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河南编号:Ⅳ-27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周口市
越调是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越调剧照它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的南部、东部,以及湖北省的西北地区、陕西省的东南部分、安徽省西北的一部分、山西省的东南和河北省的南部的部分地区。越调因为它的主要演奏乐器是“象鼻四弦”,所以旧时又称“四股弦”。
越调剧中的人物角色多以“内八角”为主。过去经常表演的剧目有《踢狮子》、《秦琼卖马》、《金蹬救主》、《快活林》、《文王吃子》、《跑马跳坑》等老十八本,以及《一捧雪》、《十王宫》、《乌江岸》、《两狼山》、《乳石关》、《关公小出身》等小十八本。除此之外还有像《打铁》、《卖豆腐》、《挫柱》、《三哭殿》、《摸楼》、《官三怕》、《民三怕》、《送灯》等小戏。在1966年以后大部分越调的唱腔形式最初为曲牌体,清代中叶以后逐渐变为板脸体。其调式也相应地主要用宫调式,一般只在插曲性质的曲牌调子中偶尔采用其他调式来演奏。越调的唱腔优雅纯朴,其板式有诸如慢板、导板、铜器调、赞字、哭腔、流水、飞板、紧打慢唱等,同时具备有慢、中、快、散等多种节拍形式。此外还有吹腔和杂调等形式,例如〔牙牙哟〕、〔娃娃腔〕、〔一串铃〕、〔小放牛〕、〔点绛唇〕、〔潼关调〕、〔阴风歌〕、〔探亲家〕、〔梅花酒〕、〔神童令〕、〔十三哼〕等。
越调的伴奏乐器在文场一般以象鼻四弦为主,后于20世纪初逐渐改造成短杆形式,音弦的定调也随之发生改变,此外再搭配上弹弦乐器月琴,就构成越调伴奏的“三大件”。除此之外的伴奏乐器还有诸如竹笛、三弦、唢呐、笙等。发展到建国以后又增加了二胡、中胡、中阮、古筝、琵琶、大提琴等。越调的武场伴奏则一般以鼓板、手镲、大锣、小锣为主,再配上堂鼓、低音锣,后来又逐渐增加进许多种色彩性、效果性的打击乐器,使其工富有表现力。
越调的脚色行当齐全,包括大红脸、二红脸、文生、武生、大净、二毛、三花脸、正旦、花旦、闺门旦、浪旦、武旦、老旦等十几种,每个行当都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滋生出了申凤梅和毛爱莲为代表的一些著名表演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