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海姆的一切使莫扎特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他似乎觉得自己充满了创作灵感,尤其是歌剧创作。他决定要从意大利风格中摆脱出来,着手创作德奥民族歌剧。正当他雄心勃勃之际,恰恰遇上了平生第一位恋人——年轻的女歌唱家阿罗伊齐亚·韦伯尔,强烈的爱情冲垮了他创作歌剧的欲望。他为她创作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咏叹调,还写了一首《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倾注了对她的感情。爱情生活完全打乱了莫扎特在曼海姆的计划,他甚至想带着阿罗伊齐亚去意大利旅行。这一切终于遭到他父亲的反对,再加上他和母亲的旅费差不多已在曼海姆耗尽,莫扎特不得不含泪告别自己的情人,去巴黎寻找新的机会。
1778年,莫扎特和母亲一起来到巴黎,他们住在一个破烂的小旅社里,生活十分艰苦。当年的神童似乎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他到处寻找往日的朋友,但都以冷淡的态度对待他。莫扎特感到灰心丧气,此时他也真正意识到上层人对艺术只不过抱着一种娱乐的态度。他们当初对他的热情,给予他欢呼声,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消遣的欲望。如今,他长大成人了,尽管在艺术上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但不能再把儿时的神秘感带给那些达官贵族们。另外,巴黎当时正在进行一场轰动一时的艺术争论,这就是著名的歌剧改革家格鲁克与意大利正统派皮契尼之间的论战。因此,人们的注意力根本不会投向这个来自小地方的青年。最后,幸亏父亲的几个老朋友介绍他到一些贵族家庭当音乐教师,才勉强维持生活。
在巴黎期间,莫扎特为居英公爵和他的女儿创作了一部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为著名的舞蹈家诺威尔写了一部小型舞剧;还写了一部交响乐,并得到上演的机会。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莫扎特在巴黎的地位。最不幸的是,由于天气闷热和营养不良,他母亲得了重病,一直卧床不起。莫扎特四处求医仍无济于事,终于在7月3日深夜离开了人世,剩下莫扎特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这以后,莫扎特既得不到朋友的帮助,又找不到能摆脱困境的其它方式,于是他埋头创作。在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完成了《a小调钢琴奏鸣曲》、《C大调钢琴奏鸣曲》、《F大调钢琴奏鸣曲》和《A大调钢琴奏鸣曲》,这四部作品显示出莫扎特的创作趋于成熟。面对着冷酷的现实,莫扎特终于在父亲的逼迫下离开了巴黎。在回家的途中,他念念不忘阿罗伊齐亚。但是,当他在慕尼黑剧院重新见到她时,却遭到了冷眼相待,莫扎特怀着痛苦的心情回到了萨尔茨堡。
在萨尔茨堡,莫扎特又重新过着类似于被监禁的生活。主教规定他不能私自演出,不能随便离开本地,也不能随便为他人创作音乐,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这期间,父亲因为年迈而变得孤僻而固执,他完全投身于宗教,不能再给莫扎特任何精神上的安慰,这更加深了莫扎特内心的痛苦。使他惟一感到安慰的是,1780年秋天,他获得了一次准许写歌剧的机会。慕尼黑剧院说服了大主教同意莫扎特为慕尼黑宫廷的庆典活动写一部歌剧,并给了两个月的创作假。歌剧脚本选自希腊神话《伊多梅纽,克利特之王》的故事,这对莫扎特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题材,但出于对歌剧创作的强烈欲望,他仍然很快就完成了初稿。两个月后,这部歌剧在宫廷的一个大厅里开始排练,莫扎特与众不同的音乐手法虽然使一些演员难以接受,但也同样使人们感到震惊。选候听完第一幕的排练后,十分热情地召见了莫扎特。1781年1月29日,当歌剧正式上演后,音乐行家们赞不绝口,而普通的慕尼黑观众却冷言对之。不管别人怎样说,莫扎特从这部歌剧的音乐中看到了自己新的发展,他对创作歌剧充满了信心。
这种新的追求必然使莫扎特对自己所处的奴仆生活越来越厌烦,他憎恨大主教,厌倦宫廷乐师的工作。终于有一次在备受侮辱后与大主教彻底决裂,他辞去乐长职务,决定离开宫廷。怀着愤怒的心情他给父亲写信说:“粗暴无礼和残酷地对待我,强迫我扫地、收拾房间,只付给很可怜的一点钱。我不能再忍受这一切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当父亲劝他回心转意时,他却说:“我的幸福到现在才开始!”莫扎特毅然摆脱了大主教的束缚,虽然等待着他的将是贫困和饥饿,但他情愿忍受这一切也不愿意失掉自己的自由。从此,他走上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这也正是他的创作走向新的阶段的开始。
成年以后的成就和余年的悲哀
1782年,莫扎特只身来到维也纳,平生第一次孤身生活。在以往的日子里,他从未离开过家庭,即使是旅行演出,也总是由父亲和母亲陪伴着他。在维也纳最初的日子里,他过着极无规律的生活,同时,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干极繁重的工作。他上午写作,下午教课,晚上演出,演出回来后继续写作到深夜。从早到晚没有一点空闲时间。如此卖命地工作,仅仅换来勉强能维持生活的报酬。尽管这样,莫扎特的精力仍然非常充沛,尤其是精神上的自由感,使他完全忘却贫穷与困苦。莫扎特的真诚、和善以及他的天才,使周围的人都愿意与他接近,在维也纳他很快建立了自己的交际圈,一些他曾经敬慕过的文学家、音乐家、戏剧演员和学者,如今都成了与他经常往来的朋友。
在维也纳,莫扎特意外地与韦伯尔一家相遇。当年他热恋的阿罗伊齐亚,现在已是大名鼎鼎的歌剧演员,几年前已经嫁给宫廷艺术家朗格。老韦伯尔已去世,韦伯尔夫人带着三个女儿和阿罗伊齐亚住在一起。凭着当年的友情,莫扎特被请到韦伯尔家居住,有她们帮助自然减轻了不少家务烦恼。更重要的是,韦伯尔姐妹对他的温情完全弥补了他远离家庭的痛苦。由于频繁的感情交流,莫扎特对阿罗伊齐亚的妹妹、18岁的康斯坦齐亚产生了爱情。康斯坦齐亚也非常爱他,莫扎特不顾父亲的反对,于1782年8月4日与她结了婚。
结婚使莫扎特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他的创作事业也出现了新的转机。由于奥地利各界人士掀起的一场弘扬民族精神的浪潮,约瑟夫二世被迫顺应民意,在维也纳成立了一个民族剧院,该剧院专门上演富有民族内容的歌剧与话剧。剧院委托莫扎特写一部民族歌剧,这正是莫扎特渴望已久的愿望。歌剧取材于当时奥地利最受欢迎的戏剧主题,剧名为《后宫诱逃》。脚本由莫扎特的朋友、一位很有才华的戏剧演员斯特凡尼撰写。这位天才的舞台实践家从观众趣味出发,创作了这部形象鲜明、情节感人的歌剧脚本。莫扎特对脚本的质量非常满意,很快就把全部热情投入到该剧音乐的构思和创作中。在这部歌剧中,作曲家融合了多种创作手法,像当年创作《伊多梅纽》一样。莫扎特把喜歌剧、正歌剧以及浪漫曲和民间抒情歌曲的写法融为一体,围绕着朴实、真情的内容,力求使歌剧语言摆脱意大利正歌剧过于外在的程式化。在这部歌剧的咏叹调中看不到任何装腔作势的地方,它们都好像是语言的自然流露。旋律的发展和节奏律动也都与唱词的结构十分一致,甚至连花腔也不带有任何做作和装饰性,而是有机地融合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之中。莫扎特在《后宫诱逃》中所取得的成就,对他后来几部歌剧代表作的出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