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约翰施特劳斯生平与作
15644900000001

第1章 约翰·施特劳斯的生平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年),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他于1825 年10月25日生于罗夫兰诺大街46号一座简陋的维也纳旧式房子里。此处后来改为莱兴费尔德大街15号。这是贵族家庭住宅区,与他父亲出生的“平民的”利奥波德施塔特迥然不同。小约翰从童年时起就下定决心步他所崇拜的父亲的后尘。他父亲练琴时他总是偷听;他也想成为一位职业音乐家。1844年,当约翰·施特劳斯第一次演出自己的作品《寓意短诗圆舞曲》时,在人们“再来一个”的喝彩声中竟连续重奏了19遍。据说,第二天维也纳的一家报纸写到:晚上好!老施特劳斯,早上好!年轻的施特劳斯。意思是说:“在圆舞曲的领域内,年轻的施特劳斯的时代到来了”。

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大约800首以上的作品,包括170首圆舞曲、141首波尔卡、69首方阵舞曲、47首进行曲等。代表作有: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畔》(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艺术家的生涯》《春之声》《南国玫瑰》《皇帝》等。

约翰·施特劳斯也许是奥地利和维也纳的真正象征,他的音乐比莫扎特的音乐更具群众性,代表着流行音乐的极致。他的作品与奥地利民间音乐,市民音乐有着血肉联系,反映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生活的感情和气质,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特别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在初次上演数月后就已成为施特劳斯作品中最动人心弦的乐章,而且成了维也纳的音乐象征。出版商施皮纳不得不印刷成千上万份乐谱发往世界各地。一块铜版能印刷一万张纸,据说施皮纳耗用了100块铜版。

维也纳人甚至开始热爱起他们那条可憎而又可怕的多瑙河了,而且开始把这条从未在维也纳蓝过的河看成是蓝色的了。有一次,施特劳斯的夫人请勃拉姆斯题字时,勃拉姆斯在她扇子上抄上了《蓝色多瑙河》的旋律,并写道:“可惜并非我所作。”从1860年为技术员舞会写《加速》开始,至1869年的《美酒,女人和歌唱》,诚然,在这10年之前就产生了征服舞厅的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可是这10年问世的圆舞曲却征服了人们的心灵,并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明朗舒展的旋律著称的约翰·施特劳斯以维也纳圆舞曲对后世的专业音乐起了极大影响。约翰·施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

1872年,约翰·施特劳斯应邀去美国波士顿、纽约等地演出,盛况空前。他还亲自指挥由两千人组成的管弦乐团、两万人组成的合唱团,联合演出自己的代表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创音乐史上的新纪录。

约翰·施特劳斯是位出色的乐队指挥。理查德·瓦格纳和汉斯·封·比洛给古典音乐的指挥创造了新的形象,施特劳斯创造了圆舞曲和轻歌剧指挥的新形象。从表面上看,他是今天人们可能称作表演型指挥的艺术家。他跳舞般地走上指挥台,一旦投入战斗,他身体各部位都在奏乐:头部、眼睛、头发、臂、手、腿和脚。他全身都在不断地运动。如果他边指挥边拉小提琴,他的身体就做出各种半月形的姿式,一会儿“收腹”,一会儿“挺腹”。假如他不拉提琴,最常见的姿势是把右臂高高举起,左手拿着提琴成直角形支在大腿上。约翰·施特劳斯的指挥动作很活泼,在整个指挥台上跳来跳去,有时也用脚打拍子——尽管没有像奥芬巴赫那么响和影响观众的视听。

他真的是一位表演型的指挥吗?不是,因为他身上的一切动作都是真情的表露。无论他在哪里登台,他的解释都是新鲜、不同凡响的。他指挥他的圆舞曲比一般人要慢,这一拍同另一拍的指挥方式各不相同。处处都有出人意料的变化:蓦地渐慢,突然渐快,一个强音之后骤然转弱或一个弱音之后忽然转强。

从他身上发出的热忱和激情使得乐队服从他的不比寻常的愿望。在他的音乐会上,他是作曲家、指挥,也是他自己的听众。如同弗兰茨·韦费尔在其《指挥》一诗中所说,这样“他就使人相信,他会完成更为惊人之举。”

约翰·施特劳斯完全是一位成功的指挥家,他的指挥技术可与现代的莱昂纳德·伯恩斯坦相媲美。

在欧洲1848年革命爆发时,他曾欢欣鼓舞地参加了革命行动,并满怀激情写下了《罗马尼亚民族进行曲》《自由之歌》《街垒之歌》《革命胜利进行曲》和《大学生进行曲》等革命歌曲。在这期间,他演出时总是穿着维也纳公民近卫军的乐队长制服,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革命挫败后,施特劳斯被视为异己分子受到奥地利当局的迫害。后来欧洲革命的低潮又使他青年时代关于革命的梦幻彻底破灭,从此,他不再过问政治,除演出外也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埋头于从事他的音乐创作。

施特劳斯后半生主要从事轻歌剧创作,他创作的《蝙蝠》《吉卜赛男爵》等16部轻歌剧,创造了维也纳轻歌剧这一特殊的艺术品,因此,他也是“轻歌剧之父”。

1899年6月3日,约翰·施特劳斯因患肺炎在维也纳逝世,享年73岁,维也纳人民为他举行了有10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他的遗体安置在中央公墓里,在勃拉姆斯的旁边,舒伯特的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