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织成一网绝妙
15667700000010

第10章 京绣艺术(2)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湘绣,即湖南手工刺绣,是湖南人民创造的一种卓越的手工艺品,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中国刺绣通常是用真丝、硬缎、交织软缎、透明玻璃纱、尼纶加上真丝、棉线等为原料绣制的精细工艺品,而湘绣绣品主要用真丝丝线在真丝织物上绣制图案,它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条屏、屏风、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各种绣衣以及宫廷扇、绣花鞋、手帕、围巾等各种生活日用品。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工作之余欣赏把玩一下湘绣工艺品、湘绣艺术品,令人心旷神怡,其中之味妙不可传。居家装饰以湘绣体现品位和个性,穿着古朴典雅而不失现代的手工湘绣服装,给人一种富贵、高雅、脱俗的感受。

三、湘绣特点

湘绣巧妙的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几近200种颜色的绣线和上等丝绸、绸缎,手工以针代笔,巧妙的运用100多种针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刺绣流派。最显著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构图章法谨,画面质感强,无愧于“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绒为颜色”,绣工们大大发挥掺针参色的作用,巧妙地以各种原色花线在质地上参互调合。用于同一色彩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过渡,表达出逐渐变易又混合均匀的色阶,创造了各种绚烂和谐悦目的色彩。用第一号深色线刺绣后,接绣第二号深色时,衔接必须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且不着痕迹,色彩才能和谐。交接搭线不可过长,也不可一线太长,一线太短。这是湘绣与其他绣品针法的基本区别之处。成为湘绣的特点之一。

绣线的运用,粗细相间,色泽有别,兼以适当夸张。湘绣绣工劈线,是一种特殊技能,湘绣的匀薄细腻与这一技能的日益进步分不开。以手指劈线,可劈至2开、4开、8开、16开等。线劈开后,千丝万缕,分辨不出差别,但绣上质地,求得对比统一,突出主题,达到明暗的自然变化,阴阳浑然一体。

湘绣绣线色彩的丰富,是与其他绣种区别的主要特点之一。据《雪宦绣谱》记载,有青、黄、红、黑、白(以上正色)、绿、赭、紫、交、葱(以上间色)9类,88种原色,因其深浅染制成745种不同的色彩。湘绣绣工认为一切物象感光效果未必即能以700余种色彩包括无遗。所以,湘绣用色基本上可称为“有色皆备”。

四、湘绣服装

中华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绸的国家之一,“丝绸之路”闻名于世。同时随之而来的丝绸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因此,丝绸服装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被世人誉为“衣冠王朝”。古代达官贵族为了显示其富贵和地位,在丝绸上绣有各种精美图案,常常利用刺绣来装饰衣、裙、衾、枕等生活用品,美化生活,创造美的世界奇葩。比如皇帝绣有龙,皇后绣凤,文官绣鹤,武官绣虎等,这就是丝绸刺绣。中国刺绣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颇有影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手工湘绣服饰在刺绣行业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公司开发的品种有湘绣睡衣睡袍、湘绣旗袍、湘绣肚兜、仿古宫廷服饰、湘绣裤装、手工湘绣牛仔系列以及湘绣成衣套装等。第十四节 蜀绣艺术“川绣”即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其产地主要集中于成都、重庆、温江、郫县等地。

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最初,蜀绣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

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可见其制作范围之广。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

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复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

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 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肚兜《卖水》蜀绣桌围第十五节 苗绣艺术

苗绣是苗族妇女传统的手工艺品。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是我国少数民族艺苑中的一朵经久不衰的鲜花。

苗家的姑娘个个都喜欢刺绣,每缝过节和约会的时候,她们就会穿上自己亲手绣制的漂亮衣服来炫耀自己的才能,招引小伙子的青睐。苗族的姑娘从孩童时起就开始学绣花,直到戴上了老花镜,她们都是绣花的能手。有些姑娘在刺绣的时候,先用剪刀把纸剪成花一样的图案粘在底布上,然后用各种各样颜色的丝线按图案一针一线地绣;也有些特别聪明伶俐的姑娘,她们不用剪样就直接把花样绣制在底布上。姑娘们绣制的图案少则几十种、多则百种以上,但一般均以花、草、虫、鱼、鸟、兽和万字、福字、双喜字等为主题,其寓意深刻、构思巧妙、形象生动、色彩艳丽。

按服饰部位所需的大小,把绣制好的图案剪成一定的形状缝贴在衣襟、袖口、头巾、脚套、围裙、胸围等适当的地方。这种民族服饰穿戴起来不仅突出了本民族的特色,而且也十分引人注目。

龙这一古老悠久的中华民族的图腾形象,在苗绣中得到充分而且非常多样的记录和描述:不仅有汉族中最为流传的龙的样式的丰富记录,还有鱼龙、鸟龙、蚕龙、猪龙、象龙、蛙龙;甚至双身龙、双首龙,长脚的蜈蚣龙,无脚的蛇身龙,彩线刺出的“花身龙”与花卉枝蔓辉映,簇拥着小人形的双龙腾身而舞;还有与山稀水怪、神人兽物杂陈共处的龙,那长着一对大牛角的龙似出现的最为普遍;而且还有牛角人面的龙婆、龙公,苗人称为央公、央婆,从苗民祭祖大典吟唱的《苗族古歌》中,我们获知央公就是姜央,他与龙、蛇、虎、水牛、蜈蚣、雷公等11个同胞兄长都是由枫木树心化生的蝴蝶妈妈所生,又由枫木树梢化生的鸡宇鸟孵养,于是姜央便成了苗民的人祖,蝴蝶妈妈成了母祖,而龙兄长带领的众兽虫都成为与苗人粘带血缘的先祖。可以想见,龙这个惟一非现实化的形象与苗族的关系是十分久远了。

苗绣花样曾有人说:“中国龙的躯体真正得到随意舒展的地域是在僻远而自由的苗疆” (参见徐炼《中国民间美术》)。在地处祖国西南山区的苗乡,龙,不仅是苗族人民崇尚的形象,而且被塑造得十分玮奇诡谲、栩栩如生。

苗乡的“龙舟节”是闻名于世的。披红挂绿的龙舟头与汉民族的龙头造型十分相像,一样的威武昂扬,但却有一点不同,就是龙舟龙头上生出的那对大牛角,这点与汉龙的异处,我们在同样驰名的苗家刺绣中看得更为充分。

苗族喜爱刺绣就像喜爱唱歌一样,几乎视若生命的一部分。苗族姑娘好刺绣是与传说里的苗民南迁联在一起的,说是有位叫兰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跋涉的路途经历,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亲手绣制的盛装,为的是缅怀离去的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前辈,同时也为了继承前辈流传下的这份美丽,不忘祖业,激励后人。

我们可以先从那化生母祖的神木和孵化母祖12只蛋的鸡宇鸟说起。苗族起源的多种说法之一是“东来说”,这与神木、鸟有关,也与中华民族的上古神话传说相关,说木神句芒辅佐了东方天帝太嗥。太嗥其实是一个以神鸟为图腾的上古氏族,又说太嗥便是伏轰,伏轰与女锅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尽人皆知的,他们传说中的样子便是龙的最初形式,《列子·黄帝》记:“疱牺氏(即伏羲)、女娲氏……蛇身人面”,《春秋纬合诚图》记:“伏轰龙身牛首”,可以说,这些上古的图腾意向在苗族的绣品上反映得非常明显。比如那看似双龙戏珠的绣品,中间却是个人,这人其实就是苗民人祖姜央,而双龙便成了庇护苗民的伏羲与女娲。

现今聚居西南山区的苗人与上古东方氏族的关系还可以从炎黄战争的故事找到根由,说是上古时各行仁道而道不合的炎帝和黄帝发生战争,最终炎帝战败,偏守蛮荒的南方一隅,跟随他的苗民也跋山涉水最后落户在西南山区。又有一说是炎帝这位中华民族的“农神”、“谷神”最后成了管辖南方的天帝,被本是当地土著的苗民认做了自己的始祖。有一点确证了炎帝与苗民的古老关联,就是苗人的牛龙图腾就是传说中的炎帝形象:人身牛首。难怪在苗绣的形象中有那么多的牛角龙形象。

苗族的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上古历史如此密切的缠绕一起,苗族的刺绣不仅热烈奔放,而且蕴意着神秘悠远的篇章。苗绣中的龙更以其丰富的意象与中华民族的开创历程紧密地联在一起。从这些残存着“人神混同”、“人兽混同”、“自然物类混同”的原始思维特征的绣品中我们看到,苗族人民营造出的龙是那样的率真稚气、热烈奔放、神奇壮丽、自由不羁,令观者如醉如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