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腔北调
15668600000096

第96章 一勾勾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山东编号:Ⅳ-79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临邑县

一勾勾表演

“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由于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称为“一勾勾”。或因它的主弦四弦胡琴而称为“四根弦”或“四音”。 流行地区以临邑、齐河、禹城、夏津、高唐、临清为中心,传播至德州、惠民、济南、泰安、潍坊以及河南省东部和河北省南部。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这种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十分重视,上世纪50年代初组织了第一个“一勾勾”剧团,共十余人。1956年,临邑县兴隆乡四音剧团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西秦》,获“展览演出纪念”奖状。1959年10月,临邑县一勾勾剧团成立,老艺人焦连琨(艺名“三十二坛醋”)任团长,培养出一批学员。1964年,该团参加全省革命现代戏会演,演出《红梅》。“文化大革命”中,该团被撤销。1971年与临邑县河北梆子剧团合并,成立京剧团,至此临邑县“一勾勾”剧团宣告结束。80年代末,在临邑、禹城、齐河一带农村,仍有业余剧团演出。

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种民间演唱艺术,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奏,后来发展成登台演出,并采用四胡为伴奏乐器,发展为戏曲形式,人称“四根弦”。行当有青衣、花旦、胡生、小生、花脸丑等。“一勾勾”戏,演出形式古朴,演员多为民间流散艺人,一般利用春冬农闲季节组织演出。演员白天劳动,如帮工、锄草,晚间唱戏,乡人常称之为“锄草班”,他们也经常在农村集市、节日组织演出。一勾勾来自“一讴吼”。

“一勾勾”的伴奏乐器有:四弦、板胡、笛子;后来充实了二胡、三弦、笙等。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安板、尖板、导板、甩板(也叫“砍头橛儿”);山坡羊、娃儿娃儿等曲调;专业后,又创了一个快板。它的唱腔特点中声情并茂、通俗易懂。男声,粗犷豪放,刚劲有力;女声,迂回婉转,优美动听。唱腔特色是真声吐字,假声托腔和唱字无腔,如说如念,行腔无字,伴奏相随。即,先把字送入人耳,然后行腔一勾,伴奏过门花噪好听,造成和谐的效果。“一勾勾”有传统剧目七十多个,主要有《东秦》、《西秦》、《坐楼杀惜》、《梁山伯与祝英台》、《胡林抢亲》、《三进士》、《女驸马》。

“一勾勾”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音乐风格独特,剧目内容地方色彩浓郁,是花鼓系统较为典型的剧种,具有审美、学术等多种价值。

自上世纪70年代初,临邑县“一勾勾”剧团被强行改为京剧团,许多著名演员流落民间,“一勾勾”剧种就开始败落,如今几乎濒临灭绝。现在“一勾勾”剧团的老艺人大部分都已谢世,能登台演唱的已经寥寥无几。再加上“一勾勾”剧团流传于民间,文字记载的东西很少,唱腔以口传心授为主,如不及时整理、发掘,将会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