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福建编号:Ⅳ-11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屏南县、政和县
四平戏的源头是弋阳腔,又名四评戏、四坪戏、四棚戏、四蓬戏,起初盛行于安徽,明末清初流传到了闽东的政和,在政和县杨源乡及屏南县龙潭乡以历史原貌完整地延续至今。
杨源现保存有清代的手抄剧本《秦世美》和《英雄会》等,剧目继承明末四平戏那些以曲牌联缀体为主的传统剧目,如《苏秦》、《刘文锡沉香破洞》等40多个,还有移植其他剧种的一些板腔体剧目,同时,从当地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出现一些江南小调演唱的剧目。
四平戏唱腔属高调系统,古朴粗放,句末帮腔,一唱众和。后台只有锣、鼓、钹、板鼓四种打击乐器,以鼓为主指挥,音律抑扬顿挫。这与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的“弋阳、四平腔,字多腔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数人接腔者,名为一人,实为众口”的论述完全一致。道白使用一种介于普通话与当地方言之间的“土官话”念诵,俗称“讲正字”。留存下来的四平戏剧本只标注轻重音符而不标注唱腔音符,无谱有调,唱腔完全以口头方式代代相传。
四平戏脚色行当在清代雍正时期已较齐全,表演上生角强调文雅,旦角要求细腻,净角注重粗犷,丑角讲究滑稽,形成四平戏独特的表演风格。其角色分生、旦、净、末、丑、贴(占)、外、夫(老旦)、礼九门十二行当。
四平戏服饰现只保存有清初的戏袍,从其质料来看,比较粗糙,但含有羽毛织物。
四平戏无论是从戏曲发展史还是艺术史上看,都具有极其宝贵的研究价值。现政和县杨源乡民间戏曲舞台上仍活跃着一支四平戏演出队伍,可谓是中国戏坛的一朵奇葩。四平戏较好地保留了明代的声腔艺术形式,被戏剧史专家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