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曲艺
15668900000022

第22章 河南坠子

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河南编号:Ⅴ-20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

河南坠子,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因使用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

河南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从清末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而发展成今天的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的伴奏乐器有专职伴奏者使用的脚梆和坠胡,说唱演员使用的简板、铰子、矮脚书鼓与醒木等。河南坠子的唱腔音乐可归纳为起腔、平腔、送腔、尾腔4部分,在主体唱腔进行中,根据唱词中不同句式的格律,使用三字崩、五字嵌、七字韵、巧十字、拙十字、寒韵、滚口白等唱法,产生节奏和旋律上的变异,表现不同的感情。

河南坠子艺人

伴奏乐器坠胡独具特色,早期开场时都有即兴演奏的闹台曲,热烈火暴,以吸引听众。闹台以后向起腔过渡的乐曲,是速度和力度的缓冲,称为过板,现代都改为前奏曲。伴奏的主要部分托腔,是唱腔进行中的模仿性过门,包括乐句中间的对应性过门、乐汇中间的填补性过门、寒韵(悲腔)中间的吟哦性过门。击节乐器有伴奏员使用的脚梆和演员使用的简板、铰子、矮脚书鼓、醒木等。由道情改唱坠子的多用简板,由三弦书改唱坠子的多用铰子,由大鼓改唱坠子的多用矮脚书鼓,醒木多在说唱长篇书目时使用。演唱方式有单口、双口(或对口)、三口(或群口)3种,并各有适宜的书目。

河南坠子从酝酿到形成,一直在民间流传,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长期以来从道情、三弦书、山东大鼓、琴书等曲种移植、继承了大量优秀书目,以后又创编、积累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书目,有长篇、中篇、短篇200余种,保存了不少流传悠久的艺术精品,如《偷石榴》、《王庆卖艺》、《梁祝下山》等。五四运动以后,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都编唱了不少具有进步思想内容和鼓舞群众斗争意志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整理传统优秀节目、编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改革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河南坠子的创作和表演更加自觉,出现了一大批名家名作,王树德的《黄道翻身桥》、刘宗琴的《李逵夺鱼》、赵铮的《摘棉花》和《双枪老太婆》、宋爱华的《双赶车》等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进入21世纪,河南坠子的生存发展遇到空前困难,艺人锐减,演出很少,急需扶持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