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生命科学研讨会上发言的补充稿,1989年11月)
现代宇宙学设想:我们今天所能观察到的宇宙,是从当初能量高度密集的物质爆炸出来的,现在仍继续膨胀。宇宙中有很多、很大、很强的发光星体,时时刻刻都在以电磁波的形式,把自己体内燃烧的能量向宇宙星际空间辐射。根据理论计算,今天我们宇宙的温度大致是摄氏三度;这也说明了它在膨胀。
发光星体的周围,有很多不发光的行星。地球这个行星有人类与动植物;在宇宙中的其他行星上是否有生命,尚在探索之中。发光星体的能量辐射到最后阶段时,要进行大爆发,光热的强度比正常情况要大几百倍;那时在它系统内的所有行星,与它一同毁灭。
由此推知:当宇宙系统内所有发光星体的能量都爆发完了时,它的生命就中止了。现代宇宙学又指出:恒星辐射能量时,宇宙的遥远空间,充满无限的精细能量子;这些精细粒子又相继结合形成物质,演化成星体,又诞生很多生命。所以一个老宇宙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新宇宙的诞生。
微生物学指出:生命有机体的内外,由于生机能量的存在,能自发地繁殖很多病毒、病菌;通过药物的杀伤,可以让它们死亡。当生命机体死亡后,自身的生机能力消失,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另一些机体也会自发地繁殖一些小生命。
以上大至宇宙、小至细菌的生灭无常情况,都符合中国哲学关于成、住、坏、空,循环不息的看法。隐序物理学的开拓者玻姆,早年受到印度吠陀哲学的启示,感到宇宙与生命脱离不开生死;而现代的物理学与生物学只能描述生命的显态,不能说明它的隐态,于是他就着手建立隐序物理学的体系。
隐序物理学属于科学前沿,尚未完成体系;但很多设想暗合中印古代哲理的生灭无常论,所以下面把二者并列在一起讨论。
(一)隐序物理学
英国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D。Bohm一直研究整体性与隐秩序(wholeness and implicate order)。早年他受中国哲学及印度哲学关于《自然整体性》的启示,认识到各种物理现象说明了自然世界的层次性;这些层次是不连续的但却又彼此关联,相互隐含,形成一个整体的隐秩序;现行的物理学是显序的,是未来隐序物理学中的特殊情况或近似情况。
在60年代,Bohm在电视中看到英国皇家学院设计的一个奇怪瓶子。瓶子里有一个转动的活塞;在活塞与瓶壁之间有一个狭窄的空间,其中充满了甘油,再从瓶口往甘油里滴入几滴黑墨水。当活塞转动时,Bohm看到墨水滴逐渐隐含在甘油之中,而不见踪迹。当活塞反转时,像魔术一样,原来的黑墨水又展现出来,重新恢复形体,与原来一致。Bohm从此得到一个启示:在一定条件下,秩序是如何隐藏;在另一些条件下,秩序又如何显现。于是他认为:整个宇宙好像一个巨大的甘油瓶,包括意识在内的各种物质单元,在不同的层次中,在不同的条件下,大同小异地表现隐序与显序。各种物质单元是一系列相似而又不同的结构;在一定范围内,某一结构的功能与有关的其他结构是相联的。所以整个宇宙可以看作是无数单元结构与功能交织在一起的整体运动。Bohm与其合作者正在引用新的数学方法,以便表示隐序物理学的一系列规律。
Bohm的隐序物理学虽然尚未最后形成完整的体系,但他的隐序概念已经引起很多物理学家与哲学家的重视。利用隐序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与数学方法,结合认知科学(意识作用)与生态物理学(生态系统各级结构的能量流与信息流),研究包括意识场在内的量子场论,量子跃迁的生物学,以及生命科学,会有一些进展。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隐序物理学与生态物理学是不约而同地涉及巨系统科学;只是前者着重物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后者着重生物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因此二者可以合成一个统一体,放大都进入宇宙系统,缩小都成为粒子系统。各级结构在有关的功能作用下可以成为隐态,也可以返回显态。至于认知科学则直接涉及到意识活动,而意识活动是与物理、生物等现象互相联系的。故讨论隐序物理学不能离开生态物理学与认知科学,这对于研究生命科学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事实证明:意识结构与物质结构各有不同的层次,各级层次呈现一定的功能(包括信息);在一定的范围与条件下,有关的层次各以一定的功能互相作用。把人脑的功能与物质的变化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对于某些物理现象的机理就容易清楚;这就意味着需要把信息科学与能量科学统一起来研究。当然这些根本性的大问题不是一下子都能解决的,相信科学前沿的浪潮,会推动生命科学的研究,逐步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二)生灭无常论
世间一切色法变化无常,由于因缘关系而逐渐演化出胎、卵、湿、化四生。有情众生除有地、水、火、风四大色法而外,又有受、想、行、识四大心法。这些心法都是由于当初一念对于法界真空理体不觉而产生的结果。当初一念不觉,就是根本无明,其中包括三相:
第一是“无明业相”,即一念初动,背离自性真空本体;也就是无明的最初业力所呈现的状态。
第二是“无明转相”,即“能见相”,也就是有能见之功用或主观意念。
第三是“无明现相”,即“所见相”,也就是心中浮现客体的幻象,以及无法说出的各种心影。
这三种业相非常精细,称为“三细”,是当初第一念的结果。它们辗转相生,逐渐演化成复杂的心法;那就是“根本无明”生出的“枝末无明”,称为“六粗”:
认知相——由“三细”缘外境而生“世间智”。
相续相——依认知相而生出的分别、计量,辗转相因,连绵不断。
执取相——由念念相续而产生执著,导致取、舍之念。
计名相——对所执之相,产生语言,称名立目。
起业相——生起各种行为活动,形成业力。
业系相——身心为各种业力所系而不觉,全为无明所覆盖。
按《起信论》的说法,起念就是无明。无明不断产生,逐渐埋藏自性;结果妄心用事,生灭无常。从“心法”来看:刹那之间有生、住、坏、空四相,是谓“刹那无常”;此四相又辗转相生,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称为“相续无常”。从“色法”来看,推广到宇宙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劫。由于因缘作用,此四劫代谢不息,也是生灭无常。
由于心法与色法相互作用,结果不是灵明洞澈,而是混浊阴暗;不是湛寂常恒,而是生灭变化;不是无背无向,而是忽东忽西;不是非浊非清,而是有垢无净。终至自性经历长劫而不能显出。故《唯识论》说:“垢心难净,混若黄河;妄想难收,逸如奔马。历恒沙无量劫,而轮转不休。”
为了返本归元,古人提出生、灭二观:观“无明”生,而“行”生;乃至观“生”生,而“老死”生,这是生观。反过来,观“无明”灭,而“行”灭;乃至观“生”灭,而“老死”灭,这是灭观。前者顺观,后者逆观。二者兼修,对于从自我实证,去探索生命的来龙去脉,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见性问题的讨论
正在发展的隐序物理学,可以统一说明色法与心法的生灭情况。设想宇宙系统好像一个巨大的瓶子,其中有一个抽象的活塞在转动。当活塞未动时,瓶中的真空球层类似于“甘油”。当活塞向某个方向转动时,真空中逐渐显现出物质的“基本粒子”与表示意识的“精细能量”;继续出现“物质结构的层次”与“意识结构的层次”,最后显出“星体、动物、植物、智能生命”。当活塞反转时,各层次的客体逐渐消失。这里的意识结构是三界内智能生命的特征。在物质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就留下了演化过程的信息,为所在的真空而照映。此外各层次的智能生命在进化的道路上,不断摄取外界能量与信息,因而逐步演化出意识结构的层次。
这个例子比绘了,宇宙星系与智能生命可能都是来自真空波动。宇宙中的“大活塞转动”可以看作是“进化力量”,这个力量不是牛顿当初设想的第一推力;第一推力是没有的,如果有,那么它又是从那里来的呢?所以这个力量可能是各种物质单元与智能单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互相作用的自然结果。当初最小的物质单元与意识单元,也许就是真空零点的波动;这种波动是真空本具的属性。现代物理学指出,真空就是最低的能量态。
这个巨大的进化力量为什么不让物质世界、智能生命永远活下去呢?原因是:这个力量是属于物质与生命自己的;物质与生命,从物理学来说,都是由能量体现的。当能量用完时,它们就得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这也是它们自己决定的,不是什么外力的安排。由于各个系统的能量有大有小,所以生命存活的时间长短不一。例如粒子物理指出:有即生即灭的粒子,生存的时间是很短的。宇宙物理学又说明:恒星生存的时间是很长的;内部的能量是在对外辐射,它的能量越来越少,辐射到一定的时期,它就变成一个红巨星,吞并附近的行星而一道结束各自的生命。因此,凡是有形、有相的客体都是不能久住的;古人云: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能久住的,那只能是真空。
上面设想的真空映照,如镜照物,不随外境而波动,可以比作自性。对于我们地球人来说,脑细胞开始形成时,其原子内外的真空就有映照功能,但是脑细胞系统在逐渐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中,又不断接收外界信号。由于声、光、电、化等各种信号的刺激,此系统内要不断激发起“意识波”,从而覆盖“自性真空态”。初始的意识波也许就是第一念无明,或根本无明。
美国著名科学家G。J。罗伯特等人,开始研究意识波。这种波的“能量子”可能比“光量子”还要精细。这种波有粗细不同的很多层次,它们的能量子可能分布在“零点能量子”与光量子之间;零点能量则属于物理真空波。意识波虽然不是今天的物理学所能测出的,但它毕竟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能是被激活的真空波,强名为生物真空波。
意识波既然是一种未知的精细能量波,那就具有物质的障碍性。从唯识论来说,意识本身就是质碍。虽然物理学是从色法立论的,《唯识论》是从心法立论的,极为精细的色法也许逼近心法。这是值得重新认识的一个大问题。
上面借用隐序物理学的方法,比喻了自性为什么为人人本具的哲学观点。为了探索自性的实质,中国哲学的途径是修持,走不可逆的道路,不断平息识浪。古代有些禅宗大德,长期不懈地修持,不断转化八种识浪,最后达到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即第八识的染分似有似无。他们的经验指出:越往深层次入定,意识波的能量越精细。这与原子核内部的层次越深,能量越强的情况是类似的。这说明唯识论将色法与心法相提并论,是符合客观实际而有深远意义的。
当第八识染分似有似无时,仍有一丝质碍,不能见性。只有当第八识染分彻底转化时,自性真空境界才显现出来。这说明自性属于本智、本觉,当未开发时,不显功用;只有有觉悟的行者,长期修持,最后才能见到自性,才成为大智。
对于生命系统来说,科学强调演化,哲学着重因缘。看来各段因缘的总和也就意味着进化过程;所以演化与因缘不能截然分开。生灭无常也是演化与因缘相结合的结果。
上面的讨论自然给出下列问题:
甘油瓶中的墨点的隐显变化,象征生命的无常。活塞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墨点的分子逐渐粘附于甘油而失去色相;当活塞反转时,墨点分子逐渐凝聚而呈现色相。墨点的出没是对无机物说的;然而人的机体死去后不能让他再复活,它的基因信息可能通过遗传而保留;这也就涉及到自性被埋伏的问题。
前六识与六根相关,人的大脑、五脏六腑、五官、四肢停止功能,前六识也就消失。
第八识可能是人脑的信息库,是脑内真空态受激发而留下的叠加波所承载的信息种子,由第七识控制。这意味着隐秩序。既然是“隐”,那就看不见、测不着;既然是“秩序”,那就意味着有信息或“存在”。第七、第八识在人脑里是否存在,这可能是今后脑科学要研究的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