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未知-化学人生
15654800000005

第5章 罗蒙诺索夫(2)

现在怎样处理这些金属灰呢?应当把它们的重量和金属的重量对比一下。他重新做了这些实验。在封死瓶口前,他先称了称金属屑的重量,煅烧后又称了称烧瓶的重量,然后打开瓶口,再称一称制得的金属灰的重量。金属灰竟比原来的金属重了!

“这些实验推翻了罗伯特·波义耳的观点。原来金属并没有同‘热素’化合,因为容器的重量丝毫未变。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金属灰毕竟变重了。”罗蒙诺索夫又沉思默想起来。烧瓶里是有少量空气的,说不定金属和空气的微粒发生了化合?既然烧瓶中的金属灰增加了一定重量,这就是说瓶里的空气必定减轻同样的重量。只要外面的空气进不了烧瓶,金属的重量就决不会改变!

这可是一项真正伟大的发现,因为有了这项发现,才终于确立了一条化学的基本定律。罗蒙诺索夫欣喜若狂。他想让全世界都能很快知道他的这个重要发现。真应该写首诗来歌颂一番!他向家里飞跑而去。

罗蒙诺索夫早已把花园深处的那座小房子辟为了画室。他看见他的两个得意门生——瓦西利耶夫和麦利尼科夫正在那里埋头工作。瓦西利耶夫俯身在一个木箱子上,挑选着合用的玻璃,麦利尼科夫站在大镜框旁,正往一幅富丽堂皇的镶嵌画上安镶最后几块玻璃。

“好!看来你们快完工了!”罗蒙诺索夫大声说道。

“差不多了。”

“现在我要创作组画——《彼得大帝》。”

罗蒙诺索夫往木箱子里看了看,挑出一些玻璃片,熟练地镶到画板上。这幅镶嵌画在阳光照射下变幻出彩虹般的绚烂色彩。罗蒙诺索夫兴致勃勃地干了起来。

“朋友们,知道吗,我想出一个规模宏大的计划。咱们来拼嵌出12幅大镶嵌画,好装饰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教堂的墙壁上,让彼得大帝时代的重大事件流芳百世。第一幅我已经画出了草图。”

两位助手停下手里的工作,来到罗蒙诺索夫跟前。罗蒙诺索夫取出草图:“这幅画是《波尔塔瓦战役》。骑白马的是彼得大帝。这边是俄国军队和将领们,那边是瑞典人。我觉得,画面相当庄严雄伟。”

“可是这要用很多玻璃呢。我们在实验室做的玻璃恐怕不够用。”瓦西利耶夫说。

“这一点我早已想到了。我们正准备在乌斯特—鲁季查建一座玻璃工厂,到时候自会有很多玻璃供我们使用。”

1735年春,罗蒙诺索夫雇来大批工人。乌斯特—鲁季查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工匠们建造熔炉,砖瓦工人修砌厂房。罗蒙诺索夫预计工厂于冬季到来前即可竣工投产。从乌斯特—鲁季查回去的途中,他经常去探望利赫曼。两位朋友在郊区一座小房子里设了个实验室,房子掩映在枝叶扶疏的绿树丛中,四周是一片绮丽如画的林中草地。

面对攻击

盛夏的一天,罗蒙诺索夫又打算前去拜访这位好友,路上挺累的,顺便想休息休息。由于又晒又热,他感到浑身无力,走进实验室就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利赫曼正忙着装配桌上的一台大仪器。

“从乌斯特—鲁季查来?”“是的。你看你是在做一台新的验电器。对吗?”“对,我们合做的那一台稍微小了点。看起来,我们要想测量天上的闪电,必须有一台大点的。你说呢?”从顶棚上传来一阵嗡嗡声。罗蒙诺索夫朝墙上一看,大声叫道:“哎哟!快来看风速表针,风越刮越大啦!”“嗯,一场暴风雨是无法避免了。”这只风速表是罗蒙诺索夫两年前设计制造的,一直没出毛病,而且相当准确。现在,表上的指针已经升到刻度盘的顶端。风力继续增强。亮起了闪闪电光,传来了第一阵隆隆雷声。“你来的真巧,”利赫曼说。“帮我马上做几个有趣的实验吧。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彻底驾驭这种力量呢?”

利赫曼站在那个大验电器旁,扭动开关。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耀眼的蓝绿色火光闪过,周围立即陷入一片黑暗。罗蒙诺索夫扑通一声跌倒在地,人事不省。等他睁开眼睛,才发现利赫曼一动不动地躺在仪器的碎片中间,已经死了。

罗蒙诺索夫悲痛万分,慢吞吞地走回家去。大雨劈头盖脸地打来,狂风撕破了他的衣裳,他仿佛毫无感觉。利赫曼惨死后,神父们大肆攻击罗蒙诺索夫,称他为读神分子和邪教徒。但他对这种非难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罗蒙诺索夫已写下不少著作,例如:《论地层》、《论热和冷的产生原因》、《论化学的用途》、《论玻璃用途的一封信》、《修辞术》。他的桌上还摆着为撰写《俄语语法》收集到的材料,而他却把这件事搁了下来,继续从事同利赫曼合搞的、已取得初步成绩的科研工作。他坚持电的研究,还动手写了一本新书:《论电的作用引起的大气现象》。他在书中力图说明产生天然放电现象的原因,最早对很多现象作出了解释。他认为空气微粒的转动和互相摩擦可以生电。同样,大团空气不断运动也会生电,从而引起了闪电和北极光。他认为彗星发光同样是电起作用的结果。这是对上述自然现象做出的全新解释,也是向探索这些现象的实质迈出的最初一步。这时他受到另一种思想的激励和推动,又和某些科学院院士展开了论战。俄国急需科学专家。但彼得堡大学培养的人才数量不足。罗蒙诺索夫曾多次发表意见,说明很有必要开办一所新的大学。他还草拟出一份教学大纲,破例废除了神学课。他写道:“神学毫无用处,谁也不需要它。”

1775年,莫斯科大学正式开学上课,这所学校是根据罗蒙诺索夫的倡议,并在他的直接参与下创办起来的。当时莫斯科大学采取了比彼得堡大学民主得多的办学方式,以致罗蒙诺索夫在办起这所大学后受到更多人的指责。这些人深恐罗蒙诺索失声望日著,因此总是对他多方刁难。他们的计谋有时也能得逞一二。例如,莫斯科大学成立两年后,他们提议撤掉罗蒙诺索夫担任的科学院化学研究室主任的职务,另派一人取而代之。他接着又受到一次打击:尽管他身为科学院顾问,却被禁止使用科学院的实验室,逼得他只好在家另建私人实验室。他很快改建了住房,一年后就用上了家里的新实验室。在这里,他不仅研究化学,而且还试制光学仪器。

后来,罗蒙诺索夫当选为科学院地理学部领导人,因而不得不用大量时间钻研地理学方面的论著。他对俄国北部和北冰洋特感兴趣,还研究过极地冰层的形成和分类问题。

得到公认

有一次,罗蒙诺索夫在工作室里正把各种资料标在一张大地图上,这些资料是他过去在西伯利亚进行大规模勘察时收集来的。他全神贯注,竟没有发觉叶丽扎白特走到桌旁,在他身边站下。她笑容满面,喜孜孜的,罗蒙诺索夫感到屋里除他以外还有别人,突然转过身来。

“丽兹海恩,有事吗?”

“亲爱的,有件好消息。”

“你为什么要蹑手蹑脚地走进来呢?”

“我想偷偷看你一眼,亲爱的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名誉院士!”她温柔地回答说。

“不明白,什么名誉院士?”

“什么名誉院士?瑞典科学院的院士呀!从斯德哥尔摩刚来的通知。你已当选为名誉院士啦!”

罗蒙诺索夫一下子坐到椅子上。最后总算得到了公认。随后他跳了起来,开始在屋里踱来踱去:“他们承认了我的成绩。终于承认啦!不过,承认我的不是俄国人,竟是瑞典人!”妻子听得出他的话音里含有一丝委屈的情绪。“有些人认为我们俄国人在文化上低人一等,这种看法在俄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呢?那些盘踞在彼得堡的外国人霸道极了,他们什么时候才不敢盛气凌人地看待我们呢?”

“冷静点,好吗?他们对你并不是这种看法。你踏踏实实地从事科学工作,为俄罗斯增添了光彩。”

“我说的不是我个人,而是俄国学者和俄国科学。俄国人民为全世界培育出多少伟大的奇才!俄国人民也一定能够有自己的科学家。俄国人的才能丝毫不亚于欧洲的天才。我国的政治家应当首先了解这一点。”

3年后,他当选为彼得堡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又过一年,意大利来了通知:罗蒙诺索夫被选为波伦亚科学院院士。

但是这个头衔来得太晚了。恶劣条件下的连续工作和经常的紧张劳动,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几个月后,罗蒙诺索夫终于逝世,时间是1765年4月4日。

罗蒙诺索夫的逝世使俄国科学蒙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他才华横溢,勇敢地进入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领域:他既是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又是冶金学家、物理学家、艺术家。

罗蒙诺索夫处在化学这门科学刚刚形成的时代,敢于打破燃素说的荒谬概念,对化学进行了大量总结,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础。他是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始创者,是带领很多科学家向前迈进的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