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09

第9章 评剧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天津,河北,辽宁编号:Ⅳ-51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宝坻区,河北省滦南县,辽宁省沈阳市评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个剧种,在民间又叫“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评剧《杨三姐告状》剧照评剧是我国北方流行的一个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以后又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逐渐发展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脸等行当。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20世纪30年代初,奉天落子时期,又产生了著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还有在北京与白玉霜相对峙的喜彩莲创造了华丽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员在建国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继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继承和发展了“白派”唱腔。 评剧《花为媒》剧照建国后,新凤霞在演出《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祥林嫂》、《刘巧儿》等新戏过程中,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称“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富于华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妇女形象。她还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造了蜻蜒调、凡字调、送子调等新板式,为丰富和发展评剧女声唱腔做出了贡献。

善于表现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以后,不少文明戏演员加入评剧队伍,带来了编演现代戏经验,对评剧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唱腔为板腔体结构,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四种节拍形式组成。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调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

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后来又增加了大瓢胡、贝司、铜管、大提琴、小提琴等。西路评剧的乐队配制为大弦、横笛、鼓、镲、手锣、绑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