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未知-欧洲的自然地理
15661800000008

第8章 自然地理的特征和区域的划分(2)

爱尔兰的地形具有盆地性质,中部为平原,平均高度约60米,但是其中有许多地段在100米以上,还有一些180~300米的丘陵。中部平原主要由水平的石炭纪石灰岩构成,上面覆盖着厚层冰碛黏土。排水不良,地面沼泽化严重。中部平原的周围是不高的山地和丘陵,东北就有第三纪形成的玄武岩台地,在海浪的作用下形成了闻名的“巨人之路”奇景,是爱尔兰的著名游览区。

爱尔兰东北部的“巨人之路”——玄武岩海蚀台地不列颠群岛的气候具有浓厚的海洋性,它四面环海,冬季水面温度比陆面高,再加上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在它的西南和西北面通过,暖流把热能传递给空气,给不列颠群岛带来温和的冬季。1月气温一般都在4℃左右,北苏格兰东部沿海的阿伯丁为3.8℃,伦敦为4.2℃,都柏林为4.4℃,而爱尔兰西南沿海的瓦伦西亚甚至高达6.9℃。

1月5℃等温线从爱尔兰西部、南部,威尔士西部和英格兰西南部通过,在此线以西、以南,已能生长常绿植物。夏季,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南部7月均温可达17℃左右,北部为13℃左右。不列颠群岛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富,岛屿的西部和山地向风坡,年降水量都在1000毫米以上,岛屿东部和背风坡较少。因此,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温差小,降水丰富,而且全年分配较均匀,是不列颠群岛气候的主要特征。此外,多雾也是不列颠群岛气候的特点。雾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海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与岛屿上的冷空气相遇的结果。

由于不列颠群岛雨日多、云量大、日照少、蒸发弱,因此各地普遍呈现过湿现象,沼泽泥炭地和帚石南荒原所占的面积很大,在苏格兰,它们占有该地区总面积的2/3,在威尔士占1/3,在英格兰和爱尔兰岛也占有相当大的面积。不列颠群岛是欧洲森林资源最少的地区之一,现有森林主要是人工林,而且成熟林很小。大不列颠岛的森林覆盖率为7%,爱尔兰岛则更少,森林只占该岛总面积的1.5%。阔叶林一般分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地段,树线的最大高度不超过600米。

潮湿的气候很有利于多汁草本植物生长,在大不列颠岛有大面积的草甸,其中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在爱尔兰岛,草甸更是主要的植被类型,四季绿草如茵,因此赢得了“绿岛”美称。与此相联系。畜牧业成了英国和爱尔兰的主要农业部门,耕作业仅占次要地位。

二、法兰西平原-丘陵区

本区占有法国的大部分,它西自大西洋畔,东至孚日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北与阿图瓦丘陵和阿登高地毗连,南与地中海和比利牛斯山脉为邻。在地质构造上,本区常被称为海西法兰西;地形上以平原占优势,也有相当大面积的丘陵和山地。与不列颠群岛相比,本区各种地形的分布比较有规律,一般分为两个高地(法国中央高原、诺曼底-布列塔尼丘陵)和两个平原(巴黎盆地、阿坤廷平原)。

中央高原位于本区的中南部,是一个由古老结晶岩构成的倾动地块,平均海拔约700米,东南部较高,塞文山平均高1000米左右,西北部的里木森台地只有200~500米。中部的奥弗涅地区在新第三纪和更新世曾发生强烈的火山喷发,形成玄武岩与结晶岩相交替的高原面,高原面上耸立着一些火山锥,其中西桑山高1886米,是本区的最高峰,也是西部欧洲海西褶皱带的最高峰。

诺曼底-布列塔尼丘陵的高度一般不超过400米,强烈的侵蚀作用使它成为一系列东西走向、互相平行的低山,沿岸为沉降型的里亚斯海岸,多岛屿、半岛和岬角。

巴黎盆地是构造性盆地,地表起伏不平,由于岩性不同,它的东部和东南部发育成数列单面山,西部和西北部是平缓的波状丘陵。

西南部的阿坤廷平原南部系比利牛斯山前冲积扇平原,被河流切割,地面波状起伏;向北,地势逐渐趋于低平;加龙河三角港以南的比斯开湾沿岸地区,是平坦而瘠薄的砂质平原——朗德平原。

本区的气候也具有显著的海洋性,但是由于它东靠大陆,南濒地中海,地理位置与不列颠群岛不同,气候也不像不列颠群岛那样单一。这里冬季气温主要由西向内地递减,大西洋沿岸的布勒斯特1月均温为6.9℃,中部的巴黎盆地为3.1℃,东部的南锡则已降到-0.6℃;夏季气温虽然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但是也反映出东西有别,例如上述各地的7月均温分别为17.0℃,18.3℃,19.0℃。年温差自西向东增加的趋势很明显,这说明东部地区海洋影响减弱,大陆影响增强。这一趋势在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上也有所反映。布勒斯特秋冬降水偏多,从10月到翌年1月四个月的降水量就占全年降水量的47%;而巴黎及其以东地区的降水则具有全年各月分配相差不大,但夏秋略偏多的特点。夏雨多是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海西法兰西的东部地区夏秋降水偏多,说明这里的气候已具有一定的大陆性色彩,与中欧的过渡型气候相近。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冬季温和,夏季气温较高,而且雨量也较少,已具有地中海气候的色彩,例如中央高原南面的蒙彼利埃的年降水量为732毫米,其中夏季只占15%。

由上述可知,本区虽然以西欧式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导,但已出现向中欧式气候和南欧式气候过渡的倾向。

本区的植被,主要是典型的西欧阔叶林。法国的森林资源不多,森林覆盖率只有22%,但是在西欧大西洋沿岸诸国中,法国是森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林地主要集中在阿坤延平原、巴黎盆地东部和中央高原;西北部的自然条件与不列颠群岛相似,以草甸和帚石南群落占优势。

三、北海低地区

本区西部和北部濒临北海,南接阿图瓦丘陵和莱茵高地,东部与德波平原区相接。由于平原地区景观具有强烈的渐变性质,给确定本区的东部界线带来了困难。本书以从易北河口经汉堡到不伦瑞克一线作为本区的东界,其原因有二:(1)这一界线接近于1月0℃等温线,与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界相接近;(2)这一界线接近于武木冰期大陆冰川的西界,与中欧平原上两大地貌区的界线相接近。气候和地貌是景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把上述界线作为本区的东界,比较合理。

本区在构造上属于地台结构,地台的基底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时期,或更古老的贝加尔运动时期。在地台的褶皱基底上水平地或微有起伏地覆盖着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岩层,这些岩层主要属于海相沉积。平原的地表形态,与第四纪的地表水活动和大陆冰川作用有关,中更新世的里斯冰期大陆冰川覆盖了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冰川南界位于荷兰的乌德勒支-奈姆根一线,此线以北,地表形态与大陆冰川作用关系密切,此线以南主要与河流的活动有关。

本区地势低平,绝对高度一般都在100米以下,由东南向西北缓倾,西部和北部有许多低于海平面的陆地。根据平原的地势、物质组成和景观特点,本区由沿海到内地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地带:(1)沿岸沙丘带由比利时西部沿海,向东北直到联邦德国北部的东弗里西亚群岛。这一沙丘带的宽度一般为3~4千米,高达10~20米或更高。沙丘带的形成与风和海流的作用有关。西南—东北向的海岸线,与盛行风和海流的方向基本上一致,在它们的作用下形成沙嘴,众多的沙嘴联结成连绵的沙丘带。沙丘带内侧的潟湖,在河流的作用下逐渐成为沼泽地。沙丘带有时也能被强大的风浪所破坏,它的残存部分即成为岛链,西弗里西亚群岛和东弗里西亚群岛就是这样形成的。

(2)滨海低地带也称圩田带,主要分布在比利时和荷兰境内。在荷兰境内,它的最大宽度达到50千米,总面积占荷兰国土的1/4以上。此带以地势低平为特点。在比利时境内,仅高于海平面;而在荷兰,则一般都在海平面以下,鹿特丹东北的亚历山大亲王圩田海拔最低,为-6.5米。圩田区是集约农业和畜牧业的良好基地。在联邦德国北部沿海和易北河、威悉河、埃姆斯河三大河的河口湾,也有许多由人工筑堤排水后开垦出来的圩田,用以放牧和种植蔬菜等。

(3)砂质平原带这是本区所占面积最大的一带。在莱茵河下游以南,砂质平原是近代河流冲积作用的产物。比利时中部平原自中世纪以来就已被开垦,现在已成为集约农业区。莱茵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属于冰碛砂质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贫瘠。而且多泥炭沼泽。全境很少有超过100米的地段。平原低地上生长着稀疏的帚石南群落,高地上的森林,过去为栎林。现在主要是人工种植的松林或辟为牧场。

(4)黄土带在平原与南面海西山地交接的地带是一条不宽的黄土或次生黄土地带。此带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农耕区,种植小麦、甜菜,以及用作饲料的黑麦和燕麦,还有经济作物和水果等。

中欧大区

本区位居欧洲中部,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这里拥有多种地质构造。北部为前寒武纪或早古生代的地台;中部是晚古生代的海西构造带;广大的南部地区属于新生代的阿尔卑斯褶皱带。在地形上,这里既有广阔的冰碛平原,也有大小不等、成因各异的山间盆地或平原;既有地形高耸、连绵不断的新褶皱山脉,也有起伏不大、走向不一的块状山岭。复杂的地形决定了各地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因此本区的景观是多种多样的。

本区由德波平原区、中欧海西山地区、阿尔卑斯区、喀尔巴阡区四个自然地理区组成。

一、德波平原区

本区西起威悉-易北河河间地,东抵涅曼-布格河畔,高度一般为50~200米,奥得河以西大多在100米以下,以东较高。第四纪的大陆冰川作用对本区的地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貌结构具有带状特征,由北而南可以分为五带:沿岸沙丘带、底碛平原带、终碛丘陵带、中央广谷带和南部黄土带。

沿岸沙丘带的宽度不大,而且也不呈连续的带状分布。紧靠着它的是稍有起伏的底碛平原,通常由黏土构成,上面散布着鼓丘和蛇形丘,还有许多面积不大的湖泊,给人以起伏不平的感觉。

终碛丘陵带西起日德兰半岛北部,向南经德波平原北部直达涅曼河的中下游,形成一弧形高地,这一高地带在地形上表现很明显,其高度一般为200~300米。由于几条大河的分割,这条带状丘陵地被分为四段,即:纵贯在日德兰半岛东部的日德兰丘陵,这一段高度较小,普遍在200米以下;位于易北河与奥得河之间的麦克伦堡丘陵;位于奥得河与维斯瓦河之间的波莫瑞丘陵,这是终碛丘陵带的高度最大的部分,最高点达331米;位于维斯瓦以东、涅曼河以西、南的马祖里丘陵。

终碛丘陵带的地形起伏较大,高地、低地互相交错。丘陵地内的许多洼地往往潴水成湖,湖泊的面积一般不大,但数量甚多,因此波兰和民主德国境内的终碛丘陵地区又称湖区。

中央广谷带又称波兰中部低地带,它横贯在波兰整个中部地区,并向西一直延伸到易北河畔。广谷主要由冰水沉积物和河流冲积物组成,海拔高度一般为50~150米,东高西低,地面切割微弱,西部多湖泊和沼泽。从南面来的河流进入广谷以后都有相当长的东西向流程,然后急转弯冲破北面的终碛丘陵带注入波罗的海。

中央广谷的南部断断续续地分布着一条受到严重破坏的老终碛丘陵带,其高度在200米左右。其位置在里斯冰期大陆冰川南界的北面。波兰学者认为,这一终碛丘陵带的形成时代应晚于里斯冰期,属于里斯冰期以后的第一华沙冰期。在中欧平原的南部边缘是由许多盆地、平原和台地组成的黄土带,在老的冰川沉积物上面时断时续地覆盖着黄土,这是北海低地南部黄土带的向东延续,而它本身又向东延伸到乌克兰境内。

二、中欧海西山地区

中欧海西山地包括孚日山、黑林山、莱茵高地(莱茵片岩山地)、哈次山、图林根林山、捷克高原及其周围山地,以及施瓦本-弗兰康盆地、图林根盆地、上莱茵低地等山间盆地或山间平原。

孚日山和黑林山原是一穹窿状隆起,由于莱茵地堑的形成才分为两个对称的山块,山块由南向北倾,南部最高点均在1400米以上,由古老的结晶岩构成,北部结晶岩潜伏在二叠纪和早三叠世的砂岩下面;两山的内侧较陡,呈阶梯状陡入上莱茵低地,外侧是台地形的准平原面,坡度缓。

莱茵高地是一高度大约在400~600米之间的丘陵性台地,呈东北-西南向,主要由早泥盆世的页岩、砂质页岩、砂岩和石英岩构成,北部边缘分布着石炭系含煤层。第三纪时这是一片典型的准平原,第四纪时抬升为丘陵性台地。莱茵高地上的河流(包括莱茵河在内)河谷深切而狭窄,说明这里近期抬升的速度比较快。

哈次山和图林根林山都是典型的地垒山,山坡陡峭,山顶是波状的准平原面。捷克高原是一个盆地性高原,它周围环绕着一系列地垒性山地。东北有苏台德山,西北有厄尔士山,西南有捷克林山和舒马瓦山(或总称为波希米亚林山),它的东南面是摩拉维亚丘陵,高原的内部也是丘陵起伏,只有北部的贝拉河平原比较平坦。

黑林山东面的施瓦本-弗兰康盆地是一内部丘状起伏,边缘分布着单面山的盆地。它与巴黎盆地不同,巴黎盆地是构造盆地,而施瓦本-弗兰康盆地则属于侵蚀盆地,它的地层愈向盆地中心愈老,因此单面山陡崖不是向外,而是朝向盆地中心。

总之,中欧海西山地是一范围相当大的中等高度的古老山地,山不成脉,山的走向也不尽相同,并且有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镶嵌其间。

三、阿尔卑斯区

阿尔卑斯区的范围除阿尔卑斯山脉本身外,还包括它的山前高原,即瑞士高原和巴伐利亚高原,以及它北面的侏罗山脉和它南面的波河平原。

阿尔卑斯山脉西起利古里亚海滨,东迄维也纳盆地,绵延1200千米左右,宽135~260千米,是欧洲最雄伟高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是一条典型的褶皱山脉,它由许多列几乎平行的背斜和向斜构造组成,同时还有规模很大的逆掩断层和推覆大断层。在现代地形的形成中,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的垂直运动,以及以后的强烈侵蚀活动和第四纪冰川作用等的影响很大。

阿尔卑斯山脉的地形,可以归纳为下列四个特点:(1)山势雄伟高峻:阿尔卑斯山脉一般山岭都在3000米以上,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0多座。最高的山峰都是由古老的结晶岩构成,第一高峰勃朗峰(4810米)就是一个古老的花岗岩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