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莫扎特
与海顿大致相同的时候,世上出现了堪称神童的莫扎特,由此古典乐派立即增添了光彩。包括贝多芬在内的这3人,都不是出生于维也纳,却聚集在维也纳,这可能有其必然的道理。3人虽各自走着不同的道路,但互相影响、协力合作,终于结下了不解之缘。
莫扎特虽然比海顿年轻24岁,但海顿于27岁时才创作他的第一部交响乐,而莫扎特的第一交响曲却是8岁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活动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开始的。莫扎特于1791年完结了一生,海顿却比他多活了18年。更加有趣的是,莫扎特在年轻时尊敬海顿并向他学习,而在莫扎特死后海顿所作的交响乐中出现了莫扎特风格的优美性和歌唱性,反而受到了莫扎特的影响。
莫扎特生在萨尔茨堡,这似乎对于形成其天才具有特别的意义。假如莫扎特生于萨尔茨堡以外的地方,则条件可能多少有些不同,这是因为萨尔茨堡的风景非常优美。自古以来与罗马有直接的交通来往,居于维也纳至意大利、德国、法国和英国的中间地带。莫扎特在成年之前,他足迹已遍及了这些地方,学到了各种知识和技能,完成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莫扎特的音乐才能,其异乎寻常的早熟是史无前例的。据说他在3岁时,每坐在钢琴之前,就特别对找出的三度程的和弦长时间欣然自得。他4岁开始学习钢琴时,短曲只需30分钟,稍长的乐曲也只用一小时就能熟记,而且能准确地弹奏出来。他5岁时开始作曲,最初的一曲是他父亲把他即兴的弹奏谱写出来的,但不久他就开始自己谱曲。现在克歇尔编目的第一号小步舞曲就是他5岁时的作品。
莫扎特没有上过学校,他自从幼年便经常举行旅行演奏会,因此,欧洲全境成为他的学校和课堂。他除了受教于父亲之外,没有过正式的教师。从这一点来看,他的父亲莱奥波德当然可说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而实际上莫扎特却是一位神童,根本就不需要学习。而且他遇事容易入迷,据说当他开始学算术时,用粉笔在墙上、桌上甚至在地板上都写得满满的数字。
莫扎特的旅行
莫扎特的幼年和少年时期,很多时间是在旅行中渡过的。最初是一家4人同行,后来则一家3人或两人,从宫廷到宫廷,从都市到都市举行旅行演奏。他第一次的旅行是6岁时去慕尼黑,同年又到了维也纳,在玛丽亚·特雷齐亚女王面前举行了演奏。从萨尔茨堡到维也纳,今天乘快车只需5个小时,但当时他们乘马车,游山观景,花费了4天,当时留下了一段趣闻,就是他在女王面演奏结束后,和公主(后来的玛丽·安托伊内特王后)游玩时,莫扎特跌倒在地,被公主抱起,他就对公主说:“你真好,你就嫁给我吧!”
莫扎特的旅行前后共有9次,其中时间最长,对他的一生和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一次,是从1763年6月6日(7岁)开始,到1766年11月30日结束的长达三年半之久的长期旅行。在此期间,他在德意志各个城市举行了演奏,直至巴黎,从那里又过海峡到达伦敦,然后又回到大陆,经荷兰、比利时等地,再返回巴黎。他到处发挥了神童的才华,博得了极大的赞赏。他有时在键盘上覆盖一块白布进行弹奏,实在令人惊叹不止。有时又请听众提问题,当场举行即兴演奏,然后再演奏自己的作品。这次旅行中所创作的乐曲,其中有若干作品在巴黎和伦敦当即得到出版。
但是,在这辉煌而愉快旅行的反面也伴随着许多苦恼。当时是没有火车和汽车的时代,交通工具只有马车和船只,而且道路也不是今天的柏油马路,因此旅行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他们在莱茵河上乘船下行时,写下了如下一段记载:“道路险恶……若想不落入莱茵河就非要折断头颈似的……”
到了1765年,也就是这次旅行的第三年,从伦敦回到法国后,在里昂首先是莫扎特患病,紧接着他的父亲患了病,过了四个星期才病愈勉强到了海牙,在那里他的姐姐安娜又得了大病,幸而死里逃生,保住了性命,可是莫扎特的疾病又再次发作,吃尽了苦头。这是发生在1765年8月至12月中旬之间的事情,尽管如此,少年莫扎特在9月30日和翌年1月22日仍举行了演奏会,这可说是令人非常痛心的事情。
于是,在传记作者之间,常常议论他父亲莱奥波德的功过问题。他作为照顾周到的父亲和有手腕的经理,把莫扎特培养成才,并使莫扎特闻名于世,对这一功劳可以给予高度的评价,但是,使莫扎特成长的青春期竟在旅途中渡过,妨碍了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正常发展,终于不能不导致莫扎特过早夭折。
莫扎特的艺术
莫扎特在旅途中哺育成长,同时,他也是在旅行中学习和工作。莱奥波德在旅途中只要有时间,就教授给他音乐以及其他的学科。所谓学科也主要是指旅行所必要的各国语言。他父亲由于重视德语语法,因此教以语法,此外还教了拉丁语、意大利语、英语等各国语言。关于莫扎特的英语程度,不大为人所知,据记载,他于伦敦在国王面前演奏后,应酬时使用的是德语,于是国王建议他在伦敦逗留期间学习英语。可是他在第二次回答国王的问话时,居然使用了英语。
莫扎特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是在旅途中完成的,即使在萨尔茨堡谱写的作品,也几乎都是为了在旅行中演奏而写。他最初的小提琴奏鸣曲如K6-K9这四首乐曲,是写于巴黎,K10-K15这6首乐曲则是伦敦时期的作品。再以交响乐为例,最早的两首是从8岁到9岁时在伦敦写出的,第三部作于海牙,第四部则成于维也纳。又如歌剧那样的大型作品,也根据弗朗茨一世的要求,于1768年12岁时在维也纳完成了歌剧《假傻姑娘》。维也纳少年合唱团前访日时演出的为人所喜爱的歌剧《巴斯蒂恩和巴斯蒂恩娜》也是于同年夏天在维也纳所创作,其天才实在令人惊叹不已。他的创作源泉至死始终没有枯竭,好似提笔即能成乐。据说他创作交响乐时,在头脑中同时形成从第一乐章到第四乐章的整体。因此,无论哪一部乐曲都只需记谱的时间便可完成。包括著名的《朱比特》交响乐在内的最后三部交响乐,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已谱完毕。
莫扎特最后的作品是《安魂曲》,这首乐曲未能完成即成为绝笔,但是,因为所余无几,后来这部作品中被人补写成为完整的乐曲,列为他作品目录的最后一首。当时尽管他具有伟大的才能,却一直为贫穷和负债所困,因而不得不勉强工作。他突击完成歌剧《魔笛》这一名作之后,已精疲力竭,这时来了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不速之客,请他作曲,他为了金钱接受了这一请求,尽管他说:“这首安魂曲好像是为我自己所作”,还是想努力按期完成,但是在接近完成时,体力不支终于离开人世。然而未完成的极少部分,由他的弟子徐斯迈耶尔以几乎相同的笔迹加以完成。
莫扎特骸骨
莫扎特走得很落魄,葬礼举行得非常潦草,只有少数几个挚友和学生赶来参加。而且莫扎特只能和大多数穷人一起被埋入贫民墓地,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他的遗体和其他十多具尸体被混杂在一起葬在一个没有墓碑的坟茔中。据说多年以后,莫扎特的尸骨被取出,单独葬入了一个墓穴。但对于这具遗体是否属于莫扎特本人,目前还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