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82

第82章 石家庄丝弦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河北编号:Ⅳ-40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它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石家庄丝弦有传统剧目五百多出,《空印盒》、《白罗衫》、《小二姐做梦》、《赶女婿》、《金铃计》、《杨家将》、《花烛恨》、《生死牌》、《宗泽与岳飞》等是其代表性剧目。

丝弦是石家庄最具特色的土产。在戏台上,锣钹咚锵,板胡吱溜,有伴奏的丝弦,红红绿绿的晃荡一些生旦净末,是一个地方剧种,媲美保定老调;而在日常生活中,瓜棚柳伞下,田头水井边,手里忙着各色活计的人们,丝弦差似呼吸的节奏,填补着劳累吁喘的空当,伴随着汗珠的滴落,是清嗓喝咧的民间小调儿,像陕北的“信天游”,像陇中的“花儿”,像没有马头琴陪伴的草原长调。

太行山腔、滹沱方言入丝弦唱词,土得掉渣,野得发哏,也俗得俏皮。土腔土调,被檀板一调教,被板胡一搅和,一如小葱拌豆腐,清爽得对味,鲜气得对色,香美得对口。丝弦的板式简单,将就演唱着的嗓门,也迁就观听者的耳朵。易唱易懂易记,所以对心对耳对性情,都亲热得了不得。麦子黄梢,谷子晒米,或是一场透雨,都会勾引出庄稼人的戏瘾。随便找一块空地,滚来七八个碌碡架起三五块大门板,顷刻戏台搭成。家家户户从粮囤里舀出一升半碗,凑在一起就邀来了草台班子,请闺女叫女婿,鼓乐丝竹敲打得一张张脸上笑纹闪动,准备上台的生旦净末还在描眉画脸,戏台下早有男声女调,从鼻腔里轻轻哼起。

石家庄丝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丝弦音乐属弦索声腔,有各种音乐曲谱五百多支,各类伴奏曲牌一百多种,分官腔、越调两大部分。官调曲牌多为长短句,以[耍孩儿]为代表;越调曲牌多为对偶句,以[三道腔]、[罗罗]为代表。

丝弦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乐器包括弦索、月琴、大三弦、小三弦“四架弦”,武场乐器包括板鼓、大筛锣、大铙、哑钹等。丝弦的脚色分生、旦、净、丑诸行,其表演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较大,刻画人物细腻传神,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