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勃拉姆斯生平与作品鉴
15645800000001

第1章 勃拉姆斯生平(1)

童年轶事

勃拉姆斯年轻时

1833年5月7日,在德国汉堡的贫民区一个职业乐师家庭里,响起了婴儿的哇哇声,又一个普普通通的儿童来到了人世,这时,谁也不会想到他在未来会成为德国著名作曲家,他的名字叫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也许命运总是这样,常常为一些天才选择不寻常的出生环境。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父亲约翰·雅各布·勃拉姆斯是汉堡市立乐队里的低音提琴演奏员,他曾坦白地认为自己演奏得不好,不过,他性格善良,喜欢跳舞,酒量过人。母亲克里斯蒂安娜·勃拉姆斯太太、个头矮矮的,走起路来一颠一簸,但她手指灵巧,针线活娴熟,善于料理家务,并且对于烹调技术颇有独到之处,她个性朴素,经营着一所公寓。在克里斯蒂安娜41岁那年,年轻的乐师约翰·雅各布·勃拉姆斯成了她的房客,他虽然比她小17岁,但也许是在她的烹调技术的吸引下,不到一个星期他们就结为夫妇。这连克里斯蒂安娜本人也难以相信,一个比他小17岁的青年会向她求婚?很多人都这样推测:一块烤得又松又脆的布丁就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得以出生的原因,不过,克里斯蒂安娜出自良好的家庭,有教养,喜好德国文学,为人亲切,富有同情心,凡事一丝不苟,这些对于约翰·雅各布·勃拉姆斯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父亲虽然是个低音提琴手,收入有限,但贤能的母亲足以弥补。婚后的头30年,他们过得十分和谐,她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尽管贫民窟散发出各种各样难闻的气味,但克里斯蒂安娜·勃拉姆斯太太的“果馅饼”使生性好动的丈夫得以心满意足,同时也使他们的孩子能够在十分和谐、美好的气氛中成长。作为父母亲,他们很善于安排生活,在简陋的住宅里养上几只会唱歌的鸟儿,从而将大自然的美妙歌声带到家中,从这开始,在勃拉姆斯心里就孕育起许多欢乐的旋律了。每逢家里人过生日,一家人总是开怀畅饮……父亲喝葡萄酒……母亲和孩子们喝蛋酒,很多年以后,勃拉姆斯仍然记得这种蛋酒的做法,这是母亲的绝门功夫,勃拉姆斯后来还是把方法传给一个朋友,不过另外又加了他自己的发明创造:一打鸡蛋,四只柠檬,一磅白糖,还有一瓶甘蔗酒。

有一天,父亲发现小勃拉姆斯对音高有很强的感悟力,无论弹奏什么样的变化音,孩子都能听出它们的准确高度,这不禁使约翰·雅各布·勃拉姆斯大吃一惊。他立刻为这个孩子设想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前途:“约翰内斯会成为比他父亲还要高明的演奏家,汉堡交响乐团将乐于接受他!”于是,在勃拉姆斯还是六岁的时候,就得以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音乐基本知识了。

勃拉姆斯在学校里与其他学生一样,没有什么惊人之举,学习上进步较慢,他性格内向,时常遭到别人的恶作剧,特别是学校里有一些小职员专爱以恶作剧为乐事,使他吃了不少苦头。他学习法文,但又憎恨法文,厌恶法文又使他厌恶法国,从而唤起了他的爱国心和日耳曼主义,可惜那些恶作剧的小职员不知道这一切,否则,他们应该看在他的爱国心的份上而放他一马。回到家中,他常常安安静静地自得其乐,喜欢玩排列玩具兵的阅兵典礼,不断地将那些玩具兵作各种队形组合,这种爱好,颇有点相似他后来作曲中对变奏曲的精心设计。

勃拉姆斯开始学弹钢琴,先是父亲教他,后来又得到了名师的指点,良好的乐感和刻苦的钻劲使他这方面进步较快。1841年勃拉姆斯师从科塞尔老师,这位从不把舒曼、肖邦看在眼里的老师,严格地以巴赫和贝多芬为教学准则来教导学生,多少被人认为是有些保守,为了有更多时间教勃拉姆斯的钢琴,他还将住处搬到勃拉姆斯家附近,严格的教育,使勃拉姆斯十来岁便能演奏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了,以至于勃拉姆斯在许多年后仍对科塞尔有深深的眷恋和尊敬之意,足见这位老师的影响之大。

1843年勃拉姆斯师从马克森,这位老师非常严厉,他时常教导勃拉姆斯不要骄傲自满,并要他以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为楷模,学习他们的伟大之处,同时引导勃拉姆斯学习德国民谣,教授他用民间音调写作变奏曲,另外,这位老师从不收取勃拉姆斯家的酬劳,克里斯蒂安娜常教导勃拉姆斯说:“将来你长大有为了,一定不要忘记老师的恩惠啊!”不知何故,有人说勃拉姆斯曾认为马克森是汉堡最缺乏艺术性的乐师。可能这是传说,因为勃拉姆斯曾将所作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献给马克森,以表示感恩于挚忱,并劝出版家西姆罗克印发马克森所作的一套变奏曲。而勃拉姆斯的这位老师则认为勃拉姆斯是很有前途的,他在门德尔松死的时候说:“一个宗匠去了,但另一个更伟大的宗匠正在兴起,这就是勃拉姆斯。”不负老师辛勤耕耘,勃拉姆斯很快就被公认为神童。一个乐团经理到勃拉姆斯的双亲那游说,表示愿意带年纪尚小的勃拉姆斯到美国去作一次音乐旅行,还说这样可以为父母挣上一大笔钱,勃拉姆斯本人也十分向往。但是父母亲的一位头脑冷静的朋友却劝阻性格冲动的雅各布和他的妻子,不要通过这条捷径到达理想中的黄金之国,并推荐了另一个老师马克森。勃拉姆斯只好留在汉堡向老师们继续讨教,在这些老师的指导下,他不仅掌握了弹钢琴的精湛技巧,而且对音乐中节奏的错综复杂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还培养了一种根据一个主旋律弹出各种变奏曲的能力,以及对日耳曼民歌的爱好。在这些时间里,勃拉姆斯写了不少乐曲,但他知道自己音乐修养还不够,尽管有人怂恿他拿出去印刷发表,但他却没有听从,并且后来还将这些初期的作品毁掉了。

还处于童年的勃拉姆斯,13岁便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为了多得报酬,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各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改编曲等。他担任了一个酒吧间的钢琴师,在专做船员生意的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他对于那一带每一家酒馆的内情都了如指掌。他彻夜工作,酒馆的老板用酒刺激他,让他通宵达旦地弹着钢琴;“职业女郎”拉着他坐在她们的腿上,对他百般勾引,这样的气氛,使他那脆弱的心灵感到窒息。他除了在舞厅奏乐,也帮助印刷店做杂务。有位名叫基塞曼的造纸工人很喜欢勃拉姆斯,他住在汉堡郊外一个小村庄堡森,曾有两个夏天,他请勃拉姆斯到那里避暑,使勃拉姆斯有机会阅读许多书籍,如圣经和海内的诗篇等,偶尔也应邀指挥乡村的青年台唱队。在美与丑的环境里,勃拉姆斯向命运进行了挑战,那种追求美的本能与他的环境发生了冲突,使他注定要过上流浪汉的生活,这是他的心灵对丑恶的一场战争,在他的整个少年时期,这场战火始终没有平息,并且有时还不分胜负。

少年幸会

早些时候,有些爱挑剔的人还认为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个籍籍无名的平庸歌曲作者,他的哥哥弗里茨也一样,“雅各布·勃拉姆斯的两个儿子从父亲的一部分才能中继承到的音乐禀赋显然是少得可怜”。但后来情况不同了,弗里茨一生都是平庸歌曲的作者,人们称他为“搞错了的勃拉姆斯。”约翰内斯的情况则成了“搞对了的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在15岁起开始过着以音乐为职业的独立生活,他的钢琴演奏逐渐获得听者的赏识,同时还不断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有一些参加过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来到汉堡,其中有位来自匈牙利的著名小提琴家爱德华·菜门伊。1850年,勃拉姆斯和莱门伊相互认识了,很快成为一对要好的朋友,勃拉姆斯从他那里接触到了当时的革命思想,并得以熟悉匈牙利丰富的民间音乐。

勃拉姆斯与莱门伊汇合,这是勃拉姆斯生命里的一个里程碑。莱门伊是一个爱走江湖的吉普赛小提琴手,也是一个天生的音乐师,他比勃拉姆斯大3岁,他注意到勃拉姆斯卓越的乐感和颇具发展前途的钢琴技巧,就想请他作为伴奏者和自己一起到外地去访问演出。当他向勃拉姆斯一提这事时,勃拉姆斯正感觉汉堡生活太单调,想避开一下周围的环境,便欣然同意了。他们俩向北走去,终于到了汉诺威,这里有位年轻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他是汉诺威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莱门伊与他有一面之交,自然要去拜访一番,同时也向他介绍了年轻的钢琴师勃拉姆斯。

5年前,勃拉姆斯听约阿希姆演奏过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受到极大的影响,对这位年长的朋友有一见如故的感觉。现在,他向约阿希姆打开了心扉,为他弹了几首他自己最近写的钢琴曲。这里有独创性的节奏,完整的形式,崭新的旋律,激情中毫无玩世不恭的成分,不是钢琴在单独发出声音,是整个乐队通过琴键在说话。约阿希姆比勃拉姆斯只大几岁,仍然是个年轻人,原来不太相信莱门伊的介绍,以为他是瞎吹,而现在简直不敢相信这个与莱门伊完全不同类型的人——金色的头发、清澈的蓝眼睛、性格忠厚朴实。约阿希姆就像一个情人在突然遇见意中人时那样激动,他容颜大开,欣悦地听完勃拉姆斯弹奏完几首乐曲,便立刻鼓掌祝贺说:“太好了!太好了!”他立即表示愿为师友。在勃拉姆斯遇见的人之中,没有哪一个能像约阿希姆这样使他在演奏的时候能产生如此纯真的感情,而约阿希姆聆听着他的音乐,立刻认识到坐在前面的是个天才。勃拉姆斯和莱门伊在汉诺威留了下来。

由于警方查出莱门伊是匈牙利的革命者,准备抓他,并且也不放过有嫌疑的勃拉姆斯,约阿希姆多方努力也无济于事,只好提议他俩去魏玛李斯特那里,不过,约阿希姆同时也写介绍信给住在迪赛尔多夫的舒曼,介绍了勃拉姆斯其人,并将这封信交给勃拉姆斯,劝勃拉姆斯去拜访。

命运真是不可料定,勃拉姆斯一下走运了,想昨日他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今天忽然就要被介绍给音乐界的泰斗了!他暗暗庆幸自己能到魏玛来拜访音乐界之王——李斯特。在他和莱门伊结伴出发时,绝对想不到这次的旅行会给音乐界留下什么样的历史资料。约阿希姆在给李斯特的信中介绍他时,描写他“纯洁如金刚钻,柔软如白雪”。李斯特为勃拉姆斯和莱门伊的到来作了特别准备,面对菜门伊和约阿希姆郑重介绍的年轻作曲家,他宴请他们去和他同住在名屋古堡,打算为他们举行一次晚会,同时也约请了自己的朋友拉夫、克林特福特等人来和他们相会。

来自贫民阶层的勃拉姆斯一下子做了温文尔雅的李斯特的上宾,感觉拘谨不堪,不肯演奏自己的作品,李斯特要求了数遍均未能如愿。李斯特便潇洒地站起身来,拿了勃拉姆斯的草稿走到钢琴前,替勃拉姆斯演奏降d小调谐谑曲和C大调奏鸣曲,他的演奏虽说是试奏,但准确无误,使满堂宾客都为之叫好,纷纷投去赞叹的眼光,勃拉姆斯自己也暗暗为之称绝。李斯特向原曲作者道喜,勃拉姆斯也点头微笑着回谢。李斯特又兴致勃勃地来到钢琴前,开始演奏他自己新近创作的b小调钢琴作品,过了好一会,演奏到得意佳作的地方时,他朝勃拉姆斯稍稍侧头瞥眼一看,仿佛表示这是同行中所用以相互了解沟通的惟一语言,希望在那年轻同行的面容上有若干感动的表示,然而,他发现这年轻同行竟然已睡熟了。李斯特心中顿时感到十分不快,悄然起身离开了这间房子,他的朋友们叫醒勃拉姆斯并责备他的无礼。第二天,李斯特没有提起这件事,仍用主人应有的礼貌去款待他们,仿佛昨日没发生什么事一般,分手时,他还赠送勃拉姆斯一个雪茄盒子。

这件事真使人不能理解,照理是不可原谅的。也有人为勃拉姆斯解释说:“这是艺术家感觉过敏性的惯例,他的身心常常受了外界无名的侵袭,中途睡去,也许疲劳,也许李斯特的作品太长了……”“他是属于一种特殊的人,这种人在任何时候都能睡去的。”这些解释都是无证可考的,就像他对法文不喜欢一样,可以说是莫名其妙。至于说他具备随时随地都可以睡去的能力,想必不会当着李斯特的面故意使用出来。

李斯特后来把这件事完全忘却了。然而,那个冒犯他的人却总是记得,从此以后,他站在李斯特的敌对面,时刻打算同李斯特争斗一番,并且到达一种不惜使用任何方式的地步。这就更加让人不可理解了,如果说第一次是困乏的身体不能不打瞌睡,应该原谅,而以后对于一个愿与为友的伟大艺术家的仇视则是不可原谅的。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为勃拉姆斯辩解说:“最高尚的人、特别是体格粗硕而感觉灵敏的人,也能有对人不公允的或敌视的行为,特别是对于曾经受过伤害的人”。从音乐史上看,假使没有勃拉姆斯不可回心的仇视,那么瓦格纳派和其反对派之间的不光彩的争执一定可以消失,不至于贻笑于后世。有一个原因是能站住脚的,那就是勃拉姆斯认为李斯特的音乐是专为贵族和有钱人写的。

勃拉姆斯的敌视是不能和解的,1860年,当一张报纸报道北德意志的全部均已归附于魏玛乐派的时候,他劝他的朋友共同发出反对的宣言,哪知道这项企图到后来反而打击了自己。当他正在劝人签署的时候,这份抗议书落入了一个敌对人的手中,他立即乖巧地把它发表在柏林的《回声》杂志里,人们只见到寥寥的四个人的名字——勃拉姆斯、约阿希姆、格利姆和索尔兹,看上去是有点可笑,这样大的音乐天地,勃拉姆斯和约阿希姆两人所能取得的支持者竟然只有两人。后来,李斯特设法和勃拉姆斯接触,希望他能加入到魂玛乐派的一边来。李斯特本来不需要在乎勃拉姆斯的,因为有瓦格纳在他的一边,就有了足够的力量和任何对手搏斗,然而,他知道这种争执是无聊的,是有损于双方的,只是勃拉姆斯不肯接受和平。1868年,勃拉姆斯遇见了瓦格纳,似乎对瓦格纳产生了良好的印象,两个人分别的时候,仿佛言归于好,但后来瓦格纳不知怎的又义愤填膺起来,可能是勃拉姆斯或者他的友人随便说了一句戏语,引起了瓦格纳的不快。

勃拉姆斯冒犯了李斯特,莱门伊因此离他而去,这使勃拉姆斯感到很是失意,他写信给家乡的母亲,诉说了这些不如意的事情。母亲则回信鼓励道:“以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贡献别人,再没有比这更能给自己带来愉快的了。只为自己而活,不为别人而活的人,那么他只是一半活着。”勃拉姆斯受到了鼓励,他又振作起来,想到约阿希姆提到的舒曼,决定前去拜访一下代表当代德国——欧洲的巨匠罗伯特·舒曼。

喜遇恩人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