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织成一网绝妙
15667700000008

第8章 中国刺绣史

一、刺绣源起

中国的刺绣究竟源于那个朝代?由于刺绣作品不易保存,因此极难说清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特别是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证明刺绣在中国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

人们一定会想,为什么会出现刺绣呢?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1.说到刺绣不能不说丝织,可以这么说,是丝织的产生和完美造就了刺绣的诞生。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比之以前更发达,男耕女织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经济特征,几乎家家种植桑麻,从事纺织。由于当时的养蚕方法已经十分讲究,因此所缫出的蚕丝质量很高。其纤维之细之匀,可与近代相媲美。发展到西汉时,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织锦来看,每根纱由4~5根丝线组成,而每根丝线又有14~15根丝纤维组成,也就是说每根纱竟由54根丝纤维捻成。如此高的丝纺水平,同时也推动着染、绣的发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观和更富表现力。

2.社会等级制度的强化和人类审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图形的下裳(裙)礼服,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渐趋成熟,这可从近百年来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这一时期的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二、刺绣发展

进入秦汉时期后,刺绣工艺已相当发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齐郡临淄(今山东临淄)为汉王室设官服三所,织工数千人,每年耗资万万。在前汉武昭之世,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毛织品)”,就连一般的富人也服用“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绨冰锦”,而且坐卧的席子也要“绣茵”,床上帐幔也是“黼绣帷幄”、“锦绨高张”,甚至死后殉葬的口袋也是“缯囊缇橐”。民间如此,朝廷贵族更不待言,他们的宫室以丝织藻绣装饰,以至“屋不呈材、墙不露形”,甚至“柱槛衣以绨锦”,其奢侈程度可见一斑。汉代刺绣的空前繁荣,使刺绣的艺术处理又前进了一大步,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

采桑图·汉到了汉末、六朝时期,中国便开始进入“像教弥增”(佛教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因而兴盛了绣制佛像之风。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北魏的一佛两菩萨说法图刺绣残片一件,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佛像、菩萨、供养人和相应的文字,供养人的长衫上绣有忍冬纹和卷草纹,示意着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贯通,并在刺绣中得到反映。说到这一时期的刺绣,不得不说说三国时期吴王赵夫人的“三绝”——机绝、针绝、丝绝。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孙权尝叹,蜀魏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见壬子年《拾遗记》)。汉末、六朝刺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为今后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意义。

唐宋时期的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由它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正因如此,那些深宅大院的小姐们,刺绣便成了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惟一活动。“闺绣”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明代屠隆在《考磐余事》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由于参加刺绣对象的进一步扩大、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物质条件不同,加上文人们开始参与,刺绣到了唐、宋期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它由日用与观赏两者兼容并蓄,发展到日用与观赏分而治之,特别在观赏方面成就最大,由于文人们的积极参与,使书法和绘画艺术结合得更为紧密,形成了画师供稿、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精品倍增的新趋势。

在唐代苏鹗的《杜阳杂编》中也记载着一位精于刺绣的女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于毛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

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生产的专业作坊。尤其是明代,官府手工业的衰落,却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从缺乏竞争力的官府院落手工艺品,到商业性作坊的专业化生产,加上唐宋期间文人艺人结合刺绣工艺品的巨大影响,刺绣技术和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进入了中国传统刺绣的巅峰时期。出现了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的几个艺术流派,如上海的顾绣、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誉为的“四大名绣”即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

从唐宋到明清,刺绣工艺的发展很具代表性,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运用上,还是针法的多样性和组合运用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文人画师的加入,对仿画的刺绣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竭力追求与书画原作惟妙惟肖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针法的发展与创新。如对色线的处理上出现了把丝线劈成更细的丝缕,使线条的表现更为柔弱和逼真;如在针法上出现了乱针、钉线、圈金、掺针、滚针、接针绣等大量新型的针法,把被绣对象的纹理和结构提炼为一种专门的普适性技艺和针法;甚至采用补笔加绘等技法,使画面的主次结构和轻重表现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三、刺绣评说

一幅好的刺绣作品,除了画面本身的内容外,针法、色彩和两者的组合运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针法是刺绣的灵魂。打个比方说,针法就像雕刻家手中的刀,指挥家手中的棒,丘比特手中的箭。一切鬼斧神工的效果因它而生,一幅幅巧夺天工的画由它而来。针法改变着画,使它变得更加美丽,同时改变着人,追寻着无穷的艺术境界。因此,学好针法,熟练掌握各种针法,自如地组合运用针法,进而探索和发展新的针法,使你的手变得更加灵巧,使你的作品成为千古绝唱,我想这是每个刺绣爱好者的最大心愿。针法就是针在织物上下运动所成的轨迹,各种轨迹的最终组合便形成了赏心悦目的刺绣图案。传统的针法主要有平绣类、线纹针类、钉线绣、刻形针绣、铺绒绣、纳绣、挽绣、打子绣、包梗绣和乱针绣等。现代艺术刺绣除了广泛应用上述针法外,还对浮绣类、凸绣类、拖丝类等作了大量的探索,使刺绣对象的体形和质感有了更新的内容。

色彩是刺绣工艺家借以传达自我情感的主要表现形式,它集中了你的才气、底气和人气,显示了你高雅不俗的审美情趣。正如康定斯基所说:“色彩是能直接对心灵发生影响的手段。色彩好比黑白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一架绷满琴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演奏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反应,带动心灵的颤动。” 现代艺术刺绣主张刺绣色彩的辨色、配色、拼色、接色、转承、过渡、分割和合成,应服从于表现形体的内在要求,服从于外部的客观存在,更主要的是要运用不同的色线材料,通过不同的针法,形成不同的色差和凹凸感,使绣品喷发出勃勃生机。

现代艺术刺绣十分重视针法技巧和用色技巧的巧妙组合运用,强调它的艺术规律性。犹如一个好的烹调师那样,掌握何种火候,什么时候放菜、放调料,该放多少量,适时的起锅,都有一个既原则又灵活的方法。它涉及到人、物、背景、动物、山水和饰物等刺绣的各种独到技艺。

四、刺绣宣言

一种千针万绣的色线油画,具有软浮雕的效果,适宜在任何角度、任何距离欣赏,有着无可比拟的视觉冲击力。

现代刺绣艺术宣言:

1.博采一切传统刺绣之长,突破绣制平面运作的局限,刻意追求具有直感的立体感。传统的刺绣图案仅仅是绣线根据一定的规则在平面方向上组合而成,绣线的起落在平面的垂直方向上没有开合作用,图案的层次由色彩的胀缩、进退、轻重感来决定。现代艺术刺绣从一开始就向这种表现方式提出质疑。现代艺术刺绣致力于探寻新的针法、制造出不同的层面,并继承和发展刺绣中的一切优良传统,来表现事物的真髓和客观存在,突破传统刺绣的平面格局,强调刺绣的立体效果。

2.充分利用现代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成果,强化并发展刺绣工艺品的视觉效果。限于历史的条件,传统刺绣在材料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出土文物到中外馆藏品,从不断变迁完善的各地刺绣风格到现代已具很商品化的绣品,在材料的使用上变化最小。民间工艺家们早已习惯使用丝、棉线,或有少数地方用绒线之类的材料。而对近百年来的新纤维材料、其他种种合成材料置之不理。同时,随着设计类、工艺类、现代装帧类和各种艺术流派的不断兴起,没有加以很好地吸收、利用、改造并创新,致使刺绣的表现力比之于其他艺术品愈来愈苍白,与时代的节奏愈来愈不合拍,无论是艺术价值、商业价值,还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都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准。

3.创造一种千针万绣制成的色线油画和软浮雕,不留任何非刺绣的痕迹,适宜于任何角度和任何距离欣赏。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现代艺术刺绣主张非刺绣莫上画,形象设计和氛围烘托全部由刺绣来完成;尽量少用甚至不用非刺绣饰物;色线布满画面,线条和色块的组合追求艺术的真实,平凸的组合具备视觉上的冲击力;多变的针法、细腻的画面,把作品在各种情况下的观赏性推向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