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19

第19章 弋阳腔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江西编号:Ⅳ-5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弋阳县

弋阳腔《珍珠记》

弋阳腔,我国“四大声腔”之一,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在中国戏曲史上,曾与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齐名,被称为“四大声腔”。弋阳腔是南宋末年,兴起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以及地域民俗相融合、“辗转改益”滋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地方腔调,因发源地而得名“弋阳腔”。

弋阳腔以弋阳为中心,主要在江西省内的贵溪、万年、乐平、鄱阳、浮梁、上饶等一些地区传承延续,明代前中期曾流布及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及北京等地。

弋阳腔属于南戏范畴。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剧种。据清代乾隆版《弋阳县志》载:“考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今遂遍满四方,辗转改益,如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 ”

弋阳腔的唱腔结构、伴奏及行当与余姚腔、昆山腔、海盐腔基本一样。据清李调元的《剧话》:“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由此可知,弋阳腔又通称为高腔。《青风亭》剧照弋阳腔又有徒歌、帮腔、滚调等演唱形式,配以锣鼓,气氛热烈,它的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点,深受广大劳动群众的欢迎。

弋阳腔的曲牌,来源于两个方面:出自南戏的曲牌有[鹧鸪天]、[皂罗袍]、[泣颜回]、[驻云飞]、[香罗带]、[红衲袄]、[山坡羊]、[步步娇]等;出自北曲的有[新水令]、[端正好]、[点绛唇]、[寄生草]、[朝天子]、[醉太平]、[快活林]、[清江引]等。它们虽为套曲,但可随心入腔。

弋阳腔的脚色分为小生、正生、老生、二花、三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其唱腔结构最初采用曲牌联套体,演出时仅辅以锣鼓而不用管弦伴奏,演员一人演唱,数人接腔,形成极富特点的“徒歌、帮腔”演唱方式,明代中叶又发展出打破曲牌联套体制的滚调,进一步增强了声腔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弋阳腔显著特色是“一唱众和”,以打击乐和丝、竹、弦、管等乐器配乐伴奏,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

弋阳腔剧目分连台大戏和传奇本两大类,前者包括《三国传》、《水浒传》、《岳飞传》、《目连传》、《封神传》等,后者包括《青梅会》、《古城会》、《定天山》、《金貂记》、《珍珠记》、《卖水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