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曲艺
15668900000033

第33章 鼓盆歌

时间:2006年类别:曲艺

地区:湖北编号:Ⅴ-32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荆州市

鼓盆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曲艺形式,源于我国古代丧礼上“扑一个盆子当鼓打,唱歌陪丧家”的民俗活动,故又俗称“丧鼓”、“丧鼓歌”和“打鼓闹丧”。鼓盆歌流传于江汉平原的沙市、荆州、江陵一带。

“鼓盆歌”的沉郁悲怆、风格遒劲,使它称得上是荆楚文化的“活化石”。它的起源,可以远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与《周易》。那时候,鼓盆歌则是以娱乐为主,古代亦称之为“鼓缶”、“击缶”。

战国时期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使鼓盆歌逐渐走向丧礼。到唐代之后,“鼓盆击缶”的娱乐成分逐渐减少,到宋代出现了“鼓盆之戚”的说法。在元、明、清的文学作品中,“鼓盆歌”、“鼓盆悲”、“鼓盆之戚”之说,更为常见,而作为娱乐形式的击缶,也只有穷叫花子敲墩钵了。鼓盆歌作为民间丧事礼俗,经历了夏商周形成期,战国之后千年的发展兴盛期,到宋代已成为习俗而流传至今。

鼓盆歌

作为一种丧事礼仪,鼓盆歌在演唱时也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程序,随着鼓师一阵紧密的击鼓声,高亢的《开场》词铿锵而起。《开场》词一般以押韵通俗的词句来表明歌班的来意,或用典型的历史传说和典故来劝慰丧主。然后,歌班的歌手们纷纷围方桌坐定,你一句我一段地演唱起来。在演唱中,一般是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在每段的开头和结尾众人才齐唱一句。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当天唱多少曲目,每一个曲目都不能重复。最后,以《闭场》词结束所有的演唱。《闭场》词时,会有一人将纸钱点燃,再拿到鼓面的上方快速旋转,同时口中大声念诵。《闭场》词是对丧家的宽慰,也是对丧家未来的祈望,良好的祝愿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一遍遍传达出来。《闭场》词结束后,当天的鼓盆歌也就就此打住,不能再唱。

击鼓伴奏花样繁多,手法多变,使整场演唱毫无单调的感觉。鼓声响起时,击鼓者双手持鼓槌,左手为“板”,右手为“敲”、“扎”,击鼓面的中部、侧部、边部,鼓槌有沉、浮、立、斜、平之分。由于鼓是作为伴奏乐器出现的,所以,击鼓人在击打时要和唱歌的人密切配合。给嗓音较细小的歌者伴奏,鼓点要轻;给嗓音较粗大的歌者伴奏,鼓点要重。富于变化的,讲究的打击方式让单调鼓声变得丰富。这种于单一之中体现变化的伴奏让听歌的人不至于产生听觉疲劳,让随鼓声唱歌的人不至于陷入一成不变的境地中。

鼓盆歌在击鼓的节奏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这一特点虽然有悖于音乐节拍的常理,但其在世界音乐演奏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鼓的节奏总是在唱腔的下句结束前两小节时出现浑洪的“咚咚”声后,而在结束小节的强拍上却意外地出现休止,使伴奏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悬念”感觉,使人难以平静。铿锵的击鼓声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中给人以振奋,但长时间的击打往往会造成冗长单一的效果。鼓盆歌的演唱一般耗时较多,这种欲止而继的特点避免了演唱和听歌的疲惫和休止性,使鼓盆歌能像绵绵不断的泉水在缓缓流淌中触动人的心灵。这种强拍无重音的独特性伴奏处理方式是数千年积累的结果,古今中外,绝无仅有。所以说“鼓盆歌”也就是“鼓的艺术”。

鼓盆歌的内容异常丰富,蔚为壮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演义、市井习俗、风花雪月、幽默笑话、民间丑态、人生疾苦等无所不包。比如,《数城名》以“城”为线索,以中国的朝代为轴线,将中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楼数了一遍,边数边述说发生在楼里楼外的历史故事。从上古神话盘古开天地到现代社会的学雷锋,贯通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的金戈铁马、气势恢宏,如《舌战群儒》,令人荡气回肠。有的哀怨缠绵,如《梁祝姻缘》、《白蛇传》,讽刺赌徒的《杀错奸》令人捧腹。历数父母艰辛,倡导忠孝的《哭娘》、《哭爹》则催人泪下。歌者在唱声中为听众讲述经典的故事和千百年的风雨沧桑。有的是长篇大书,有的则是短言警句,演唱时应丧主要求,少则两三天,多则十天半月,严格规定同一唱段不能重复,因而艺人必须死记硬背,多多益善。

现已发现的鼓盆歌曲目达500多篇,大多数为艺人手抄本,可谓“案积如山”。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有些篇目无论从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都非常珍贵,如历代帝王将相,从五帝到民国,几乎所有帝王在鼓盆歌中都有涉及。艺人创作的一些曲目经不断演出、完善,语言生动而富于感情,鲜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有的已成为可以发表流传的文学作品。

由于鼓盆歌的表演与民间习俗密切相关,所以它在艺术本身的价值之外还有着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多重价值。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鼓盆歌与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需要加以重视和保护。