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风云
15668800000019

第19章 蒙古族搏克

时间:2006年类别:杂技与竞技

地区:内蒙古编号:Ⅵ-16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搏克”为蒙古语,有结实、团结、持久之意,它是蒙古族“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射箭)之一,属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

搏克是蒙族三大运动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开那达慕,搏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主项。它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体育运动,而确确实实是13世纪我国元朝的缔造者——蒙古族先进文化的结晶。

搏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初期开始盛行,元代广泛开展,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其是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

经过历史的洗礼与磨炼,搏克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创新、与时俱进,逐渐发展成为符合现代文明的先进体育运动项目。搏克的历史发展和规则演变大致可分为“最野蛮、野蛮、文明、现代文明”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处于野蛮的氏族社会中的人类为了生存,在与野兽和同类的搏斗中发展了搏克,当时以“生死”为取胜标准;第二阶段(13世纪蒙古族兴起)和第三阶段(元朝建立),搏克运动开始用于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和文化娱乐,胜负标准从“生死”逐步演变为“双肩着地”和“躯干着地”即负;发展到第四个阶段的当代中国的搏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胜负标准又发生了质变即膝关节以上任何部位“一点着地”即为负,也就是“点到为止”。

蒙古族搏克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骁勇善战和能骑善射著称,有《元史》为证:“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元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明确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能,这三项技能便是蒙古族的“男儿三艺”。蒙古族摔跤的历史较为久远,西安出土的汉初匈奴遗物的铜牌上即有摔跤图案,其摔跤的架式与今天的蒙古式摔跤的摔法十分相似,而且图案还以树和马为衬托,据考证应该是蒙古族摔跤史的重要线索。蒙古族摔跤,起初具有很突出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体力、毅力、技巧等。元朝的帝王十分提倡摔跤运动,每逢举行重要宴会,都要有摔跤手竞技助兴,并像中原历代王朝用武举选士一样,把摔跤定为武举取士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摔跤的佼佼者可以获得很大的荣誉。

乌珠穆沁草原是蒙古族搏克的摇篮。为了把搏克运动发扬光大,东乌珠穆沁旗于1984年成立了摔跤协会,将每年夏天的6月10日定为“搏克节”。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把搏克运动与中国式摔跤融为一体,正式纳入全国摔跤锦标赛中。

搏克比赛竞争激烈

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惯,赛前要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编排,根据报名参赛选手的情况,少则编为32人或64人,多则编为512人或1024人,不能出现奇数。摔跤手有专门的服装,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紧身半袖坎肩),裸臂盖背,“卓得戈”边沿镶有铜钉或银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的银镜或“吉祥”之类样字,腰间系用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策日布格”(围裙);下身穿用32尺或16尺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泽勒”(裤),“班泽勒”外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或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颈上配套五色彩绸制成的“将嘎”(项圈)。它是搏克手获胜次数多少的标志,获胜次数越多,“将嘎”上的五色彩绸条也越多。

搏克对比赛场地无特殊要求,有一块平坦草地或土质地面即可举行。选手们挥舞着壮实的双臂,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姿态的舞步入场。比赛规则简单明了,不限时间,参赛者也不分体重,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负。搏克运动要求选手腰、腿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对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赛手出场前要唱摔跤歌、跳鹰步舞。摔跤歌也叫出征歌,雄浑高亢,以壮行色。歌词大意是:“来吧,无畏的健将们,为了健康入场来摔跤吧。考验我们的意志,较量我们的力量的时候到了!”鹰步舞跳跃又高又快,既是赛前的准备动作,也是壮声威之举。待裁判员发令后,双方先握手致敬,然后便开始交锋。在“那达慕”大会上,数百上千的选手龙争虎斗,扭法盘旋,蔚为壮观。凡参加“那达慕”的摔跤手都有奖。历史上,大型“那达慕”的摔跤冠军曾获得过9种81件奖品,因而声名远扬,荣耀异常。

“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比赛

搏克的大众性主要体现在参加者的资格要求上,它不分年龄,地位、民族、地域和运动经历,只要在额满之前报名都可下场参加比赛,而且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据说,从前偶有外乡过路的乞丐要参加摔跤,也绝对没有被冷落的时候。倘若正好与王爷摔跤手相遇,而王爷的摔跤手嫌弃他,不屑与他较量,照例会宣布乞丐为胜利者。

搏克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摔跤场上,四目炯炯分毫不让,即使是同胞兄弟也不例外。有意输掉,反会被对方视为心不坦诚,不堪交往。一旦某方倒地,都抢先扶起对方,然后共同切磋技艺,友好地互相勉励,洋溢着人与人之间友爱合作的美好情谊,绝少出现因跤场上的胜负而彼此不愉快的场面。如果某个摔跤手以强凌弱,在已经取胜的情况下,还使用过激的摔法,就会成为被大家所不齿的人物。

凡上场参加比赛的人,每人都可得到一份奖品。按照传统,第一名选手将得到一峰白毛骆驼,依次是一匹骏马、一头牛、一只羊、一双马靴等。现在,摔跤比赛第一名经常奖马一匹,第二名奖牛一头。

2004年7月28日,对于已有上千年历史的蒙古族搏克运动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天。上午9时30分,当身着崭新摔跤服的2048名搏克手,同时跳着鹰舞进入赛场的一刹那,蒙古民族搏克史在内蒙古最美丽的乌珠穆沁草原被改写了。蒙古族历史有文字记载以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最多时有1024名搏克手对决。吉尼斯(中国)申报中心的工作人员当场宣布,蒙古族搏克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据统计,西乌珠穆沁旗参与搏克运动的人口约在2万左右,这个数字是西乌珠穆沁旗总人口的近20%。乌珠穆沁草原真正做到了搏克运动从娃娃抓起,草原上的孩子从学会走路伊始,便参与搏克运动。勇敢与智慧结合的搏克运动搏克自始至终努力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和谐的平等关系:对人体而言,搏克追求无比强壮和健美;对社会生活而言,搏克追求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和平团结、和谐友爱、持久永恒的平等和无限博爱的美好关系。这种文化内涵始终贯穿着搏克的整个发展过程。搏克运动体现了对生活的大彻大悟、超凡洒脱。

搏克内涵非常丰富,涵盖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思想方方面面,它不但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也是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搏克历来提倡人人平等,不畏强暴,不欺凌弱小,重在参与。经过参与、交流、拼搏、竞争,达到消除隔阂,忘记仇恨,增进友谊,加强团结,最终达到所有的人高兴、欢乐,皆大欢喜之目的。

全国著名体育社会学家、世界体育社会学学会执委、解放军体育学院教授刘德佩先生指出:“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摔跤。其中蒙古族搏克的竞争意识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竞争意识,又保持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相结合,十分贴近生活。”搏克是一个孕育着深邃哲理和丰富民族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将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介绍给国际体育大家庭,是我们全民族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