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地理学研究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空间利用类型及其地域类型形成过程的学科。社会集团具有不同的类型,起源于特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集团对不同自然环境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居住在世界上的人们有不同的方式生活,他们的民族祖先、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语言、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而社会集团不论大小都占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形成不同的空间布局。社会地理学就是分析研究这些人类社会集团和类型的空间结构的,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地理学主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发展起来,但它起源于20世纪初。法国人文地理学者维达尔-白兰士曾以可能论的观点为社会地理学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早期的社会地理学包括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等方面,曾在农村和城镇的区域分析、城市化趋向、城市网的形成等方面做过研究。他们还研究过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等社会集团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分布和类型及其与地理条件的关系,并涉及文化地理学的一些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的社会变化十分剧烈,使得社会地理学更加重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诸如绘制人口、年龄、性别差异的地理分布图,考察农村人口的文化背景,探索语言、宗教等文化现象的分布和变迁,并对种族歧视、阶级冲突、贫富不均、犯罪以及文化娱乐等问题也有所研究。由于能运用更为精确的地图和计量手段,在工作方法上有所革新,试图对解决的实际问题提供数字分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和其他地理学者倡导下,社会地理学还探讨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发展规律,说明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所进行的扩散和传播。由于社会地理学强调社会因素对形成区域特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即对模式发生兴趣,认为区域特征以一定的生活模式(或称生存形式)作为具体表现,通过模式可以确立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象,比较各个区域的人文差异。20世纪60年代地理数量方法的应用,大大推动了社会、文化现象时空扩散的研究。如社会区域分析在城市生态研究中采用因素分析法等。
此外,有些社会地理学者认为人的行为、决策和行动是以物象而不是以现实为依据的,因此进行了感应地理和行为地理的研究。他们把经验、信息、心理状态、生理条件、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约束都包括在环境这一概念之内,对心理因素的重视超过了对传统的环境因素的重视。有些学者还对特定的社会福利、社会过程或现象采用模型来研究其决策过程和各地区行动模式的分布。前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社会地理学的工作,认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并强调文化景观优化的研究。
行为地理
行为地理研究人类的不同的文化、社会和经济集团、阶层以至阶级对地理环境的行为及其影响的领域。它从人类的心理特征去阐明空间行为类型及其形成因素,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之一。
行为地理须与感应地理结合研究,因为人类是在对地理环境发生感应(或知觉)后,进行判断、选择,从而作出决策,产生某种类型的行为。人们对环境的行为输出是对环境知觉后的反馈。虽然每个个人的行为差异可能较大,但对一定的社会集团的行为统计,却可发现一定的一致性,从而进行客观研究。有些学者认为:行为地理同地理数量方法一样,是适用于地理学各有关分支学科的一种研究方法。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行为地理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地理学在自然地理学中的地位,它综合研究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规律,对正确认识和分析人地关系意义重大,是人文地理学的综合研究方向。地理科学长期以来侧重客体研究,例如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的空间分布规律。行为地理则是以人的行为本身为出发点,或者说是以主体的动态规律为基础,分析主体如何反映客体,又如何去适应客体。现代科学趋向整体化,行为地理把心理学的行为和知觉概念引入地理学范畴,是这种趋势在地理学中的体现。
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地理物象和人类行为始于20世纪初,索尔1925年已注意到经过训练的人可以影响环境。20世纪30年代中,区位论的研究中已注意对行为因素的分析。赖特在1947年提出,行为地理和感应地理的目的是研究个人的知觉与行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1952年,柯克提出了第一个行为模式,将心理学理论引入地理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开始,行为地理研究发展迅速。在西蒙和凯茨的决策论基础上,沃尔珀特提出最适法则,从社会的和心理的过程考虑空间关系。普雷德提出企业家的能力和心理因素的综合对决定企业的区位起巨大作用。戈利奇提出锚点论模式图。段义孚等则从具体地理场所出发研究具体地区人类行为的差异。戈尔德在1980年分析了行为地理的研究结构,提出一种规范模式。
主要研究内容:①居民出行规律。居民对环境的感应可因年龄、性别、居住期限和地点、职业、文化素养、收入、社会地位等而有一定的差别,通过对一定问题的询问、填表、填图等调查,收集不同居民集团的感应认识并编绘不同比例尺的构想地图(又称意境地图),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小区规划的重要依据。构想地图有城内移动途径、城市边界、城市中心、市内分区、地方标志等5个组成要素。②决策行为的地理合理性。包括规划决策人和企业经理的区位决策行为。古典区位论追求的经济最优化未考虑人的心理、行为因素,而区位论的行为学派分析研究不同社会集团对政治、社会、心理、行为偏好等多种因素,做出的区位选择不是最优的决策,而是最适(满意)的决策。③不同旅游环境中旅游者的行为活动层次结构。④特殊环境中人类的行为,包括灾害环境和宗教环境等。灾害可分为影响范围小、强烈而短暂的(如地震、龙卷风、火山爆发等)和影响范围大而持久的(如干旱、淫雨、高温等)两类,洪涝、台风、大风等则兼具这两类灾害的特点。着重研究各种灾害及重复程度对经济生活的影响程度及其引起的感应差别,人们对灾害的经验和行为对策。宗教环境的感应气氛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教规、教义所产生的无形的气氛,另一方面是环境特点、建筑风格、塑像形态和一定的宗教仪式等有形的气氛,一般可分为庄严、清静、神秘、世俗4类。它们对于人们的感应和行为会产生不同影响。
行为地理研究是在地理学范畴内进行的,同时要借助于心理学、行为科学、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
感应地理
感应地理是研究人们对不同地理环境的感应认识特性、形成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领域。由于“感应”一词在哲学和心理学上通称为“知觉”,因此感应地理亦称知觉地理。
知觉相应于感觉而言,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知觉则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经过综合作用后得到的整体反映。人们在对其周围环境的感应(或知觉)的基础上作出选择,然后决定其行为。这种对环境的行为输出是对环境感应作用的反应。人类与地理环境的感应和行为交流过程常常是连续完成的,因此感应地理研究与行为地理研究常常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发展也是紧密结合的。感应地理从时间角度可分为历史和现代两方面。
历史感应地理强调,历史地理学研究必须在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上研究当时人类对环境的感应认识过程。现代感应地理则着重研究居民、旅游者、规划决策人、生活在特殊环境下的人(如灾害环境和宗教环境等)的感应认识过程。
调查居民对环境的感应所编绘的各种意境地图(或称构想地图),是形成和存留在居民脑中的地域格局图式。对收集的样本进行分类、归纳,并使地图的表示抽象化,可编绘出不同居民集团的意境地图。意境地图是在人的空间行为基础上形成的,可成为进一步合理指导空间行为的依据。
规划决策人(包括企业经理阶层)对环境的感应认识决定了他们的决策,不同的社会集团对社会各方面生活所持的态度,也是影响企业选址区位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个地方的运输成本、工资成本都较低,但是该区文化娱乐和社会交往活动贫乏,教育及公共服务条件差,也很难吸引企业到那里投资建设,因为很难吸引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前去就业,而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熟练劳动力,很难长期生存下去。此外,消费者的偏好因素,也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配置。
对旅游者的感应研究有利于设计满足游客行为的各种风景规划,灾害环境的感应研究有利于应付灾害的发生和影响,宗教环境的感应研究有助于解答宗教迷信感应气氛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