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心灵文化”与现代科学学术交流会报告修改稿,1991年7月)
“心灵”是中国哲学的术语,意味心态灵明或心境灵通,实际上是指思维器官的潜在认知能力。《孟子·告子》:“心之官则思。”《隋书·经籍志》:“诗者所以导达心灵,歌咏情志也。”王阳明《答顾东桥书》:“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从今天的脑科学来看,心灵与良知都是人脑长期进化出来的潜在功能。通常我们说:多想出智慧,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心灵手巧等等,都是心灵的体现。心灵文化尚无明确的定义,当然也无完整的体系。为了迎接21世纪的科学大革命,日本学术界提出这一问题,很多国家开始研究这一问题,本文从四方面进行探索。
(一)心灵活动的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总的来看,心灵文化主要是精神文化或精神文明的基础:从人文哲学来说,涉及到人性五常,如仁、义、礼、智、信;从自然哲学来说,关系到“道德自律”下的科学构思。五常是中国人伦哲学的基本内容,强调内在修养,与五脏密切相关。经常修养,不仅能使五脏功能协调,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导致神志清明,提高研究能力,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下面讨论心灵活动的四种形式及有关的文化问题。
良知良能:这是中国儒家哲学的基础。在《论语季氏》一篇中,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要求在视听言动之时,心灵深处要仔细考虑相应的行为规范。曾子则重视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精诚内省功夫也可以说是精神文明、心灵文化的基本内容。孟子更进一步分析,认识到人类的心灵深处潜存着四种善良的本性,那就是“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从而建立了良知良能学说,指出人类社会应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从心灵深处推己及人,由内向外的思想是中国人伦哲学的基础。
直觉:当心灵开窍时,对外界有关事物的因果关系,能直接地反应出来;所得到的规律符合同类现象的变化。这些规律并不是事前有所假设,然后进行数学证明而得出的结果。例如牛顿的力学定律,是他观测大量物体运动,而直觉地认识到的;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也是直觉的产物。
超常理智:理智通常是指逻辑思维,超常理智是指创造性的逻辑思维,这是笛卡尔提出来的。他有一句名言,就是“我思故我在”;这与孟子所讲的“心之官则思”是一致的。只是孟由心灵引出伦理,笛卡尔则转向科学研究。为了开发超常理智,笛卡尔也重视心灵修养与精神卫生,提倡道德自律学说。他写了一本类似道德教育的书,名为《指导理智的规则》;基本精神是:逻辑思维形象化,形象思维逻辑化。由此他建立了坐标系的概念以及有关的计算方法;坐标系统概括了运动形象,计算方法涉及到逻辑论证。他认为一根坐标轴不只是用来代表一个点的位置,更能用来代表同类现象的集合。从不同坐标轴之间的关系,可以推证出有关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他建立了解析几何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日本中子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指出:这种培养超常理智的方法,给西欧两次科学大革命,起了很大作用。
悟性:心灵深处的悟性,一般说来是经过长期劳动实践而认知思路深入,到时恍然开窍的感受。关于这点,朱熹在《大学》中明确指出:“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大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实际上揭示了心灵与事物的关系,认知能力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他又说:“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用功日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关于悟性,朱熹有下列体会:
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灵感:感人至深的文学及艺术创作是与灵感伴随而产生的。裴多芬的《月光曲》,令人的感受是:曲外有音,音外有情。王维的《山居四景》,则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令人心旷神怡,超然物外。古今中外引人入胜的诗词书画,大都体现灵感。科学也不例外,例如罗素见到河上的一个独头波,引导科学家测出了心脑电位孤立波及物理学中的孤子。
下面附带谈一下与心灵活动有关的因素。无论在哲学与科学的创建中,还是在文学和艺术的创作中,心灵的活动是很重要的,人心为什么这样灵明,原因当然是很复杂的,从科学上说,是下一世纪要探索的问题。从哲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来说,似乎有内外两个原因。
内因:研究科学或文艺创作的大家,对于所熟悉的业务,都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久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孟子称这种功夫为“尽心知性”;尽心就是收放心而专心致志,知性就是到时知道有关事物的内部规律。《中庸》更明确指出;“至诚无息”,就能“博厚高明”;这说明超常的智能来自超常的用心。
外因:在专心致志的过程中,有时受到外界事物的启发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通常所说的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见流星飞逝,而想到时空的相对性。此外,达尔文经常散步于森林,观察很多动植物形态的特征,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概念。孟德尔每年要在庭院种豌豆;他见到开红花的总是开红花,开白花的总是开白花,结果使他悟出了“遗传理论”。
(二)超常理智对现代科学发展的作用
在上述四种活动中,对于科学研究来说,超常理智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谈一下与近代数理科学发展有关的《易经》的诞生问题。《易经》记载:中国上古有个圣人,智能超常,名叫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系辞以尽言。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伏羲不一定有其人,而是当时心灵文化的象征;因为“羲”字的意义是文化,“伏”字的意义是潜在。所谓立象,就是画“—”以象阳,画“——”以象阴,表示动静两态。所谓设卦,就是先画八卦为内因,再配合外因八卦,共组合成64卦,以象征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所谓系辞,就是构思措辞,对卦象加以说明。这一系列的心灵活动过程,就是对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刻画,也可以看成是心灵文化的一种模式。《易经》这部著作是博厚精深的,实际上蕴含了现代科学的一些哲学背景;在当时的作者,如果没有超常的智能,是不易开创出来的。正因为如此,《易经》的数学框架启发莱布尼兹建立了二进制,以后美国申农博士发展成信息论,现在有些科学家又用于系统科学与混沌理论。
近代科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17世纪,主要以哥伯尼、牛顿等人为代表;另一个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以普朗克、爱因斯坦等人为代表。这些划时代的科学家,为什么在这两个时期集中出现,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之一,汤川秀树认为与笛卡尔总结的、心灵活动的创造性理智有关。在历史上开创性的科学家大有人在,但是他们怎样抓住突破点,又在思想方法上怎样进行突破。这些心灵活动过程,几乎没有一人,把它们写出来启发后人。笛卡尔则为后人开发心灵,研究科学,提供了坐标方法。例如,伽利略很早就把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公式建立起来,从伽利略到牛顿相距时间很长,没有人想到物体运动的原因。后来牛顿悟到这个问题,借用坐标方法,找出空间坐标与时间坐标的对应关系,建立微分概念,由此从直觉上确定了物体加速运动的原因是力的作用,从而建立了牛顿力学的计算公式,并引出能量、动量与质量之关系的重要理论。以后的物理学家参照牛顿力学,研究其他物理现象的本质,先后建立了热力、电磁力、原子能、核能量等一系列理论。
爱因斯坦在25岁以前就想到光速系统上的时空与地球上的时空是否相同。于是他发展笛卡尔坐标,成为4维时空坐标,结果建立了空间收缩、时间膨胀的相对理论;从而揭露了质量与能量的换算关系。这就为研究微观物理学及天体物理学提供了思想方法及理论基础,是20世纪初期科学上的第一个大突破;也是心灵在科学上认知宇宙世界的先驱。
第二个大突破是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的“量子”假说。经典物理学家认为:太阳这个大火球以及一切发热物体的光能量,都是连续辐射的。这一看法与实验不符合,由此激发普朗克另外开辟思路。他想到原子及分子内的带电粒子可以发出光,但是它们不是连续地结成的一个致密整体。结果恍然大悟:各粒子在一定真空间的运动是独立进行的,产生的光能量应该是一份一份地发出的,而是不连续的。这一设想与实验完全符合,因而建立了量子论,为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敲开了大门。这是心灵在科学上认识微观世界的第一步。90年来,已经迈进了几大步,汤川秀树迈进了介子世界,盖尔曼迈进了夸克世界,很多人正想迈进亚夸克世界,最后的一步也许是跨进真空零点能量世界。
(三)开发心灵功能,推动科学发展
从心灵力量表现的形式,及其对哲学与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说,必须大力开发这种潜能,以迎接21世纪科学的大发展。为此,首先必须从科学上认识心灵功能产生的规律,这本身就是生命科学、脑科学、智能科学的大革命。神经生物学家胡柏(D。Hubel)认为:人脑结构是如此的复杂,精神力量、心灵功能不是一下子都能认识清楚的;然而是可以逐步认识的。
(1)发展现代科学,研究心灵功能的机理
发展量子力学,研究意识对微观世界的作用:心灵功能是意识活动的一个类型。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福逊(B。Yosephson)认为:测量电子绕原子核运动时,电子的轨道会受到观测者意识活动的干扰,因而产生测不准问题。从这一点来看,意识具有物质性的作用,从而推知心灵功能也可能如此。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的能量状态的;意识也是一种状态,如何发展量子力学,研究意识状态与心灵功能,是值得考虑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威格涅(E。Wigner)在他的《论身心问题》一书中指出:“过去物理学家不考虑意识作用,是不全面的,应该把心灵与物质结合起来研究。”
发展认知科学,研究人脑智能的本质:良知良能、理智、直觉、悟性、灵感都属于智能范围。认知科学正在兴起,开始用神经生理学、统计力学与心理学,研究人脑的记忆功能,视觉功能,取得很大进展。智能属于人脑更深层次的功能;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是否可以把量子力学引进认知科学,协同研究,有些科学家正向这方面努力。
发展信息科学,研究思维有序化:通常由于内外界的干扰,人脑的意识不容易有序化,但经过身心修养,可以达到有序化。智能可以说是思维高度有序化的集中体现。有些科学家认为“精神温度”达到“绝对零度”,思维可以高度有序化。这就是约瑟福逊所指出的:通过身心修持所达到的顿悟状态。“有序化”意味着“有信息”,因此,发展信息科学用于认知科学,来研究思维有序化,正为一些科学家所考虑。
(2)开发人脑认知潜能,推动科学发展
上面的讨论指出: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其原因很多,但离不开人脑认知潜能的作用;然而心智功能的开发,在于自我严格培养理智。因此开发人脑超常智能,来研究超常智能产生的原因,这是科学前沿的首要问题。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F。Crick)在关于《脑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要了解脑怎样工作,看来还需要有观察脑结构的新技术,研究脑功能的新思路;大脑肯定有某种全面的控制系统。”研究大脑思维的科学家怎样发现这个全面的控制系统呢?现在已经提到日程上来;其终极途径可能是研究人脑里的真空态的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环境被污染,生态不平衡,人口大爆炸,能源日益不足;如何开发新能源是科学的任务。日本与美国,有些科学家另辟思路,开始探索大自然真空起伏波动而产生的零点能量。他们开发心灵,认识到原子内部的真空是自性涨落的,产生的零点能量,使电子轨道作轻微的抖动;这就是物理学中的“蓝姆位移”(Lambshift)。他们又悟到星际之间的真空能量是极大的,然而处于均衡状态,而不易显现;因此要开发这种能源,还必须开发智能,寻找新的途径。
开发零点能源的问题,牵连到对宇宙与生命起源的研究,以及对宇宙世界的开发。中国古代很多哲学早已指出:宇宙生命及人类生命来自“真空”。近几年来英国天体物理学家霍金与苏联林德等人,认为这种看法值得考虑,并开始设想这方面的数学模式。
综上所述,开发人脑智能实际上是推动两大科学发展:一是脑里的真空智能科学,二是脑外的真空能源科学。二者密切相关,可以互相推进,所以心灵文化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四)从心灵文化看人类自性
前面着重讨论了开发心灵功能对发展科学所起的作用,这也有利于我们探索人的自性问题。人能认知科学上的各种各样的艰深问题,足以说明:心境广阔,无所不容;心明如镜,无所不照。由此可知人脑潜在的大智可以认识人心为什么如此灵明。心光灵明能识破千万科学规律是“能照”或“自证”之主;大至宇宙,小至粒子是“所照”或“被证”之物。能直接认识这主客两观所体现的大智就是人的自性,也就是人脑证实“自证”或照见“能照”而潜在的能量。看来科学智能是必然王国,人类自性是自由王国。从心灵文化来看,人类自性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终极实体。
根据以上的讨论,心灵活动表现的形式是客观存在,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起到实际的作用;这是智能高度集中的体现,是人类长期实践而进化的结果。从今天的科学来说,心灵活动的机理是不清楚的。正因为如此,很多国家的学术界开始探索这个问题。认识与实践总是不断前进的,让我们中日双方代表联合起来,共同探索这个问题,迎接21世纪智能科学的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