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未知-恐龙足迹
15655900000032

第32章 恐龙灭绝的因素

在恐龙灭绝问题的探讨中,不少学者强调的是单一的因素;然而相反的观点却认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地质及化石提供的线索表明,白垩纪的地球上,发生了许多对恐龙来说十分不利的变化。白垩纪中晚期大陆加速分裂漂移,海洋环流变得比先前复杂了;白垩纪后期地壳运动及火山活动加剧;往昔温暖的浅海向后退去,陆地的面积扩大,地势不如以前平坦了;非洲大陆与欧洲相撞;太平洋周围升起了许多大山脉。这一切(可能还有天文方面的因素)使地球的气候转冷了。

植物界的变化更大,白垩纪早期和晚期迥然不同。早期是裸子植物为主;而到晚期时,有花的被子植物则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变化对恐龙来说是灾难性的。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互相关联着的,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深深地影响着恐龙。侏罗纪时盛极一时的蜥脚类恐龙,到了白垩纪却成了“少数民族”,而且种类已更新。我们熟悉的马门溪龙、梁龙、雷龙等均已退出历史舞台,新演化出来的蜥脚类也如日落西山,生命指日可数。

白垩纪前期出现了禽龙,但到后期鸭嘴龙就把它们的禽龙老前辈给淘汰了。鸭嘴龙成了当时数量最多的植食恐龙,因为它们能适应那时的环境。

似鸟龙、甲龙、角龙、霸王龙等在白垩纪后期也纷纷出台亮相。但它们哪里知道,以恐龙为主角的这幕演了1亿多年的史剧,已到了快终场的时候。

化石“档案”告诉我们,白垩纪晚期是恐龙有生以来过得最艰难的时期。由于植物的更替,往日合胃口的食物(蕨类、裸子植物)大大减少。许多恐龙也许曾试图改变食性,无奈被子植物常含有毒素,吃了胃感觉不舒服不说,可能还会引起胀泻或便秘,弄不好还会中毒丧命。

因缺乏可食的植物,饥荒在恐龙群体中蔓延,引起大批恐龙的死亡。饥饿使恐龙的身体素质下降,疾病和传染病乘虚而入,肆虐流行。在加拿大阿尔伯达恐龙公园中,曾发现有300多只刺甲龙集体死在一处变成了化石,死因不明,是不是某种可怕的瘟疫,杀死了刺甲龙?

除饥饿外,恐龙还承受着其他痛苦的折磨。

许多人认为,白垩纪末期大量恐龙蛋化石的出现,意味着当时由于环境的恶化使雌恐龙的内分泌出了毛病,结果生下的蛋多数未能受精,不能孵化。

哺乳动物的不断崛起,也曾对恐龙的下台起过一些作用;但有人说这种作用不是在竞争上,而是在食物的供应上。在白垩纪末的环境巨变中,哺乳动物(还有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也是受害者之一,它们的大量死亡,使靠吃小动物为生的那些恐龙也跟着遭了殃。

也许,6500万年前曾有一颗小天体撞击过地球;但它带来的灾难不过是给已濒临灭亡的恐龙来了一个雪上加霜而已。

总之,这种种的不幸因素合在一起,使恐龙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在白垩纪后期的3000多万年间,它们的数量不断减少,最后终于灭绝。

恐龙灭绝的多因素观点,虽非无懈可击,但与其他种种推测相比,其合理的成分应当说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