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德彪西生平与作品鉴赏
15644000000013

第13章 《意象集》赏析(2)

乐曲一开始的两个主要主题是由如诉如怨的柔音双簧管吹奏出来的,悲伤的情绪一跃而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德彪西肯定选用了英格兰的民间音乐,但又不是对一具体作品的模仿。德彪西早年曾去过英格兰,接触过那里各式各样的音乐形式,凭他的音乐才智将这些音乐风格储存起来并合理地运用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他的作品中不止一次的出现过英国的生活情景,这首《基格舞曲》就是他对那段旅游生活的回忆。

第二首《伊比利亚》,在古希腊时期,西班牙被称作“伊比利亚”。德彪西将这首作品标题定为《伊比利亚》同样也是专指他对西班牙的印象。这首作品本身又由三首篇幅不长的乐曲组成,每首又各有一小标题,第二、第三首之间连续演奏。

法雅对德彪西的作品一向是非常关注,同样,对《伊比利亚》这首作品中非同寻常的主题发展手法有过这样的评价:“第一段音乐中最初的主题经历了多种细微的形态转换,这一基本主题是一种塞维利亚风格的,似乎像漂浮在光彩夺目的明亮境界中。”的确,作曲家对西班牙有着深刻印象,虽然他只去过一次西班牙,他也许已经感觉到法国音乐和西班牙音乐有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完美地吸收并消化西班牙的音乐特点,大概就是得益于这种亲缘关系来作为其创作的基础,这也是德彪西音乐风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说,西班牙音乐的发展也受到了德彪西音乐的影响。法雅认为自己创作生涯的转折点是1907年访问巴黎和结识了德彪西这两件事。当时的西班牙音乐界对难以找到一种能与本国民间音调相结合的较大型的音乐曲体形式而一筹莫展,正是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为他们指出了方向。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提供了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法,而且完全摆脱了历代相传的老一套做法,采用了印象派音乐手法,似乎确实为西班牙音乐的未来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德彪西的《伊比利亚》也对法雅产生了深刻影响,给他提供了一个音乐艺术质量上的范例。从法雅1916年出版的《西班牙花园之夜》中看出,《伊比利亚》以及德彪西的其他作品在法雅作品中留下了抹不掉的痕迹。而且只是越过边界在西班牙的领土上呆了几个小时,看了一场斗牛表演,但他对西班牙的音乐风格却是那样谙熟。

《伊比利亚》的音乐是以表现舞蹈场面为主要特点的,响板与铃鼓的出现立刻告知人们这首乐曲的民间特色。第一首与第三首还直接运用了西班牙民间舞曲的旋律特征与节奏型。另一首乐曲是采用舞曲的动机写成的夜曲。不过这些小标题只是起到暗示的作用,而不是对音乐的细节性描写。

第一段“街头巷尾”,作曲家向人们展示了第一幅画面,表现了西班牙人民的生活风俗以及西班牙壮丽的自然景色。响板是在乐曲开始处当第一部分音乐以突然闪现出耀眼的光彩时就已经出现了,弦乐器奏出一些不谐和的五度和弦进行以及与之相呼应的木管乐器作为衬托,听众很容易辨认出这是“塞维勒风格”的舞曲。在以铃鼓敲击重音节拍的延绵不断的三连音节奏下,双簧管和大管担当起了伴奏的重任,单簧管独奏的一支旋律插了进来,西班牙舞蹈音乐的色彩依旧很浓。

德彪西对西班牙民间音乐的了解,是西班牙作曲家们都感到惊奇的,不论是旋律、节奏、音色,还是调式特点、音乐个性,德彪西都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因此,他写的西班牙风格的音乐充满了西班牙民族音乐的气质。但尽管这首作品的题材和音乐素材都是西班牙风格,乐曲给人的印象却还是法国式的,带有明显的德彪西音乐的艺术特色。像这样一种采用西班牙音乐素材来写法国音乐的做法,在法国作曲家中并不少见,如比才的歌剧《卡门》、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等。德彪西在这首作品中已将西班牙的音乐素材溶化成了他可自由使用的东西,这段乐曲刚刚开始就将人们带入了特定的音乐环境里。从和声节奏的变化和乐队织体的色调来看,德彪西在努力塑造一种曾多次出现在他脑海中的异国民俗生活画面。响板和铃鼓勾勒出舞蹈者的风姿,双簧管吹奏出的主题再现了阳光照耀下的西班牙小村镇,到处熙熙攘攘,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民俗风味。

第二段“夜里的芳昏”。在梦幻般的意境中,徐徐飘来了几股安达卢西亚夜晚令人陶醉的芳香,在星光闪烁的夜景里,诗情与画意撩拨着每一位听者的心。单簧管演奏出全音阶的主题,它富有哈巴涅拉舞蹈音乐的色彩与情绪。木管声部如潺潺流动的水声,弦乐声部出现滑奏的和弦,织体缜密精细、层次分明。即有居于突出位置的音乐主题,又有流动着的衬托声部,还有似乎缺乏变化的背景,借以传达这神秘之夜的气氛。

哈巴涅拉的舞曲音乐在这段音乐里起到了贯穿全曲、表现个性的作用,它先后多次出现但每次均具有不同的变化。德彪西对它的关照已使它具有了在情绪上引导乐曲发展的功能。

一段抒情的高潮以后,音乐又回到了夜色的笼罩之中,轻柔的钟声、长笛和独奏小提琴轻轻地将人们送入了梦的世界,但夜色中的芳香还在空气中流连忘返。

第三段“节日的早晨”。作曲家对这段音乐有过这样的描述:“听起来它就像那种随意流动出来的音乐,万物生机勃勃,人和自然都正在苏醒。有卖西瓜的小贩,还有孩子们在吹口哨,我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切。”如此生动的民俗生活画面却来自一位对西班牙并不十分了解者的手下,可见德彪西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是多么丰富、大胆。然而他确实把这一切描写的非常生动、精确:那些身着盛装的人们,正在愉快地做着各种过节的准备,乐曲中越来越热烈的气氛是由人群的脚步声与欢歌笑语声制造出来的,快活的铃鼓、小鼓和钟声以及人们的歌声、舞蹈节奏此起彼伏、时隐时现。突然,音乐风格一变,略带几分幽默滑稽的场面出现了,一队队欢乐的人群做出各种逗人发笑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听觉世界中……

《伊比利亚》的三段音乐,彼此之间的对比很鲜明,音乐上也各具特色,但都表现出了德彪西音乐创作上的个性与追求。

第三首“春天的轮舞”。德彪西引用《五月之歌》的两行诗句以暗示乐曲的基本内容:“五月万岁,欢迎五月,和它那原始风格的乡村气息。”当乐曲于1910年3月2日在杜朗音乐会上由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的首场演出时,由马赫伯撰写的节目说明书可以说向人们提供了忠实于作曲家创作意图的解释:“这是一组逼真的图像,作曲家在这里力图用音乐的手法来表达那些眼睛所看到的印象,为了强化这些印象,作曲家将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融在了一体。旋津变化与画面的复杂线条相适应,乐队效果犹如一个多种乐器提供了各自的色彩所组成的调色板,正像画家们喜欢色调对比和明暗变化一样。作曲家追求音响色彩的明暗与协和、不谐和的对比,他希望听众能把听觉的东西视觉化,这样他的音响就可以变成色彩与构图。人们常说的印象主义音乐,其深奥、特殊的音乐技法在这里会有所体现……”

德彪西对这段音乐也曾这样说过:“这里的音乐令人难以捉摸,不能像欣赏思路始终贯穿着、感情表现热烈的交响曲那样。”这里所流露的情绪始终是那么隐晦不明,偶尔有一短暂的明朗色调,那是法国民歌《我们不再到森林去了》的旋律,这旋律曾在德彪西的声乐和钢琴作品中多次出现。民歌的歌词大意是:“我们不再到森林里去了,桂树都被砍掉了,鸟儿也飞向远方,那里没有了欢乐和阳光……”乐曲以一段引子为开始,很快出现了较为奇特的节拍15/8,围绕着这种不规则的节拍又出现了一些五颜六色的短小动机,其中有乐曲的主题——双簧管演奏的旋律。

德彪西的配器在这里也表现不凡,手法之错综微妙不愧为鬼斧神工一般,如:奏震音的弦乐、闪着光彩的高音和弦、断断续续的乐句半音阶、竖琴的滑奏、弦乐的泛音与滑奏等。这些都为描绘自然界的宁静与苏醒发挥了重要作用。

乐曲中段,3/4拍、4/4拍和15/8拍交替出现,速度虽比较缓慢但音乐的发展动力却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音乐转入C大调后,长笛奏出了三度进行的副主题。

结束部分音乐急速发展着,有时闪耀着明朗愉快的光泽,有时洋溢着变化无定热烈情绪,最后,乐曲在欢乐的高潮中结束。

《意象集》中的三部作品显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能够组合在一起。除了一定的偶然因素之外,德彪西对意象一词的理解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所谓“意象”,在德彪西看来应属于在音乐中形象地描述那样“现实的东西”,即大自然的景象或民俗性的场景,乐曲之间虽内容不同、风格各异,但在这个艺术原则的统一下都可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