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曲艺
15668900000002

第2章 山东大鼓

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山东编号:Ⅴ-4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

山东大鼓,又名“犁铧大鼓”,或作“梨花大鼓”,发源于鲁西北农村,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是北方大鼓的鼻祖。此外,在不同的地区又有“山东调”、“山东柳儿”、“梅花调”、“鼓碰弦”、“犁铧片”、“铁片大鼓”、“怯大鼓”、“何老风”等名称。

据考证,山东大鼓形成于明代末期,至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最初只是敲击犁铧碎片伴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

传说山东大鼓由渔鼓道情的孙赵门衍化而来。清嘉庆年间,孙赵门有五位姓名中均带“山”字的河北籍艺人,即威县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以及临城冯云山,时称“五大山”。自清嘉庆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山东大鼓在冀鲁两省南起聊城、临清,北至德州、沧州的大运河两岸十分兴盛,并形成三个支派。

第一支是以故城县为基点的“老北口”派,向北传至沧州的吴桥、东光、南皮等县。其代表人物是何老凤及其传人董天佐、桑天佑、刘天秀、鲁泰昌、王泰恒、孙泰秋、张泰泉、傅泰臣、刘泰清、周泰喜、王福贞等。“老北口”派的书目多为中篇,主要有《瓦岗寨》、《呼家将》、《包公案》、《刘公案》等;短篇以三国段居多,如《草船借箭》、《华容道》、《单刀会》等;还有本曲种特有的小段如《小黑驴》、《一窝黑》等。

第二支是以南宫县为基点的“小北口”派,代表人物是张凤梧、宋四莫。“小北口”派也分为三支。其一是流行在衡水、枣强、景县一带的一支,当地称之为“怯大鼓”、“铁片大鼓”、“鼓碰弦”。这一支艺人以“莫、振、中、金、田”谱系传代,其师祖是宋四莫,宋收徒李振邦、李振起、刘振湖、阎振庄等,后来这一支派的传人改唱木板大鼓。其二是传至交河、河间、肃宁、献县的一个小分支,在当地称为山东调儿、山东柳儿。这一小支是张风梧、宋四莫的传人。20世纪30年代,在这一小支中出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艺人,其中以献县杨进桢、肃宁石进奎名望最大。这一小支的艺人行艺范围广,除冀中农村外,还进入京、津、保定等大中城市,以及山东、北京、内蒙、东三省的部分城乡。代表书目有《黄爱玉上坟》、《秦琼卖马》、《少英烈》等。其三是传至石家庄的赵县、巨鹿的一支,当地称之为梅花调、山东柳、鼓碰弦等。这一小支是张凤梧的门徒南宫杨老孔、宁晋苏玉堂(二人未排字)所传,该支演唱曲调和书目与张凤梧所传无大区别,曾于20世纪30年代盛行冀南西部地区。抗日战争爆发后,逐渐衰落,几成绝唱。20世纪70年代末,石家庄文化部门对当时称作梅花调的这一小支进行大规模挖掘抢救,搜集整理了一些文字和音乐资料。

第三支是以邢台地区的威县、新河为主要活动区域的“南口”派,该支以“梨花大鼓”之名被叫得最响,又称犁铧片、倒扒口。此派是“五大山”中徐靠山、李明山及其门人发展起来的。徐靠山、李明山均成名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前后。徐靠山门人中的康兴重、张兴本、张兴隆、张兴立、孙春瑜、吴春华、潘春聚等,都是清末民初名噪冀南的梨花大鼓艺人。孙春瑜之徒李利杰、韩利来、吴利祥、赵利俊、杨利忠、陈利江均为著名演员,尤以陈利江名声最大,水平最高,在冀东南、鲁西北地区,被誉为“第一说书响将”,红极一时。“南口”派山东大鼓的演出书目,短篇有《荐诸葛》、《古城会》、《让成都》、《宝玉探病》、《下西厢》、《丁香割肉》、《雪梅吊孝》、《小黑驴》、《小黑牛》等共百余篇,中篇有《李天保吊孝》、《大宋金球》、《海公案》、《五女兴唐》、《响马传》、《丝绒计》等五十余部。20世纪40年代后,梨花大鼓逐渐衰落,许多艺人改唱河南坠子和木板大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冀南地区,专唱梨花大鼓的仅有孙金枝、孙金兰姐妹二人。1958年河北省首届曲艺会演时,孙金枝、赵桂存演唱的梨花大鼓均获二等奖。1979年孙金枝演唱的梨花大鼓《广场思亲》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20世纪80年代初,威县、广宗县和山东宁津县等地均邀请孙金枝举办过梨花大鼓讲习班,培养新人,但收效甚微,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孙金枝去世后,梨花大鼓在冀南几成绝响。

山东大鼓的演唱形式多为单人站唱,也有二人对唱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矮脚小鼓、大三弦和月牙板(也叫梨花片)。演唱时演员右手执鼓槌击鼓,左手操钢板敲击演唱,乐师以三弦伴奏。唱腔属板腔体,一般分慢板(又称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快板等板式。其书目主要是中篇,唱白相间,短段只唱不说。三个支派的唱腔与书目又各具不同的特点与风格。“老北口”派唱腔粗犷、豪放,其开头腔是用头板或类似头板的二板起腔,速度慢,尾音长,板起板落,咬字狠,吐字真,落音重,字密声促,善用顿音,其旋律似说似唱自然流畅,故有“老牛大摔缰”的俗称;“小北口”派的演唱风格,借鉴了一些西河大鼓的技法,较之“老北口”显得巧俏,委婉细腻,善说演“文书”,唱中加叙;“南口”派的唱腔婉转悠扬,曲调华丽细腻,字少腔繁,节奏舒缓。

山东大鼓历史悠久,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它直接促发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世纪后期以来,山东大鼓逐渐趋于衰落,现在仅有少数演员还能演出,亟待扶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