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中国园林
15651900000010

第10章 山石品评

“天地初不足,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鏊足以立四极。”(晋张华《博物志》)。“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在我国流传已久,它一方面寄寓了先民企图征服自然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与先民在幻想中把自然物加以神化并进行崇拜的原始意识有关。在先民的原始意识中,山具有神性,是天神在人间居住的地方。《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而石为山之所产,无形之中也就带有神的“灵性”,何况“石者,金之根甲。石流精以生水,水生木,木含火。”(《博物志》)。石是金、木、水、火产生的本源,也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要素,这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古代,必然在人的精神与心理上产生影响。所以,“女娲练石补天”的神话传说,伴随着石崇拜这一“有灵论”的意识,而在中国古代文化心理的长河里积淀了下来,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从有“灵通之意”的仙石迸裂出石猴写起。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从女娲补天剩下未用而弃于青埂峰下的一块石头——“形体倒也是个灵物”写起。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山、石的审美心理。

我国地域辽阔,山石资源极为丰富。“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山海经》)。《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所记叙的四百四十七座山中,大多数的山均产矿物玉石,其种类之多,不胜枚举,如金玉、水玉、白玉、苍玉、玄玉、藻玉、瑾瑜、青碧、石夫石、金石、青、丹、博石、采石、石涅、青石、磬石等。众多的石头产地,为石头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坚实广泛的物质基础。

石之形状,虽千奇百怪,不可言说,但都是由于风吹浪激、日晒雨淋,历经多年而缓慢生成的。它是大自然的精心杰作,可谓鬼斧神工,巧趣天成。石头具有坚固耐久的物质属性,一些怪石名品,本身就有其古老而漫长的历史。故而,中国人总是把“石”与“古”紧紧地挽结在一起。“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而成功乎?然而一成不变以来,不知几千万年……”(白居易《太湖石记》)。“石含太古云水气;竹带半天风雨声。”(上海豫园联)。名石体现了选物者的意匠经营,涵茹着太古的历史意蕴。所以文震亨在《长物志·水石》中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这一园林美学名言,概括了这样一种园林审美现象,即人们面对奇石名品,往往会萌发怀古之思:想到它形成的自然史,想到它和历史上某一名人的关系,或读石上的古题刻而感叹沉思……,这就是“石令人古”

的审美体验。

“天地至精之器,结而为石”(孔传《云林石谱序》),“地以名山为之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之毛,土为之肉。”(《博物志·地》)“石者,天地之骨也。”(郭熙《林泉高致》)。骨,这是对石之坚固的物质属性所作的美学阐释。人若无骨不能立,园林无石则不能成,石是园林之骨。园林中的石是造景、构园的重要材料。砌筑池岸,修建花坛、蹬道、汀步,制作雕塑,石刻以及建造各类建筑都离不开石。而形体俱佳,布置得当的石景,或堆叠而成的假山还可成为园林中的主景,控制整个园林景观。

构石为山初见于汉代,而特置奇石,堆叠石山则是从唐代开始的。牛僧孺“洛都筑第归仁里。任淮南时,嘉木怪石,置之阶廷,馆宇清华,竹木幽邃”(《旧唐书·牛僧孺传》)。他的僚属“多镇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年间,累累而至。公于此物,独不廉让,东第南墅,列而置之。”(白居易《太湖石记》)。李德裕平泉山居中怪石名品众多,有“日观、震泽、巫岭、罗浮、桂水、严湍、庐阜、漏泽之石”,“台岭、茅山、八公山之怪石,巫峡、严湍、琅王牙台之水石”,“仙人迹、马迹、鹿迹之石”,令人眼界大开,神思不已。白居易本人亦好奇石,“罢杭州刺史时,得天竺石一”,“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后将二石置于履道里宅园中,自言“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池上篇》)。又如张祜“性嗜水石,常悉力致之,从知南海间罢职,载罗浮石笋还”(陆龟蒙《和过张祜处士丹阳帮居·序》。爱石、赏石之盛,还可从许多诗人,如姚合、皮日休、陆龟蒙、吴融等人吟咏太湖石之诗文中见出。一时间,奇石独置庭园,小石制为盆景,叠石构山“百仞一拳,千里一瞬”(白居易《太湖石记》),成了社会的风尚,文人的雅事。此风相沿,历代不衰,从而形成了中国园林中特有的“以石代山”,“一峰则太华千寻”的园林审美文化和造园技法。

品石,是伴随着置石、赏石而兴起的一种文化现象。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说:“石有聚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石次焉。”他把太湖石定为最上品。太湖石在园林中运用最为普遍,这与太湖石玲珑、嵌空的形态有关。计成在《园冶》中曾这样论述道:苏州府所属洞庭山,石产水涯,惟消夏湾者为最。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势。一种色白,一种色青而黑,一种微黑青。其质文理纵横,笼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坳坎,盖因风浪中冲激而成,谓之“弹子窝”,扣之微有声。……此石以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下,装治假山,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

这是对太湖石的质、形、色、声以及成因、用途等所作的品评。

除太湖石之外,园林中还有众多的石材。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收石一百余种之多。明代计成《园冶》中也列石十余种。文震亨《长物志·品石》中还论及灵壁石与英石,“石以灵壁为上,英石次之。……大者尤不易得,高逾数尺者,便属奇品。小者可置几案间,色如漆,声如玉者最佳。”品石着重于石之种类、大小。品石以“瘦、透、漏、皱”作为标准,导源于宋人杜绾的《云林石谱》。《云林石谱》评赞英石,提出了“瘦、透、漏、皱”四个字,这实际上是提出了品石的四个审美标准。此说影响甚大,李渔于《闲情偶寄》中谈到:“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可见这一标准已为人们所认可。除此之外,人们还提出了诸如“痴”、“丑”、“巧”、“拙”等标准。

瘦,石无所谓肥瘦,肥瘦是对人体美的品评,例如“燕瘦环肥”。评石曰“瘦”,实际上是把对人的品评移来品石。“瘦”是对石的总体形象的审美要求,即“壁立当空,孤峙无倚”

(李渔《闲情偶寄》)。它好似亭亭玉立的淑女,高标自持的君子。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符合“瘦”这一标准的名石很多。苏州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无不具有清秀、挺拔的“瘦”之风貌。岫云峰瘦而多小孔,瑞云峰瘦而多大孔,冠云峰孤高而特瘦,漏皱而多姿,三峰之中尤以冠云峰为最。

“透”、“漏”,其解释历来有所不同,原因在于二者有相似、相通之处,故难以明确区分。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作了这样的阐述:“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其实,“透”是指通过、穿过之意。用于品石则指石孔相通透。唐韩愈有:“蒸岚相氵项洞,表里忽通透”之句。“漏”是指窍、孔穴。《淮南子·修务》曰:“禹耳参漏,是谓大通。”

“参,三也,漏,穴也。”用于品石,主要强调石上有孔穴。孔穴有透与不透二种,“透”

是“漏”的属性之一。冠云峰通体上下布满孔穴,在阳光的照射下,层次分明,明暗突出,空间感极强。在石的上部有一个通透的“石孔”,这是全石之精华,绘画中有“画龙点睛”

一说,品石上也可借用。此穴即为此石之“睛”,没有它,石之空灵不能达到“神”、“妙”的境地,所谓“塞极而通,偶然一见”(《闲情偶寄》)正是此理。总之,“透”、“漏”

之石表现的是孔窍通达、玲珑剔透之美。

石之“透”、“漏”,不但赋予三维空间的实体以嵌空玲珑、丰富奇特的外形表现,而且还使石之整体的立面造型变化多端、奇幻莫测。这种空灵而变化的奇幻之美,还富有透气通神之妙。《淮南子·精神训》云:“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太湖石上形状各异的大孔小窍,也可以说是“精神之户牖”,它使沉重、坚固的石体虚实相参、阴阳开合、气息流通,从而使石之形体兼有形、神二质。

在我国古代园林史上,具备“透”、“漏”之美的名石亦不少。就现存园林的名石来看,首推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这一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漏下来的奇石,高达一丈有余,形如千年灵芝,通体都是孔穴。据说,在下面孔穴中焚一炉香,上面各孔穴就会冒出缕缕轻烟;而在上面孔穴中倒一盆水,下面各孔穴则会溅出朵朵水花,可谓极尽“透”“漏”之妙。

皱,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皴法有关。在古代画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是皴也,开其面”(石涛《画语录·皴法章第九》)。“依石之纹理而为之,谓之皴。皴者,皱也,言石之皮多皴也”(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作法》)。可见,皴即是皱。在园林中,皱就是石面上的凹凸和纹理,也就是计成《园冶》所说的“文理纵横,笼络起隐。”(《选石·太湖石》)。对石来说,“皱”的功能是“开其面”,即破囫囵之体,去平面之态,使之立面层棱起伏、纹理丰富。这样,石上的受光面就富于变化,色调就不会呆板,从而使人感到耐看,有趣味。王世贞《山园记》就曾形象地描述过石头的这种“皱”之美:“右方一高峰,文理皴皴若裂,名之曰‘百衲’,其次而卑者,亦如之,曰‘小百衲’。”

丑,是相对于美而言的。以丑品石,由来以久。“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白居易《双石》)。“怪柏锁蛟龙,丑石斗豸区虎”(范仲淹《居园池》)。“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宋史·米芾传》)。关于丑石之美,郑板桥在《题画·石》中写道:“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郑板桥在这里拈出一个“丑”字,而且把“丑”和“雄”、“秀”联在一起,是颇有识见的。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进行了强调和发挥。“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石形之“丑”,实际上是一种让人感到可畏可怖而又可惊可敬的美。在外部形态上,丑石表现为雄、秀、奇、怪。

中国园林强调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的是“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深远意境,故品石、选石、掇山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个重要技法。在《园冶》中,关于山、石就有掇山、选石篇,详细论述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的堆叠,以及太湖石、昆山石、宜兴石、灵壁石、英石等十六种石的选法,从中可以见出,山石对园林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