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李斯特生平与作品鉴赏
15650600000011

第11章 交响诗赏析(2)

这是在回忆宫廷舞会的宏大场面:风流倜傥的青年,珠光宝气的妇人,翩翩起舞的人们。在舞蹈性的旋律中,小提琴和大提琴又奏出了塔索的主题。这主题时隐时现,仿佛是在告诉人们塔索也来参加舞会了。他神情高傲而悲哀,仿佛预感到将有不幸之事要发生。这时,乐曲开始时的主导主题又出现了,仿佛是提醒人们注意诗人悲剧性的命运和坎坷的一生。至此,完成了音乐的第一部分“悲哀”。

乐曲的第二部分“光荣”表现了塔索在罗马受到的荣耀,现在,凯旋的时刻来临了。音乐一开始便用铜管乐器的号召性和弦与弦乐器的光辉的齐奏乐句,预示即将出现的是胜利的欢乐场面。李斯特在这里虽然还是采用了那首忧郁的主导主题,但配器和速度的改变使它具有欢乐的气氛。“悲哀”再见吧,“光荣”正向你走来,乐队以其壮观的音响,表示人们为这位伟大诗人塔索戴上光荣的桂冠,庆贺正义这一崇高思想的伟大胜利。

全曲在欣喜若狂的凯旋欢呼声中结束。

玛捷帕

李斯特的交响诗《玛捷帕》是根据雨果的长诗《玛捷帕》来创作的。

1821年李斯特创作了给钢琴演奏的48首练习曲。1839年他又将其中已出版的12首练习曲重新整理修改,将它们又写成24首钢琴大练习曲重新出版。1847年李斯特又将其中的第四首取出,并以“玛捷帕”为标题单独出版,并将它题献给雨果。

这首钢琴曲《玛捷帕》在音乐内容的构思上与雨果及拜伦等其他作家所写的传说故事基本相符,只是在结构上稍有改变。1851年,李斯特开始将这首钢琴曲改编成交响诗,并在终曲中增写了新的哥萨克主题,这样,交响诗在篇幅上就比钢琴曲更大。交响诗《玛捷帕》最后完成的时间约在1854年春。同年四月,在为魏玛宫廷管弦乐团募集基金时,进行了首次演出。

玛捷帕是乌克兰的民族英雄,曾在波兰国王约翰·卡基米鲁的宫廷里当仆人,因与其贵夫人有接触被贵族发现。贵族们将他脱光了衣服,用一匹马拖向荒郊野外。后来,奄奄一息的玛捷帕幸遭解救,又当上了哥萨克士兵。由于他勇敢、办事认真,后来成为哥萨克的司令官。这个故事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英勇气概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李斯特自小就喜欢玛捷帕的英雄行为和坚毅性格。在这部交响诗中,他揭示了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苦难走向胜利的普遍规律。

音乐在有节制的小快板速度开始。在管弦乐器斩钉截铁奏出的强和弦后,弦乐器在小调上继续奏出突进的三连音音型,表现了玛捷帕被贵族缚在野马上任其日夜奔驰在荒野的情景,残酷的刑罚使他疼痛难忍。

不久,在这个音型的上面,出现了木管上行的动机,继而又加进了由大管和大提琴演奏的与之相冲突的可怕的下行动机。然后音乐逐渐增加力度,当达到顶点时,铜管以强烈的主题刻划出玛捷帕刚毅的性格。

乐曲仍向激烈可怕的程度上发展,忽然其中又闪现出鲜明、反映玛捷帕性格的主题。人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尽管玛捷帕遭受着无限残忍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不一会,疾驰的突进渐渐慢了下来,经过几个昼夜,人马都筋疲力尽,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倒下了。木管奏出了非常柔和的旋律,然而其中夹杂着反映玛捷帕刚毅性格的主题。最后这个主题经过变形,静静地消失在定音鼓声中,第一部分结束。

简短的第二部分以行板的速度开始。在弦乐和木管声部奏出了断断续续的半音化的短小旋律。这个旋律表现了饱受折磨的玛捷帕奄奄一息的形象,第二部分结束。

第三部分在突然响起的小号的号角性音调中进入。这是哥萨克士兵的进军号,玛捷帕九死一生,得救了。在这部分中,描述了玛捷帕的复活与胜利。雄壮有力的玛捷帕主题第一次在D大调上完整地呈示出来,鲜明地刻画了玛捷帕的英雄性格。

从这里也可看出李斯特在许多交响诗中所表现的“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苦难走向胜利”的思想。

最后,乐曲在激昂的高潮中结束。

匈牙利

这首是李斯特创作的第九首交响诗,作于1856年。在这首交响诗中,作为创作具有匈牙利民族风格交响诗的一个尝试,李斯特运用了许多匈牙利民间音乐素材,并以此来表达匈牙利民族的欢乐与痛苦、斗争和胜利,激愤与悲叹。音乐中缅怀匈牙利的饱经沧桑的悲壮的历史,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这首作品1856年初由李斯特亲自指挥在魏玛首演获得成功。1869年李斯特重返匈牙利时,在他的作品音乐会上,由匈牙利音乐家艾克尔指挥又一次演奏此曲,受到匈牙利人民的热烈欢迎。

乐曲以一个短小的引子开始,在圆号和大管上奏出一个半音上行的哀伤的音调。与之紧相呼应的是在低音大提琴上演奏出的一个阴沉、忧郁的下行动机。

音乐仿佛是在描绘长期以来遭受外族蹂躏的匈牙利人民的哀叹。随着这些哀叹声,音乐继续发展,越来越紧张,最后终于迸发出来。然而,这种迸发是一种痛苦的申诉,充分地表现了匈牙利民族的深重灾难。随后,音乐逐渐沉静下来,仿佛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

这时,传来一首威武雄壮的进行曲音调。英雄的匈牙利人民终于不甘屈服,奋起反抗了。这个进行曲的音调取自李斯特1840年创作的《匈牙利英雄进行曲》,它充满着民族的自豪感,并在音乐中不断地反复,并衍生出新的主题,有力地表现了匈牙利人民不屈的斗争精神和气势。

但是这种斗争并没有持续很久,随之而来的是引子中的哀伤音调在木管声部出现,并交替到英国管和圆号声部。最后又由竖笛奏出,这些乐曲的忧郁的音色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感受,仿佛表现在斗争失败后,匈牙利人民在孤寂的荒野中哀叹。

但是,失败是暂时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威武的进行曲又多次反复出现,并直接与哀伤的引子音调对应,形成一种复调结构,仿佛表现了匈牙利人民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的艰苦的战斗历程。

随之而来的音乐表现了人们对胜利、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向往与祈求。这时出现了一段动人的小提琴独奏,所采用的是吉卜赛音乐,这段富于即兴性的音乐,象征着作者心中的祖国。随着乐队层次的加入,这段音乐变得越来越激烈、热情,进入了一个由铜管和定音鼓奏出的庄严、有力,充满光辉和英雄性的快板段落,仿佛是预告着胜利的必将来临。但是,真正的胜利的来临需要经过许多的挫折。在这之后,音乐中又交替出现前面威武的进行曲以及引子中哀伤的旋律。时而战鼓齐鸣、奋起激战;时而哀声四起,痛不欲生,表现了匈牙利人民在反抗外族侵略和统治中不畏强暴、不怕挫折,斗争到底的坚强性格。

终于,胜利的欢呼声响彻云霄,乐队的全奏有如排山倒海之势,奏响了胜利的凯歌。乐曲在匈牙利人民最终走向胜利的欢呼声中结束。

英雄的葬礼

这部交响诗是李斯特13首交响诗中的第8首,但它却是酝酿最早的一首。早在1830年,法国资产阶级的七月革命就曾给李斯特带来极大的震动。当时他就曾想创作一部《革命交响曲》,用音乐来表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壮丽场面,但最终未能完成这部作品,只留下了一个创作大纲。十多年后的1848年,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处高潮,他又开始再一次创作这部交响曲。计划写5个乐章,《英雄的葬礼》是其中的一个乐章,到了1849年10月,匈牙利的独立战争在奥、俄两国反动封建势力的夹击下,惨遭失败。革命将士被残酷镇压和杀害,其中有9位起义将军。著名的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也在这次革命中丧生,在烈士中,还有不少人是他的朋友。那段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噩耗传到居住在魏玛的李斯特那里,这些使他极为悲痛,在这种忧国、忧民、思念故友的沉重的心情下。他把《英雄的葬礼》这个乐章作为一首交响诗来单独创作,以此来悼念在匈牙利独立战争中牺牲的那些烈士们。

李斯特在这部作品中,怀着悲切的心情,描绘了革命的失败给人们带来的感受,表现了反动统治者对革命者残酷镇压的恐怖场景和牺牲者的痛苦。李斯特曾在总谱序言中写到:“这是一种倒塌在瓦砾堆上的被破坏、被蹂躏的景象,一种继灾祸而来的声音,音乐在模仿经历恐怖事件时所发出的那种可怕的呼号以及阴郁的场面。”作为一部对革命事业倾注了无限同情,并直接反映了当时欧洲最重大的革命事件的大型音乐作品,《英雄的葬礼》这部交响诗是不可多得的代表之作。

乐曲一开始是一个阴沉而恐怖的引子。小鼓在微弱的震音中随着锣和定音鼓突然袭来,造成了一种极端紧张的气氛,长号随之所发出的粗暴,撕裂般的叫喊,宣告了令人震惊的噩耗的到来。随之,由弦乐器声部奏出了第一主题。

这是一支沉重而又冷酷无情的旋律,用一种葬礼进行曲般的节奏,表现了人们遭受残杀的冷酷现实。接着哀伤的第二主题又流淌出来。

音乐仿佛是对依稀往事的回忆,又像是在诉说今天的痛苦和对命运的叹息。

突然,音乐中出现了哀嚎狂叫的音调,仿佛天旋地转,表现了人们失去了亲人们的那种捶胸顿足悲痛欲绝的神态。在这之后所出现的第三主题在性格上与上述的主题完全不同,它温暖、明亮而抒情。

音乐仿佛是对死者的无限怀念,悠悠思念之情飘向天国,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

突然,出现了和马赛曲极为相似的曲调,这个曲调由法国号、木管、长号在定音鼓坚定的节奏伴奏下奏出。音乐变得威武雄壮,像是表现烈士们在浴血沙场,跃马挺进,前赴后继的壮烈场面。

随之,这个进行曲的音调有如军号一般响了起来,形成了全曲振奋人心的音乐高潮。之后,噩耗般的第一主题又出现了,把人们拉回到悲惨的现实中来。

但是,受压迫的人们不甘心永远失败。于是,第一主题逐渐脱离了原有的那种阴郁和恐怖,变得越来越明亮有力,并如刚刚出现的第三主题重叠在一起,形成又一个高潮。仿佛表现烈士们虽死犹生,其斗争精神,激励着生者继续为独立而奋斗。

在音乐的最后一个部分,音乐逐渐平静下来,主题倒装出现——先出现第二主题。后出现第一主题,但变得短暂而简略,似乎是悲伤的人们已经声嘶力竭,欲哭无泪。

这时,远处传来众赞歌合唱的音调,仿佛是人们在祈告上苍:“安息吧,烈士们!”音乐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