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魅力教师的修炼
15648100000025

第25章 什么是学生管理

(一)学生

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的人。其分类可分为:

1.学员

一般指在职职工、干部参加业余或脱产学习的人。如在函授学校、业余学校、党校、军校等学习、进修、岗位培训者以及参加自学考试者。

2.考生

参加升学或转学考试的学生。符合招生单位各项有关规定者方得报考。按我国教育法令规定,升学者报考时,一般须取得同级学校毕业资格或具有同等学历、身体健康、思想品德表现较好,并且符合入学年龄的条件;转学者报考时一般已在同级学校修过相当期限的课程。

3.校外考生

不经上课而参加规定的考查、考试的校外学生。

4.旁听生

在学院或大学听课,不参加有关考试或不评定其学业成绩的学生。由学校考查其学识程度及相应能力,经批准后取得旁听资格。学完所授课程后,由学校发给相应的证书。

5.借读生

就读于某校而学籍关系不在该校的学生。一般需具备下列条件方可借读:父母双方从事野外工作或流动性较大的工作;父母双方支援边疆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指战员、烈士、华侨、归侨、港澳同胞、台籍同胞、在华工作的外籍专家子女。

6.备取生

从录取分数线以下的考生中选择,以备补缺的学生。如录取正式生后出现缺额,即可补为正式生。入学考试成绩总分在规定分数线以下而被接受入学考察的学生,一般入学后须学习一年,经考试合格后可转为正式生,不合格者作退学处理。中国现行制度不设备取生。

7.走读生

在家中住宿的学生。我国中小学生居多。外国大学这类学生较普遍。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也有一部分城市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走读生。

8.毕业生

在中国,按学制规定修业期满,成绩及格,取得学校某一阶段学历资格的学生。由学校将规定格式的毕业证书报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验印后,发给学生。本学年毕业者为应届毕业生。本年度以前毕业者为往届毕业生。

9.肄业生

在校学习一年以上,未修完某一教育阶段全部课程而退学的学生。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按照中国学籍管理规定,学习期满而学生成绩不及格或其他方面考查不合格,未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

10.高材生

指学生成绩优异,才能出众的学生,有时也指高志向者。语出《后汉书·章帝纪》:“其令群儒选高才生,受学《左氏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抉徵学,广异义焉。”

11.三好学生

指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的学生。毛泽东1953年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的谈话中,号召青年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简称“三好”。其后,一些学校结合实际以“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为条件评选优秀学生。1982年5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规定每学年评选一次,凡被评为“三好”学生者,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授予“三好”学生证书、予以表彰,并在升学、就业方面酌情给予适当优待。

12.模范生

值得其他学生学习或效法的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对优秀学生的称号。

13.后进生

思想品德发展上距离教育目标的要求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的缺点,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其形成原因,有家庭、社会环境不良影响,教育不当,或有生理缺陷、心理障碍等。应采取积极、热情、诚恳、耐心的态度,了解其后进原因,激发上进心,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具体的教育措施促使其进步。

14.差等生

不能按规定完成学校作业或学习成绩低于一般水平的学生。形成原因各异,有的因智力落后;有的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难以接受较深的新教材;有的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智力活动消极,不善于思考等。现中外各国一般均尽量避免使用此词。

15.弱智生

智力发展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同龄学生。一般认为,智商在70以下为智力低下,70—50为轻度智力落后,50—25为中度智力落后,25以下为重度智力落后。对这类学生进行特殊教育和训练,可以使其智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16.公费生

由国家或用人单位负担学习费用的学生。在中国包括国内学校学习和出国留学两类。国内的又可区分为国家计划培养和用人单位委托培养两种。前者由学校根据国家通过有关主管部门所下达的招生任务招收;后者由学校在完成国家招生计划后,根据合同为用人单位培养。

17.转学生

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在水平相当的条件下,从一个学校转入另一个学校的学生。转学必须具有正当理由,如家庭迁离原校施教区;因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不能在原校学习,但尚能在其他学校学习;高校学生由转出学校推荐,经转入学校考核证实转学更能发挥其特长。

18.插班生

不在本校起始年级开始学习而中途插入相应年级的学生。须有相应年级的同等学历、学历证书和健康证明,经接收学校考核合格者才能插入相应班级学习。:

19.修业生

在中国指修业期满成绩不合格但予以结业的学生。中国普通学校学生凡经一次补考后,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中有两门不及格者;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均及格,其他学科有四门不及格者;操行列入差等者;体育不及格者,均属修业生,由学校发给修业证书。高等学校学生学完教学计划的全部课程,其中有一门以上主要课程(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及格者,学校可发给结业证书。有的国家,如英国学校毕业生也称结业生。美国结业生则指完成终结性教育,即获得最高学位的学生。

20.留级生

学业成绩或操行不合格,不得升入高一年级而留在原来的年级重新学习的学生。升留级标准不同阶段、不同学校各有规定。

21.实习生

参加教学实习的学生。按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学校、工厂、实习园地以及其他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工作,以获得有关实际知识和技能,巩固学过的书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师范院校的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亦称实习教师。

22.辍学生

未满修业期限中途停学的学生。有因病、因家庭发生变故或经济困难等原因。条件改变后,学生仍可复学。

(二)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是学校对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总称,它是学校教务管理者组织、指导学生,按照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过程。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

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必要条件。学生管理有许多具体的管理内容。总的说来,它必须保证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因而,学校教务管理工作,就要从这一目标出发,协调学校及社会的各方面力量,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综合平衡,统一安排,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身上,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实现四化的重任。而学校教务工作的学生管理,又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重任,责任重大而又任务艰巨,因而就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管理,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学生管理的原则

学生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用正确的标准评价学生。评价学生的标准,象高考一样,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学校表扬什么样的学生,奖励什么样的学生,当然就成了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学校批评什么样的学生,惩罚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当然引以为戒。

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差学生?国家文件是有原则规定的。《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各有十条。可以这样说:凡是模范遵守学生守则的,就是好学生;凡是严重违反学生守则的,就是差学生。

但是在相当多的教师及教务管理人员心目中却另有一个不成文的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认为只要听话,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就是好学生,否则就是差学生。这是教师及教务管理人员出于自己特有的职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结论标准。它是非常片面的,按照这个标准来教育人,实际上是在培养唯唯诺诺、“唯书”“唯上”的庸人,很难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因此,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标准必须改变,应用正确的标准评价学生,这包括:

1.不要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要求学生

学校教育在总的方面的要求虽然是相同的,但人的禀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等都不相同,这样,各个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就不一样。有些人往往总在某些方面或某一个方面才华出众,但在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有某些缺陷。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学习上“门门五分”,是班上的“前五名”、“前十名”,那么,在某一方面有才华的学生就会被埋没,就不能很好地成长。对这样并非“全优”的学生,要能及时发现出来,施以专门的教育,精心培育,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样才能培养拔尖的、杰出的人才。历史上和当代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表演艺术家,以及我们所熟悉的著名运动员,往往就是这样被发现和培养出来的。

2.按照不同的层次评价学生

学生的表现,实际上存在不同的层次,有一般学生,有三好学生,有在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也有特优学生。因此,在表扬、鼓励、评优、奖励、推荐等活动中,不能把眼睛只盯在“三好生”身上,应该不拘一格育人才,不拘一格评人才。现在常见的做法是只评三好生、优秀团员,对在某些方面有特长、某个方面有贡献的学生培养不够,鼓励更少。也有做的比较好的学校,如北京八中制定了一个《特优学生评定条例》和有关特优学生的标准。评定办法规定,每年九月份由学生自己申报、教师推荐,然后由学校认定为特优学生候选人,最后实行开放式考试,经评委会评出特优学生,由校长明文公布。这对于培养拔尖人才、杰出人才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对于有某些特长的学生,也应该有相应的培养和鼓励的办法。

3.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的机会

学生是否有某种特长,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给予充分显示才能的机会。组织各种学科比赛、科技比赛,是学生显示才能的一种重要方法。此外,更重要的是平时要扫除学生成长的心理障碍。当今青少年相当多数已从传统拘谨的“封闭型”、“内向型”转为“开放型”、“外露型”,他们不再受严格的传统规范的束缚,而喜欢富于挑战性的场面;他们不再认为,压抑自己的个性是一种“谦虚的美德”,而希望“试一试”,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这种转变,传统观念严重的家长和教务管理人员,往往看不惯,认为这是不好的表现,有意无意地给予压抑,给青少年制造心理障碍,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长期以来,由于有些人受“左”的思想影响,把青年人爱表现自己看成是一大缺点,甚至影响入团、评优。其实,爱表现自己,并不都是爱出风头、骄傲自大。一个人的知识、才能,只有得到社会承认才有价值。而要得到社会承认,只有充分地表现自己。不给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场合,个人的知识和才干就很难显现出来。当然,青年人好胜心强,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就需要引导,而不是压抑。

4.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宽严结合

在学校管理中,人的管理是最主要的。如何“管人”?心理学家指出:对不同年龄特征,不同文化教养的人,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例如对幼儿要严管少教,对小学生要严管多教,对中学生要少管多教,对成年人要少管少教,重在引导。这些说法虽不一定全对,但旨在区别对待,则是可取的。有的学校管理者认为,治校如治军,必须从严,才能有个好校风。其实应该有严有宽,不能一概而论。哪些该严,哪些当宽,要从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角度去考虑。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人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一定的规格要求的。在今天,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必须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总的要求是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因此,凡是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和组织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应该从严要求,否则,就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凡是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正当的追求以及自治和自理的要求,应当从宽,不仅不应横加干涉,还应积极支持、扶植和引导。如果以管为主,管得过死,习惯于要求学生“俯首听命”,只能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能力。这就是说,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有严有宽,有管有放。

(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