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陶艺设计漫谈
15649900000014

第14章 北美洲地区的陶艺

一、概述

北美洲地区的陶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早期居住于美洲大陆原住民族陶艺;另一类则是大量移入美洲大陆之后所带来的欧洲陶艺。由新移民所带来的欧洲陶艺,经过了数百年来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今日多彩多姿的北美洲陶艺,在加拿大与美国分别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加拿大的陶艺注重实用与朴实的传统,尤其重视陶瓷材料的质感变化,具有英法传统陶艺的特质。北美洲地区的陶艺,不论茶壶、杯盘或花器,造型都颇为简洁,釉色亦清雅、朴素,而作品表面的刻饰或彩绘亦十分工整。

比起加拿大的朴实与保守,美国的陶艺就显得活泼与多彩。由于美国是民族的大熔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种与文化在此交会,加上美国社会风气崇尚自由、开放,注重个人风格的表现,所以陶艺创作表现的形式、作风和理念,非常多元化,也因此形成了美国陶艺的特有风格。

自拓荒时代起,美国人便有着一种勇往直前、富于探索的革命精神,此种精神也深远地影响了美国的艺术史。这个年轻的国家之所以能成为现代陶艺的起源地也是与之分不开的。

美国陶艺界公认,现代陶艺形式的表达以1954年彼得·沃克思到洛杉矶县美术学院(后改为奥蒂斯美术学院)教授陶艺为起始标志。彼得·沃克思反对陶艺创作中过分强调工艺性的特征,主张一种带有随意性的返朴归真的创作风格,从而开辟了一条实验新颖造型及外表肌理效果的探索之路,史称“奥蒂斯陶艺革命”。

50多年来,美国的现代陶艺有了巨大的发展。从源头上讲,它受到了日本民间陶瓷、美国民间陶瓷、中国传统工艺造型、现代艺术流派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在创作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局面。抽象表现主义、极限主义、超级写实主义、波普美术、写实主义都有其代表艺术家和作品;同时作为容器设计,那些更重形式规则的优雅陶瓷也有发展,这些都显现了美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现代陶瓷运动的最大贡献是使陶艺超越了狭窄的“工艺美术”范畴,使之与绘画、雕塑等主流美术创作观念相结合,从而丰富了传统的陶瓷艺术史;对于陶艺家来说,他们的身份也非“工艺家”能概括,他们已经拿起一种具有永恒性质的材料——陶瓷加入到主流美术创作中,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展现与价值批判,摆脱了“容器”对他的束缚。

当陶艺或是其他艺术品进入市场的时候,艺术品和其他商品一样,玩家们都得遵守市场流通中的一些游戏规则。陶艺品市场流通同样需要经过三个流通环节:一,是生产者,也就是艺术品的创作者;二是经销商,也就是画廊或经纪人;三是消费者,也就是收藏家、美术馆。

在美国,虽然陶艺也仅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但是,通过无数的陶艺工作者、陶艺教育工作者、陶艺评论家、陶艺画廊经纪人、美术馆管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美国已经培养、造就了一个相当庞大的业余的和专业的收藏家入伍,并形成了相当规模的陶艺市场。

美国的陶艺教育,或者说,美术改育相当普及。从学龄前的儿童到退休向老人,从大都市到偏远的乡村,每个人皆有机会得到美术教育,玩一下泥巴。在大学里,学理工科的学生还必须选修一门文科的学分。因此,不少收藏家不光是内行,也许还可以来一手。这些收藏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医生、律师或是高级企业管理人员。就像大家知道的:艺术品收藏兼有多种功用:教育意义、美学享受、装饰功能、社会(社交)价值和投资效果。收藏名家艺术品既可以得到精神和心理的享受,还可以提高收藏者自身的社会地位。

二、陶艺人介绍1.沃克思——美国陶艺界的一面旗帜提起沃克思,凡是对西方陶艺界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他对美国现代陶艺的贡献,都会联想到他启动的“奥蒂斯革命”。

沃克思于1924年生于美国的希腊移民家庭,既当过铁器厂的学徒。又做过二战时期美国海军空战队的军人,之后像许多退役军人一样,获得政府资助在蒙大拿州立学院学习绘画。1952年获得奥克兰加州工艺美术学院的硕士学位。这其间和其后沃克思结识了一批纽约的先锋派艺术家,并对爵士乐产生了热情。一些行为艺术家的言行和创作观念对沃克思起着极大的刺激和推动作用。帕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毕加索的陶艺及风起云涌的现代美术运动给沃克思的艺术创作思路带来了新的灵感,并为他日后的陶艺创作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1954年沃克思应邀至奥蒂斯美术学院教授陶艺,由于他的全新观念和充满魅力的作品,使他周围聚结了一批多才多艺的同仁和学生。保罗·苏特纳、约翰、梅森、凯·布瑞斯、杰瑞·鲁斯曼、史蒂芬·德思坦勒等。这些人后来均成为支撑美国当代陶艺的栋梁。1954年被美国艺术评论界及史学界普遍接受为美国当代陶艺的起始年,这是以沃克思于1954年启动“奥蒂斯革命”为标志的。

沃克思的作品主要分两大类,粗重的陶盘蛊和多层的堆叠雕塑。突破传统的惯用形式,否定陶瓷的实用功能,主张抽象表现主义的创作方式,由创作过程的内心感受和即兴自由的发挥与把握来充分体现陶泥的本性。

他的作品表面总是留下有意无意产生的瑕疵、开裂、斑孔,一目了然地记录着作品创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沃克思用于表述、隐喻及记载人与水、火、土的交流和联系的深层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沃克思及其推动的“奥蒂斯探索精神”所引发,使整个美洲现代陶艺均受其影响,其自由的陶艺观也由此深入人心。五年后,随着沃克思离开奥蒂斯而受聘于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美国现代陶艺的活跃中心又转移到了北加州的旧金山湾区。

2.杰克和斯坦切克的超写实在美国的现代陶艺界,一批年轻而又风格显著的陶艺家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些人里面,以写实性雕塑作为主体创作语言的当以道·杰克、得尔克·斯坦切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陶艺中运用雕塑性语言进行创作实在是太普遍了。自八木一夫的《萨姆萨先生的散步》问世及沃克思的“奥蒂斯运动”以来,雕塑性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如果不采用雕塑性技法反而会被人们误认为不够现代。雕塑性陶艺在中国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其辉煌的成就令世人瞩目。秦兵马俑号称世界第八奇观,其气势与规模之大撼天动地,技艺与艺术成就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汉陶俑唐陶塑也是多姿多彩,美轮美奂。还有在世界收藏界备受宠爱的德化瓷塑等。正因为我们所具备的这种传统,带有具象性的雕塑陶艺对中国陶艺界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和亲近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具像雕塑陶艺一直是陶艺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大分支。

但杰克和斯坦切克的作品却既不同于东方的含蓄写意,又不同于八木一夫和沃克斯所倡导的自由和表现。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具有超写实雕塑的特质,无论是表情、肌肤、结构都极为逼真。人们无法想像湿润柔软的黏土竟能像大理石般具有那么好的塑造性,在艺术家的手下化为神奇。如果说顺应泥性、展示泥性是陶艺之美的一大属性和陶艺家应遵循的规律,那么迎接挑战、展示人类技艺和智慧的另一种极至也是极富创造性的。正是这种看似不可能的真实给作品带来无穷的艺术魅力。

杰克和斯坦切克的作品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无论是成型工艺还是表现手法,都是以断残的人体作为表现对象,采用超写实的艺术风格。所不同的是杰克的作品更偏向理性色彩,关注人精神深处的真实状态。在略显纪念碑式的结构中,利用分段组合,将真实与荒诞、庄严与无助、理想与现实所形成的反差残酷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相比之下,斯坦切克的作品稍微温和一些,他表现的女性人体,初看让人感觉如白色大理石材料,但细看则发现形体表面有一层着落的纹片釉。这种初视与细看所产生的不同变化,让人们惊讶于作者的绝妙之处。半身男人体则像挖掘出土的古希腊雕刻。尤其是身上的圆方几何形图案让人联想起数理逻辑兴盛的中古时期,“岁月”侵蚀所留下的痕迹让人叹服。

杰克和斯坦切克是美国陶艺界升起的新星。众多的个展和联展使他们的影响已经波及美国以外的许多地区,并引起美术界和艺术史学界的关注。他们的作品被国际陶艺博物馆及其他著名博物馆、美术中心、基金会收藏。

道·杰克1986年获阿巴拉契亚工艺美术学院美术学士学位,1989年获芝加哥艺术学院美术硕士学位。曾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宾洲大学州立学院、纽约州立大学、阿佛雷德陶瓷学院任教,现为华盛顿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得尔克·斯坦切克1995年获蒙特威勒大学美术学士学位,1998年获纽约州立大学阿佛雷德陶瓷学院美术硕士学位。

3.国际陶艺外交大使芭芭拉·布朗芭芭拉·布朗现任加州陶瓷和玻璃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陶艺工作室主席,世界手工艺学会会员,美国手工艺学会会员,美国陶瓷艺术教育委员会会员,并担任过加州奥克兰美术馆手工艺部评审委员。她的足迹踏遍了全球69个国家,参加过许多国际性陶艺研讨会。她的住所接待过来自加拿大、英国、挪威、荷兰、俄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伊朗、阿根廷、日本等近20个国家的陶艺家,其中包括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台湾陶艺家阿亮、叶文,以及1999年首届中国陶艺家代表团一行八人。

芭芭拉·布朗出生,成长于宾州。1961年,她随丈夫查理·布朗由美国东部移居到西部。布朗先生是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地勤电气工程师,也是这个原因芭芭拉·布朗得以享受终身免费机票周游世界。

她自20世纪60年代中开始学陶,70年代初又先后在加州福特希尔学院,加州大学圣他克鲁兹分校进修,并获“终身教员”荣誉称号。她曾经先后任教于伯拉阿图文化中心、迪安萨学院、福特希尔学院和桑尼维尔创意美术中心。

1978年,她加入了世界手工艺学会和世界陶瓷旅游及其研讨会项目,到达了中国,泰国,老挝,柬埔寨,瓜地马拉,土耳其和乌兹别克等地。

她的作品大部分为兼有实用功能的,方形或圆形的水器,花器或盘子。作品材料往往以高温烧成的瓷土或炻器为主。黑色是她的作品的主旋律,有的作品上则刷过一道不规则的黄色,或蓝色,或深红色的釉。她的近期作品中有时又将一片不规则的天然石板作为坐垫,增加了作品的自然趣味。就像她的名片上有一个中文“土”字,她的作品中也始终掺和着一种东方文化的影响。

“我的目标是:作为一个陶艺家,要创作一种作品能够表达和平与宁静。通过研究自然的,有机物的造型,我受到了鼓舞和启发。我的作品元素往往来自石头,水器和植物,通过临摹和提炼,使之成为我的作品的一部分,我希望能为我们的世界贡献一点美。”她说。

芭芭拉·布朗的作品曾经被德国、俄国、挪威和日本等地的美术馆收藏,被澳大利亚、英国、台湾等地的陶艺杂志所报道。“芭芭拉·布朗”的姓名更是广泛地在各国的陶艺家口头中传播。她并不精通第二种语言,然而,她的热情,亲和力及对陶瓷艺术事业的奉献精神就是她与国外陶艺家沟通的工具。芭芭拉·布朗无愧为一位国际陶艺外交大使。

4.阿诺·辛莫曼阿诺·辛莫曼1954年12月生于纽约州,1979年毕业于纽约阿佛雷德大学,并获陶艺硕士学位。他是以建筑和公共艺术中的陶艺作品而获得声誉。他最著名的作品应属陈列在纽约州伊佛森美术馆入口前的系列巨型作品,这些自由站立的高大陶塑由于充满着阳刚之气而略带侵略性。他创作的最高作品高达20余米,可见其陶塑及组合技艺的高超。辛莫曼大学毕业后在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旅游考察,使他感受到各地独特的建筑风格,并将他对建筑的敬意转化到作品上。

所以,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纪念碑式的力度和建筑的量感。

他的容器形作品、柱形作品、拱形作品及壁饰作品都是以缠绕着的如肌肉般鼓胀的形状作基本装饰,配以点、线、面的穿插组合,使作品充满着生生不息的动感,并蕴含一种温和的野性。他的作品极易让人们联想起古代氏族的崇拜物,图腾的象征性,增加并延伸了人们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想像力。

这正是辛莫曼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