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贝多芬生平与作品鉴赏
15667800000013

第13章 《合唱交响曲》赏析

一、《合唱交响曲》的创作

构思《第九交响曲》这部宏伟巨作的岁月,正是贝多芬的垂暮之年。那时,英雄的作曲家正在悲苦的深渊中奋击。1814年9月,维也纳会议开始了欧洲封建反动复辟的时代,贝多芬痛苦地叹息:“共和国的精神在满是尘埃的角落里腐朽了。”在窒息的低沉气息下,贝多芬也发出向暴君的挑战,他说:“像这样的家伙,应该首先吊死在第一棵最好的树上。”这时,维也纳的艺术风尚也有了改变。上流社会认为“莫扎特和贝多芬是老学究,只有荒谬的老一辈才赞成他们。”在这种气氛下,贝多芬的朋友和保护人,有的离去,有的丧亡,加上完全的耳聋,清贫的作曲家“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他在笔记本上愤激地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

但是,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是不屈的英雄。他声言,自己要以“有力的心灵去鞭策那些胆怯的人”。作曲家在维也纳的郊外密林峡谷中漫步,他挟着笔记本,大声歌唱着心中涌出的音乐主题;有时忘记吃饭,有时连续三天在森林原野中徘徊,他那满头乱发,犹如雄狮的蓬毛在风雨中飘摇……此刻,他倍感德国伟大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同自己心中的音乐是那样的接近。

席勒的词作表现了19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启蒙的乌托帮式的理想,也就是让全人类实现自由与解放,达到胜利与欢乐。这对法国大革命有着“史诗般狂热”的贝多芬来说,正好合上他所信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和国理想的节拍。经过近十个年头的酝酿与思索,1823年,贝多芬终于谱出了他一生杰作之中的顶峰巨作——《第九交响曲》,表现出亿万人民拨开黑暗,走向光明;步出痛苦,走向欢乐的悲壮历程。正如他在札记中写的那样:“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席勒在1785年写的《欢乐颂》作为当时德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呼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歌。这个响彻在作曲家心灵世界中的洪钟之声,使贝多芬产生了一个艺术上的大胆设想,他要在交响曲这种器乐形式中引入人声,用最富有感情色彩的人声赞颂自由、讴歌欢乐。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古典交响曲中,是一部篇幅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的大型作品。全曲共有四个乐章,作曲家在第一乐章中表达人们在艰苦磨难中的奋斗精神,经过振奋向上的第二乐章和充满抒情沉思的第三乐章,通向最终结论性的第四乐章,在这里,贝多芬用《欢乐颂》作为歌词谱出了亿万人民结成兄弟的时代强音。这部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是一个概括了整部交响曲思想内容的著名乐章,它不但综合了前几个乐章的音乐主题,而且深刻地表达出“用痛苦换来欢乐”的悲壮历程。

二、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庞大的诙谐曲式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响乐中第二乐章为慢板的传统。这一乐章的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的特征,但其中还带有不安的情绪。

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4拍

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整个乐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可以充分发挥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