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02

第2章 昆曲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中央,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编号:Ⅳ-1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湖南省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这是因为很多地方剧种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昆曲的影响。昆曲《桃花扇》剧照昆曲原来叫做“昆山腔”或者直接叫“昆腔”,到了清代后才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可想而知,所以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山腔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昆曲《牡丹亭》剧照昆山腔细腻婉转,向来有“水磨腔”之称。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俞振飞是卓越的昆曲艺术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学修养,又精通诗词、书、画,他不但精研昆曲,同时又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因此他能将京、昆表演艺术融于一体,形成儒雅、飘逸、雄厚遒劲的风格,特别是以富有“书卷气”驰誉剧坛。他深受海内外推崇的代表节目有《太白醉写》中的李白,《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惊变·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阳》中的建文君,《断桥》中的许仙等,演来无不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