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64

第64章 皮影戏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河北,山西,辽宁,浙江,湖北,广东,陕西,甘肃编号:Ⅳ-91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唐山市、邯郸市,山西省孝义市,辽宁省瓦房店市、凌源市,浙江省海宁市,湖北省潜江市,广东省汕尾市,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富平县、乾县,甘肃省环县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皮影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弦板腔皮影戏,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山西的孝义碗碗腔皮影戏,河北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浙江的海宁皮影戏,湖北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广东的陆丰皮影戏,辽宁的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

皮影戏虽然种类繁多,但区别主要在声腔和剧目方面。影人一般是先将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状后再刻制上彩,其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影人一般分头、身、四肢等几部分,均为侧影,头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着服饰,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演出时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以白纸作幕,以便单人操作。其次为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