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壁画
15646200000009

第9章 宋代壁画

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宫廷风格为代表的“院体画”与文人雅士所推崇的“文人画”分庭抗礼,基本形成了中国画坛的两条不同风格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挖掘发现了的宋代墓葬,为我们完整地认识宋代壁画艺术,提供了参考资料。壁画大部分出现于河南、河北、甘肃、湖北、山东等省,从总体风格上看,风格写实,用线比较粗糙,制作不精。这一时期在美术方面比较重视悬挂卷轴画,不重视壁画。东北有的辽墓中就发现有卷轴画随葬的。河北井径宋墓的题材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写照;二是劳动生产场面或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捣练图》,有担水、熨帛、晒衣三部分构成,情节类似唐代张萱的《捣练图》,但绘画技术较粗劣。河南登封宋墓壁画以《朱梅双禽图》为最有代表性,这种比较独立的花鸟壁画在宋墓当中很罕见。

宋代(960~1279)的壁画题材以菩萨为主,不像以前有那么多的佛经故事。相比前代,由于可开凿的空间非常有限,这一时期所建新窟已明显减少,莫高窟的规模已基本定型。宋代敦煌壁画的代表性作品是《五台山图》,以40多平方米的尺度描绘了五台山为中心的城镇与乡村,其中有山川、河流、寺庙、市井、各色人物、各色建筑,对地理特点和标志性建筑物的描绘基本写实。宋代敦煌壁画的佛教气氛渐失,洞窟的尺度都比较大,但显得空泛,面有多少可资欣赏的实际内容,不见了北魏、隋唐时期的那种艺术气质和吸引力。《五台山图》没有宗教信仰的那种狂热,而是更加理性,像是地理导示图。

宋代在10世纪中叶以后,结束了五代50余年的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最终统一了中国。宋初的一个阶段,政策措施得当,曾出现过一段稳定发展的时期,甚至恢复到了唐代的水平。城市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南宋时的南方经济状况较好,为艺术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安徽人,官至朝奉郎,他所生活的北宋时代,由于皇室贵族的喜好,使绘画艺术受到很高的重视。李公麟的作画风格与方法,受顾恺之影响较大,同时学习吴道子。他最倾心于白描画法,用简洁明快、下笔肯定的线,来描绘曲直、刚柔的效果。白庙原来是绘壁画或其他绘画的基础,当成是起稿时的轮廓。唐代吴道子是大画家,架子也大,起完稿以后的工作就由弟子们去完成。而寺庙里的僧人或画工们尊重吴道子的画稿,不敢在上面设色,就留下一些白描画面。李公麟在此基础上独创一格,对白描这种绘画风格的产生作出了巨大贡献。

武宗元是北宋时期有名的壁画家,原名宗道,字总之,河南人。擅画佛道鬼神,师法舞蹈资,行笔线条流畅。景德末年(1007),宋真宗营建玉清照应宫,招募画工绘制壁画,百余名画工分为两组,武宗元任左部之长。宋代佛寺兴建之风也较盛,汴京、洛阳、成都、太原、南京、扬州、苏州等地都有比较有名的大寺院,而无名的小寺庙不计其数,这种现象刺激产生了许多壁画高手。像武宗元这种由民间画工被选入宫廷的壁画家不在少数,前文提到过的王瓘也是这种情况,他们之间都相识,都是一茬的有名壁画家。他们的画稿往往都被弟子们仿照、临摹,得以流传后世。曾被徐悲鸿收藏的《朝元仙仗图》,据考证就是当时的壁画原稿小样(也称“八十七神仙卷”),据说是武宗元的作品,有很强的装饰性。

宋代的道观壁画曾盛极一时,宋真宗营造道观,招募天下画家,3000人应试,百余人被选中。以武宗元、王拙分别担任左右部长,高文进和王道真设计,壁画规模相当庞大。后来重新翻修时,著名画家崔白、李元济等也都参与了绘制工作。北宋中期以后,宗教壁画有所衰退,很多有名的画家很少再去参与壁画的绘制。到南宋时更一蹶不振,文献记载中几乎见不到壁画的影子。留存至今的、比较完好的宋代壁画有以下几处:山西开化寺创建于晚唐,但大量壁画绘于宋代,该寺位于山西高平。大雄宝殿的三面墙壁均有壁画,题材是西方净土变、佛经故事等,线条流畅,有吴派风范,采用沥粉贴金的装饰方面,制作极细。西藏日喀则夏鲁寺壁画创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丰富精美,一部分较多的运用了内地汉族的画风一部分学习了印度、尼泊尔的特点。石家庄北郊上京村的毗卢寺壁画始绘于唐代天宝年间,后被多次翻建、重修,其中的壁画被认为是宋时作品。最精彩部分为正殿内四壁上的水陆画,儒、释、道合为一处,有三教九流500多个人物形象众多,有行列队伍,有哭泣的弟子,表情、性格都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