经。《大唐西域记》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玄奘讲经期间,这个大堂中有一块玉石,玉石的长度有二尺余,黄白色,形状就像一个海蛤,上面还有一个佛足印,足印长一尺八寸,这块玉石来自于和田,现在到哪里去了,却无人知晓,可能它就埋在这个佛堂的中间。

玉剑首(汉)

和田河有两条支流,分别是玉龙喀什河(白玉河)和喀拉喀什河(墨玉河)。玉龙喀什河发源于慕士山东南的藏北高原的雪峰之下,喀拉喀什河发源于喀拉昆仑山下,两河从海拔七八千米的雪山逶迤南来,在和田汇合后称为和田河,向北流向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田玉出自昆仑山,所以又叫昆仑玉。

每到夏季,雪山积雪融化,两条河流洪水奔突,带来莽莽昆仑群山中的大量山石。洪水过后,两河附近的人就来河中寻找玉石,被称作“下河捞玉”(和田地区还有“上山踏玉”,“戈壁挖玉”,“攻山采玉”等多种采玉方法)。洪水一退,两河中寻找玉石的人就会很多,有时会多达数百人,听说总能有所收获,有时还能捡到价值较高的白玉。同行的向导告诉我说,1980年和田县的两个牧民曾经在上游约5公里的地方采到一块近500公斤重的优质白玉。

和田玉在中国至少有着近七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玉石文化的主体。据乌兹别克史记载,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有新疆和田玉在那里出现,是从新疆北麓远运而去的。而在巴基斯坦古城塔克西拉,就曾发现过公元前1世纪由中国新疆运去的软玉。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此“玉石之路”因丝绸贸易的日渐兴旺而变得繁荣起来,被称作“玉帛之路”。也有人说,没有“玉石之路”也就没有了“丝绸之路”。

和田玉从远古时就输入内地。我们耳熟能详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完璧归赵”的故事。楚人有和氏璧,后为赵国所得,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池交换,足见和氏璧之珍贵。和氏璧究竟是什么玉种,因未有真品传下来,历史上有着不同的看法。史书记载,和氏璧是一块“璞玉”,而“璞玉”恰恰就是和田玉风化氧化后生成的。新疆输入的和田玉是当时贵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在使用上形成了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规定,也就在这时候中国的玉文化基本形成了。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是用数千块优质的和田玉连缀而成的,历经2000年光彩依然。

元朝皇帝为运送和田玉修了到大都的专线。曾经在北京白云观主持道教典仪的邱处机,闲暇时率弟子习练琢玉,后来成为琢玉鼻祖。玉器行中人一度每逢邱处机的生日腊月二十四,均到白云观跪拜鼻祖。

明清两代的皇宫中收藏着天下许多价值连城的珍宝。在这数不尽的珍宝中,玉器占到了相当的比重。北京故宫皇极殿内的25方玉玺,记录着清王朝200多年统治的历史。这25方玉玺中,除了有一方“皇帝之宝”是檀楠木制的;有一方是用大青寺天仑宝石和金制作以外,其他的全部是用玉来制作的。这些玉的来源可能各有不同,但是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新疆。清朝是中国历代王朝中对和田玉需求最大的一个朝代。清朝皇室,对和田玉的需求更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为投其所好,叶尔羌帮办大臣每年秋分之后都驱使采玉人在叶尔羌河采玉。熟练的采玉工排成一横排逆流踏水而上,且踩且行。重达五六千斤甚至上万斤的玉料要运往万里之外的北京,实在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为了运送这些庞然大物,要专门打造轴长三丈五尺的大铁车,用马牵拽,用人把扶推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即使是这样,也往往要好几年才能运抵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