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河南编号:Ⅳ-50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商丘市、濮阳市
四平调由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接壤地区的一种民间花鼓演变而成,迄今只60余年的历史。因它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人便称它为“四拼调”,后改称“四平调”。也有人认为,是根据其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而得名。
四平调流布范围较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相互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河南目前还有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濮阳市范县四平调剧团两个专业剧团。
四平调与二黄声腔很接近,四平调也叫平板二黄,它是从安徽青阳腔的滚调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在京剧传统剧目中除了花脸行当外,其他各行当均有四平调唱腔。四平调唱腔与二黄原板相近,兼备了西皮二黄两种风格的腔调,京胡要用二黄把位伴奏。四平调的板式不多,只有原板、慢板两种板式,而这两种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行进速度上有别。我们把中速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原板,把慢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慢板。
四平调的唱腔和节奏的变化甚为自由灵活,不管多么复杂和不规则的唱词都可以用四平调来演唱,四平调与二黄声腔最大的不同就是上下句的落音十分随意,如,四平调唱腔的上句、下句都可以落在“2”音上,上句又可以落在“6”音上,下句可以落在“1”音上。梅派名剧《贵妃醉酒》基调就是四平调唱腔。四平调与二黄唱腔的连接十分谐和。四平调的旋律委婉缠绵,华丽多姿,适合表达多样的情感。京剧旦角行当的各个流派,都有别具一格的四平调唱段。
传统剧目有《小借年》、《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小姑贤》、《吕蒙正赶斋》等50余出,排演的现代戏有20余出。板式唱腔的名称,诸说不一。根据花鼓戏的板式分为[二四板]、[平腔]、[紧板]、[直板]、[散板]等,基本唱腔通常由4个乐句组成,4句一翻。旦角唱腔近似评剧,小生近似京剧,须生和花脸唱梆子腔。除旦角外,其它角色有时行腔与弦音不一致,最后才统一起来。一般唱完一段时,最后一句留给其它角色唱。伴奏乐器以高音二胡为主,还有笙、笛、唢呐、扬琴、二胡、三弦、琵琶等。
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剧种,《陈三两爬堂》、《小包公》、《哑女告状》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同时,由于四平调从始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人称为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