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勃拉姆斯生平与作品鉴
15645800000009

第9章 勃拉姆斯作品介绍

勃拉姆斯纪念像

100多年来,勃拉姆斯的音乐在全世界不断地回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热爱。同贝多芬一样,勃拉姆斯和他的作品越来越显示出永恒的生命力,伴随并鼓舞着全世界善良的人们去勇敢地面对丑恶,克服困难,坚持真理和正义;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人性中的弱点;持之以恒地为建立公平的、道德的、科学的社会而奋斗。

勃拉姆斯是继贝多芬之后浪漫派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也是广大热爱古典音乐发烧友们的知心朋友。他的作品风貌,是一个天生心地善良、情感丰富的知识分子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中的典型反映。“生活”——在他的一生中所留下的影响以及他的精神追求、心理状态都反映在他整个的创作过程之中。

勃拉姆斯的创作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作品风格都是他自身的年龄、生活状况和社会环境的综合表现。

第一阶段为1848年到1860年。年轻的勃拉姆斯对生活、对社会、对大自然、对未来都充满着炽热的情感、丰富的幻想、勃勃的朝气。这一时期的作品特点是乐观、明朗、倔强、有力。代表性作品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等。

第二阶段为1860年到1870年。由于1848年欧洲民主革命的失败,德国从封建专治过渡到帝国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整个德国处于反动政权的严酷统治之下。有知识、有思想、有正义感的人们普遍存在着彷徨的情绪,这些社会环境对勃拉姆斯的思想和精神状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除了演出活动外,他专心研究乡间的民歌和大型作品的创作技巧。回归到纯朴的乡村生活之中,创作了一些室内乐、抒情歌曲和合唱曲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带有一定的回避现实的消极因素。这个时期的作品数量不多。

第三时期是1870年到1888年。勃拉姆斯在贝多芬等前辈大师精神的鼓舞下,也为自己的信念和永不麻木的人性所推动,在经历了第二时期的学习和积累之后,勃拉姆斯走出了自己的小天地,投身于最能反映丰富内涵的交响音乐的创作之中。整个第三时期硕果累累。他的四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两首序曲等都是这一时期创作或完成的(第一交响曲)。

1889年到1897年是勃拉姆斯的晚年。在为社会、为人类奋斗了几十年,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勃拉姆斯的创作力渐弱,重又回到自我的小天地里,作品仅为一些小型的室内乐和宗教性歌曲,反映了他孤独和失望的哀痛心情(终身未婚)。毕竟年岁已老,在那社会矛盾尖锐、人性扭曲的环境下(一战前夕),勃拉姆斯在认识上找不到出路,看不见光明,也没有希望。但他仍然没有失去对人的价值的坚定信念,没有失去对人类、对自然的真诚的爱,没有麻木不仁,更没有陷入绝望。晚期的代表性作品为:《单簧管五重奏》。勃拉姆斯虽终身未婚,但他给全人类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勃拉姆斯永远是善良的人们的知心朋友……

勃拉姆斯的创作明显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个人性觉醒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既丰富、又矛盾;既充满幻想、又感到十分失望;既富有朝气、又叹息不止;既渴望幸福、又总是被悲伤所包围的种种心理体验。勃拉姆斯的作品总体面貌带有孤独、忧伤和失望的因素。但却没有达到柴可夫斯基晚期作品中痛苦和绝望的程度。勃拉姆斯的作品中更带有千古陈酿的醇味,这正是丰富的情感在理性的有效控制下的升华而得到的结晶。初次接触未必能有很好的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增长,你会从中体会到无穷的魅力。勃拉姆斯与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一样将永远活在全世界善良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