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约翰施特劳斯生平与作
15644900000014

第14章 施特劳斯其他作品赏析

施特劳斯一生有将近500首作品,许多作品都取得极大的成功,尤其事他的圆舞曲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他也被世人尊为“圆舞曲之王”。前几节我们已经对他的一些主要代表进行了赏析。下面再对施特劳斯的一些其他作品进行赏析。

《南国的玫瑰圆舞曲》赏析

这首圆舞曲是根据作者1880年创作的轻歌剧《女王束带里的手帕》中的音乐编写的,作品题献给意大利国王,其中的“南国”可能是指热情的南欧国家意大利或西班牙而言。

《南国的玫瑰》也可以译为《热情的南国姑娘》,轻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为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几首最著名的圆舞曲之一。

乐曲由序奏、四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整个乐曲的情绪抒情而又明快。

序奏部分先后提示出后面几个小圆舞曲的主题,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紧接着的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部主题活泼、开朗,富有韵味,它选自原轻歌剧中的一个大团圆场面,副部主题短小精悍,旋律简单而流畅;第二小圆舞曲的主题是全曲中最为著名的一段旋律,在轻巧的琶音伴奏下,充满浪漫情调的梦幻旋律正是对曲名“南国玫瑰”的生动描绘;第三小圆舞曲婉转如歌;第四小圆舞曲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欢乐的情绪贯穿始终。

《维也纳的气质圆舞曲》赏析

本曲大约作于19世纪70年代初期。1873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发生了极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失业者成群。在这种背景之下,维也纳音乐界产生了两类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类以当时的流行作曲家安东·法尔巴赫所作的《破产波尔卡舞曲》为代表,反映出一种颓废和自暴自弃的心态;另一类则以本曲为代表,风格清新、乐观而积极向上,表现出历来热爱生活的维也纳人坚信“困难必将过去”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本曲为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形式,分为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和尾声几个部分。其中第一圆舞曲的第一主题最为有名,它明朗、清新,是维也纳人民乐观性格的生动体现。

《雷鸣电闪波尔卡》赏析

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是作者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作于1868年。小约翰·施特劳斯在本曲中特意加入了大量的“定音鼓震音奏法”,再加上钹的衬托,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疾风、雷雨和闪电的音响。全曲为“ABA”三部曲式,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

A段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预示,气氛生动活泼;在第二主题中可以清楚地听到“雷鸣电闪”的音响,仿佛真的出现了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景象,这里是全曲的华彩部分。

B段主题在歌唱般的旋律中,不时地穿插着“雷鸣电闪” 般的场面, 色彩交织、生动无比)。全曲的总时间并不长,但足以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艺术家的生活》赏析

作于1867年,同年2月18日首演。这也是一部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著名的几首圆舞曲之一。本曲的标题,可能与此曲题献给艺术家协会有关。但本曲轻松而充满活力的旋律,的确可以勾画出一幅艺术家生活的素描。

艺术家追求、探索美好的理想,他们对于生活的要求是认真的,尤其对于人类的精神生活特别注重。小约翰·施特劳斯也是众多伟大艺术家中的一员,对艺术家生活的如实体会,是他创作这一作品的源泉。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一个结尾组成。下面介绍一下本曲中最为精彩的几个片段。

第一圆舞曲的第一主题,是全曲的中心部分。C大调,徐缓的行板。恬静、优美的抒情性旋律表现出艺术家们对工作的无限热情。

第一圆舞曲的第二主题。G大调,稍快的行板。生动、活泼的流畅旋律表现出艺术家们充满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二圆舞曲的第二主题。C大调,自由的行板。这一片段似歌唱般柔美、婉转。

《拨弦波尔卡》赏析

当这首由“施特劳斯兄弟”共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乐曲首演之时,曾引起不小的轰动。本曲仅由管弦乐队中的弦乐部分来演奏,而且所有的提琴都不像通常的演奏那样“用弓子拉奏”,而是放下弓子,一律采用手指拨奏,发出新奇而美妙的音响,整个弦乐部分依然显得和谐而有序。 本曲由于采用提琴拨奏方式演奏,故音量较小。 所以以现场聆听的效果为最佳,听CD光碟时,不妨适当放大音量,尽情从中感受提琴拨奏时发出的美妙音响。

乐曲的结构并不复杂,为三部曲式。 主要主题的速度由慢至快,力度较弱,旋律流畅,仍然是典型的施特劳斯风格;乐曲的中部主题明显加大了力度,接着出现的半音下行力度减弱,十分优美。 乐曲最后重复主要主题,在弦乐部分的整体拨弦齐奏中结束全曲。

《闲聊波尔卡》赏析

作于1858年,管弦乐舞曲。又译为《叽叽喳喳波尔卡》或《叽叽嘎嘎波尔卡》。全曲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妇女们嚷着、笑着和愉快地闲聊时的情景,是作者的波尔卡舞曲中较为流行的一首。

曲采用复三部曲式,降A大调,快板,2/4拍。在三小节引子之后,用顿音奏法呈示出跳跃的主题。 这一用倚音构成的主题旋律轻巧而略带诙谐,生动而逼真地刻画了一群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快乐妇女形象。之后乐曲以这一主题为基调,频繁地采用了倚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妇女们快活的说笑声。最后,乐曲在欢快而幽默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